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新創建飛機租賃的前景 (31/7/18)

今日以14.18增持4000股新創建(659), 並同時以13.40售出4000股信和置業(83)。

售出信和置業的原因並非我看淡信和置業, 純粹是資金調配上的問題。
--------------------------------------------------------------------------------------------------------------------
新創建一直是 hutchison capital 入面最核心的成員, 其地位甚至比長江基建更高。不過當然我並非盲目看好新創建, 新創建最大特色是它一直能夠給予小股東相當豐厚股息, 又能夠維持穩定增長(大概平均每年高單位數吧, 不要用科技股來比, 這樣對新創建不公平)。它的表現和其他新世界系的姊妹股實在差得遠。

新創建另一特色就是它是一隻很懂得把握時機做deal的股票, 它的行家長江基建是一個收買佬; 新創建懂得收購, 更懂得適當時候放手。

新創建的航空業務其實在2013/14年才剛剛開始, 機緣巧合之下用23.5億港元接下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在北京首都機場(694)的約兩成H股, 當時694股價是6.15元而已。今年年頭新創建配售23.5億元的首都機場股份, 配售價11.35, 餘下的股份就繼續留下來"零成本"收息。直到今日694的股價是8.92元, 新創建鄭家在資本市場的手段實在令人佩服。

新創建在今年中期業績表示套現694是為了把資金投放到飛機租賃業務, 直至去年年底Goshawk 好像有120架窄體機。
窄體(narrow-body) 和廣體(wide-body)飛機的分別在於窄體機的載客量徧小, 所需要的crew亦較小, 在激烈競爭的航空業當中並不容許 supply 和 demand 有過大 mismatch, 廣體飛機如       A380-800, Boeing 747等雖然外表威武, 但很多時候載客量大的大型客機運載率低, 並不符合成本效益。倘若做長途航線, Boeing 777-300ER, 787-9, A330-300等較"小型"廣體飛機會更好用。

而窄體機如A320-200, A320-NEO, Boeing 737-800, 737-MAX8等耗油量相對低, 客運業務為主,做中短程航線的航空公司也相當喜歡這些飛機。

新創建的Goshawk 公司機隊主力有以下飛機: (有部分可能是代管飛機, 又或者已經和航空公司簽租約而未交付的飛機)
Aircraft              No.
A320                  50
A321                  24
A321neo            24
A320neo            18
A330                   5
A350                   3
A330-900ceo      1
B737-800          78
B737-900ER       5
B737-Max8         4
B787-9                3
B777-200LRF     2
B737-Max9         2
B737-7                1
E190                    1
TOTAL:          221

當然這是Goshawk 在這半年的自然擴張, 再加上收購愛爾蘭飛機租賃公司SALI (Sky Aviation Leasing Limited) 的成果, 根據新聞稿 Goshawk + SALI 現在合共擁有183架飛機, 總值91億美元。其後新創建在英國航空展再宣布訂購40架新機, 分別是20架A320neo以及20架737-Max系列飛機, 目錄總值45億美元(按: 和街市買餸一樣, 飛機買得多有折扣, 實際投放沒有45億美元那麼多)。

基本上今年新創建在飛機租賃的投放相當大, 即使Goshawk的 Equity: Debt 是3比7 (按: 套現694的23億就用在這𥚃: 218.4 x0.3 x50% = 32.76億, 新創建自Goshawk成立起每年花費10-12億港元擴展飛機租賃), 新創建也投放了幾十億資金去做這門生意。What does it mean? 這意味Goshawk 很快就會公開招股上市。港股市場內飛機租賃股的龍頭大哥當然是中銀航空租賃(2588), (我也曾經在2588身上賺了不少錢), 2588估值的改善也為 Goshawk招股創造一定條件。鄭家上市的往績大家有目共睹, 故此我會仍然持有新創建(659)而不考慮買 Goshawk新股。

雖然我不打算直接買 Goshawk, 但我對新創建的飛機租賃業務很有信心。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比想像中少; 長江基建業績短評 (29/7/18)

雖然中美貿易戰已經開打, 中港股市也備受一定壓力; 但 hutchison capital 的投資組合尚算穩健, 可見防守策略的效果逐漸見效, 有助投資者取得一定回報。

長江基建中期業績評論:
                           
1. 電能實業的業績和上年持平: 於hutchison而言, 今日的電能就像煲乾了的藥渣一樣, 現金用盡, 已經再無利用價值; 在電能實業REIT化的情況下, 長江基建只會視電能為一隻5%的收息股(電能目前之股息率為約5%)。 在將來有資金需要的情況下(即是有>5%回報率的投資項目), 長建將會繼續減持電能, 直至長建持有30.01%電能為止。倘若長建要繼續減持電能至<30%, hutchison 相信系內公司長江實業(1113)會幫忙接貨, 以保持長和系對電能之控制權。惟這樣會構成系內交易, 需要召開股東大會通過才成, 所以會有一定麻煩。儘管如此, 長和系對電能小股東亦算不錯, 畢竟電能小股東已經收取不少現金股息, 兔死狗烹也管不了那麼多。

2. 英國業務持平: 長建Powerpoint上的 One-off adjustment 就不用理會太多, 長建基建項目眾多,基本上每年在不同營運地區都有調整, 如果硬要撇除這些一次性項目去計算長建"真正"盈利並無太大意義。對於英國業務, hutchison 只關注兩件事: 其一是英鎊匯價變動; 其二乃英國監管機構OFGEM對公共事業准許回報率檢討的潛在風險。hutchison相信匯價變動相對簡單, 長建亦可以利用外幣期貨合約等工具對沖匯價風險。反而較令人擔心的就是OFGEM的問題。相信李澤鉅亦充分認識這個問題, 故此他在中期業績亦嘗試回應:
"UK Power Networks(「UKPN」)之表現持續理想。於上半年度,英國能源監管機構 Ofgem 向配電商確認現行之八年規管期內不會進行中期檢討,剩餘之四個規管年度遂將 按照現時之規管機制繼續運作,UKPN 之穩定收入預期將維持至二零二三年三月。" (摘自18中期業績) 

如此一來長建應該會在2023年以前盡力在英國以外地區進行收購, 以減少英國電網在長建的盈利佔比。長建還有四年半左右時間, 能否成功溝淡UKPN對長建的影響就看Victor的收購眼光了。

3. 澳洲業務呈現增長: DUET入帳的威力不容忽視, 倘若下半年澳洲業績持平, 11.51 x2 = 23億, 將會貢獻長建約兩成盈利。APA的收購有不少blog友熱烈討論, 以長和系的作風, 通常長實集團(1113), 長建(1038), 電能(6) 會成立一合營企業, 再以該合營企業購入APA股權。通常這類合營企業會以4:6比例出資, 其中4成為股東資金。假設長和系以 4-4-2 陣式出手收購並且成功, 長建應佔資金為 770 x 0.4 x 0.4 = 123.2億。長建現在手頭現金有96億, 資金缺口不算大, hutchison 估計不需配股集資; 長建將會向銀行借貸/發債 5-10億(美元) 去解決問題。收購後長建的淨負債比率應該不多於 25%, 尚算可控。但長建的收購空間已經用盡, 下半年的大部分收益又要用作18年未期股息, 所以Victor 就做了一項相當"核突"的決定: 象徵性增派中期息一仙, 這個"無恥"行為在下半年亦很大可能繼續, 各位長建股東可能要繼續忍耐。

4. 歐洲中部以及北美洲業務: Reliance Home Comfort, Ista 全期入帳的威力開始呈現, 未來一至兩年的增長應該持平, 除非長建又有辦法籌錢購買新項目。

5. 其他項目佔比不大, 在此不贅。

總括而言長建的上學期成績表也不算差, 我會給它一個 B grade, 惟一扣分點是派息姑寒, 倘若能夠増派至 70仙, 長建也只是多派5000萬左右 (目前為止長建合共有25.2億股), 倘若派至 70仙我會給它一個 B+ 。


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中美貿易戰: 乾隆 vs. King Theoden (9/7/2018)

起初大家都以為貿易戰只是中美雙方談判手段, 怎知假戲真做 :0)

Hutchison 在此時此刻想起了兩個人, 一個來自中國, 一個來自西方; 一個是史實人物, 一個是虛構人物; 一個要成就"十全武功", 另一個要重建洛汗國。

乾隆, "十全老人", 乾隆治下的中國是輝煌盛世

King Theoden, 電影"魔戒"中的洛汗國王, 
恢復睿智之後集合兵力和索倫, 薩魯曼的半獸人兵團作戰

暫時睇唔到任何一方具壓倒優勢, 繼續留意事態發展。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2018上半年總結 (2/7/2018)

Hutchison Capital 的投資總結並沒有標示帳面回報/虧損, 因為我希望把focus放在我所選擇的股票上。

2015年尾的投資組合:
1. 滙豐控股(400股)
2. 中電控股(1000股)
3. 置富REIT (1000股)

經過反覆買賣及不斷增加資本投入, 16年的投資組合比往年的規模大了不少。

2016年尾的投資組合:
1. 電能實業 (1000股)
2. 信和置業 (4000股)
3. 新創建集團 (2000股)

2016年尾屋企人投資組合:
1. 希慎興業 (1000股)
2. 信和置業 (2000股)
3. 新創建集團 (2000股)
4. 長江基建集團 (1000股)
5. 香港交易所 (100股)

17年和18年上半年也有增加資本投入, 主要是股息收入

17年底組合:
1. 新創建集團 (4000股)
2. 長江基建集團 (2000股)
3. 中銀飛機租賃 (800股)
4. 嘉華國際 (10000股)

17年尾屋企人投資組合:
1. 新創建集團 (4000股)
2. 長江基建集團 (1500股)
3. 中銀飛機租賃 (1100股)

18年上半年底組合:
1. 嘉華國際 (10000股)
2. 遠東發展 (10000股)
3. 信和置業 (4000股)
4. 長江基建集團 (2000股)
5. 嘉里物流 (2500股)

18年上半年底屋企人投資組合:
1. 遠東發展 (10000股)
2. 長江基建集團 (1500股)
3. 新創建集團 (7000股)

股票組合基本上沒有大轉變, 除了沽出中銀航空租賃(2588), 買入信和置業(83), 嘉里物流(636) 以及遠東發展(35) (部分動用新資金投資) 以外, 持股大致相同。
如果以股價而論, 這些股票仍然是相對被市場忽略以及低估的股票, 但始終股價升跌不是投資者所能控制的, 往後日子這些股票能否有令人滿意的升幅仍是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