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當時刻來臨時, 我的角色便會出現" ---- 中電主席米高嘉道理 (23/3/2018)

今日只想給各位blog友看一看中電的數頁年報, "當時刻來臨時, 我的角色便會出現"。
在股票市場面臨震盪之時, 香港的嘉道理家族永遠有一個避風塘角色, 雖然嘉道理家族是一個古老, 保守的家族, 旗下的中電集團亦是被人認為沒有增長潛力的收息股, 但它能夠有效保護你的財富, 在新經濟當道的大環境下, 中電集團這間長達130年歷史的古老企業, 還有沒有人記得起?

Hutchison很希望仍然有人記得這樣善待小股東, 長期為大小股東守護財富的企業。




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嘉華國際全年業績—-中港兩地物業全速前進(20/3/2018)

今期業績超出預期, 在香港只有一個合資項目(朗屏8號)入帳下, 嘉華仍然在中港兩地有過百億項目入帳, 基本純利為25億 (2016年為約28億)

今年有為數不少的投資物業落成, 總面積由130,000平方米增長近半至190,000平方米, 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將在下年2018全面反映, 銀河娛樂的股息收入增長亦有一定貢獻

最賺錢的啟德項目嘉匯將於下年入帳, 今年香港項目的銷售主力在白石角項目嘉熙, 樓市的持續暢旺有助銷售, 預期白石角項目可套現約100億

今年中港賣地市場上嘉華(173)贏得六地皮, 總價約105億, 負債比率由去年的14%升至至今年的34%, 相信未來一段時間也不需要再高價奪地, 未來的地皮併購要視乎白石角項目銷售以及內地項目銷售, 量入為出

派息與去年持平, 較令人失望, 但總體情況良好, 嘉華亦具備增加股息的能力, 我維持這看法

市場看法和 Hutchison 總是相反, 我對此感到可惜, 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

嘉華仍然處於成長期, 中港物業全速前進當中, 毋須理會短期股價表現, 何況嘉華估值根本不高

基本上Hutchison Capital  所有持股已公布業績, 除卻長江基建的表現相對遜色之外, 其餘持股的表現均勝我預期, 有時候派息政策得罪了市場先生是沒有辦法的事, 我也沒有辦法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亞洲巴菲特退休----兼論美國李嘉誠 (16/32018)

今日最大的新聞莫過於有"亞洲巴菲特"之稱的李嘉誠先生退休, 長江集團, 1972年上市, 上市至今股東總回報5000倍(股息再投資), 這個記錄在亞洲無人能及, 相信只有巴菲特的巴郡才能拍得住如此出息表現。

巴郡, 1965年巴菲特正式掌舵, 上市至今股東總回報13,000倍, 比李嘉誠的長江集團更強? 強一點吧, 也未至差很遠。因為巴菲特比李嘉誠多7年時間投資。
1965-1972年這7年是回報很大的年份, 60-70年代, 無論香港, 美國, 經濟增長十分強勁, 當息口高企在十厘八厘的年代, 一年賺得10-20%的回報對普通者而言也並非難事, 更何況兩位頂級投資者?

1965-1972年, 2.6倍, (1+X)^7= 2.6, X= 0.146, 即14.6%, 對李嘉誠而言在60-70年代每年賺14-15%, 根本不難。

再計地域及當地上市股票表現, 李嘉誠在法律政治比較不穩定的地方做生意, 巴菲特在美國投資; 港股不計長和系及少數如騰訊一樣的股王, 最多的就是垃圾股, 美股除卻巴郡之外, 要科技有科技, 要可樂有可樂, 所以巴菲特是股神, 李嘉誠不是。

有人說李嘉誠是亞洲巴菲特, 我說巴菲特是美國李嘉誠; 當然兩位都是一代宗師, 商界宗匠, 誰也搶不了誰的風頭。

----------------------------------------------------------------------------------------------------------------
Hutchison Capital 投資公用股的理念 (待續, 和兩位武學宗匠近20年的取態有關)
大背景: 90年代, booming 90s, 對於香港, 美國以至全世界, 都是很美好的十年, 經濟增長強勁, 資產價格升幅巨大, 但利率自90年代起已經逐步走低, 為什麼? Hutchison 將之解讀成全球化的大勢已經接近完成, 大部分商業機會/潛力已經在連續數十年的全球化逐漸釋放, 否則無法解釋大部分經濟體(尤其是已發展地區)的利率下降至相當低水平, 經濟增長放緩。

1999年, 公共事業標誌性的一年:
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集團(1038) 收購澳洲天然氣商Envestra 股權
巴菲特旗下巴郡 收購美國公用企業中美能源 (Mid-American Energy)股權

兩位的公用事業旗艦自此不斷發展, 隨着各國各地的公用企業私營化活動持續, 它們亦不停併購創造增長。

如是者過了幾年,
08-09年環球金融危機, 環球央行實行量化寬鬆政策(QE)救市, 利率比2000年初更低了

兩位當代宗匠也出手做大型併購, 擴大公用事業版圖
2009年巴菲特旗下的巴郡出手收購美國鐡路公司, 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 代價263億美元;
2010年李嘉誠的長江基建牽頭財團收購英國電網(UK Power Networks), 作價700億港元

自此公用事業對長江集團及巴郡的盈利佔一個很大的比重, 直至今日也是如此, 而長江基建集團及巴郡能源(Berkshire Hathaway Energy) 在環球金融危機後的十年仍在不停拓展公用項目。

當然兩位都有投資上的新嘗試, 李嘉誠的 Horizons Ventures一直有嘗試新經濟項目, 巴菲特的巴郡亦有買入IBM 及蘋果公司等被歸類為科技股的股份。

但他們的千億注碼是放注在公用事業上, 一般而言, 他們兩位同時看好並持續搬運資本進入的行業, 前景不差, 亦很大機會跑䇔大市。Hutchison 相信他們的眼光, 亦理解他們的投資理念, 所以把大部分資本投放到現金流強勁, 具備公用股特質(而不限於規管行業)的優質股票。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增長強勁的中銀航空租賃(2588) (14/3/2018)

如題:
中銀航空租賃(02588.HK)公布截至去年12月底止全年業績,營業額14.01億美元(下同),按年升17.4%。純利5.87億美元,按年升40.3%;每股盈利0.85元。派末期息0.192元。期內稅後淨利潤5.87億美元,按年增長40%。去年12月底止總資產按年增長19%至160億美元。總債務籌資29億美元,其中包括首次10億美元之兩期債券發行。期末現金及定期存款總額為3.05億美元,未提取已承諾信貸額度為37億美元。組合利用率為99.8%,航空公司客戶的現金回收率為99.9%。

即使扣除美國稅改因素, 純利增長了18.6% (FY17: 4.96億美元; FY16: 4.18億美元), 派息更比去年增加64% (FY17每股USD 0.2958; FY16每股USD 0.18), 派息比率亦由FY16的30%升至FY17的35%

惟一負面的是加息影響, 借貸成本由FY16的2.5%上升至FY17的2.8%

但總結而言, An excellent year to both BOC Aviation and its shareholders.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進擊的九倉 (10/3/18)

九龍倉(4)
日前九倉公佈了全年業績, 巿場收貨, 結果九倉的股價大幅下跌, 不過我對九倉的經營業績相當滿意(投資股票的行動就另計)

A. 業績回顧
目前九龍倉的業務主力在內地, 受到去年大量發展物業入帳影響, 它在內地物業發展的除税前盈利急升至近百億元, 即使計及税項, 核心盈利依然有38.4億元。不過去年和今年預計的銷售額只有250億和220億, 保守估計今明兩年的內地發展盈利可以有30-35億元左右。

九龍倉內地的投資物業表現突出, EBIT比去年亦上升了16%至14.5億元, 今年亦將會有最後一個國金系列, 最大面積的長沙國金中心(逾900,000,000平方呎) 落成, 再加上去年九月開幕的重慶國金, 我對未來九倉的租金收入前景樂觀, 10%的增長相信能夠輕易達成。

今年香港物業分部的成敗仍然要視乎九倉的聶歌信山項目, 因為新投得的九龍塘龍翔道項目須時發展, 以現在九倉仍然有61,000平方呎推算, 呎價平均100,000, 完全賣出可以套現60億元, 經營溢利應該有30億, 和今年的物業發展24億相約。

物流業務及酒店管理業務每年接近有7億盈利, 雖然利潤佔比較少, 但也是穩定的經常性收入。

B. 新投資
半年投資700億, 125億香港地皮, 325內地房地產(長沙國金資本開支加上近300億內地地皮), 再加上250億上市股票, 信置(83)之前的"瘋狂"買地和九倉相比實在小兒科。對於450億的地產項目再投資, hutchison沒有異議, 畢竟今年九倉賣樓強勁, 資金回籠再投資在香港以及內地一二線城市(蘇州杭州)是相當合理的。

買股票就...買100億地產股票變相投地的説法都勉強說得通, 但九倉要保障自己的權益就至少要買到過10%或者相當接近10%才可以。有甚麼風吹草動都至少可以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向管理層逼宮, 而家就好像變成散戶了, 有點奇怪。

CME2就更加"騎呢", 投資新經濟電商平台等的確有助九倉香港以及內地的零售商場業務對抗新零售模式的衝擊, 但而家買150億流通性強的藍籌股不見得有幫助, 九倉如果要和電商合作也不需要買這150億股票; 君不見長和阿里合組支付寶香港嗎? 長江系的組合營方式肯定比九倉買股票來得好。九倉可以考慮提供租金優惠予阿里的實體店又或者嘗試入試入股這些科網企業的實體平台, 我相信150億是足夠買到一部分股權的。你有一流地點的商場; 人家有一流的創新能力, 兩者結合起來雙方有利, 不見得一定拉倒, 總之一定比買股票做小股東好。

C. 給九倉的建議:
其實有閒錢不一定是吳天海所說的"守株待兔", 至少連我這樣的小投資者也想到3個合理的用錢方法:
1. 進一步重組之一: 九倉(4)可以向海港企業(51)購入蘇州國金中心(發展中)的80%股權, 一來九倉可以進一步拓展其內地投資物業規模, 二來海港企業也可以專注香港物業, 是一個win-win的結果, 蘇州國金的價值以成本列帳逾60億, 是一項可以合理"泊錢"兼理順集團架構的投資

2. 進一步重組之二: 會德豐(20)近年專注香港賣樓業務(*非豪宅的"貨如輪轉"業務; 豪宅由九倉負責), 會德豐可以把會德豐(新加坡)的75%股權轉讓九倉, 反正會德豐(新加坡)當地也有投資物業, 可以進一步提高九倉的經常性收入, 會德豐也可以添子彈投地, 這樣又可以合理地用掉70-80億

3. 股份回購: 既可節省股息支出, 又可以讓會德豐不花一文增持九倉, 買地產股買自己的就好

1+2+3 全部做齊都至少要用150億, 應該這樣做會更合理?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組合管理] 首次買入遠東發展 (6/3/2018)

今日賣出4000股新創建集團(659) @15.12, 作為首次買入10000股遠東發展(35) @4.29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