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信置重新建立土地儲備 (25/12/17)

信置近期屢次伙拍不同發展商中標市區地皮, 很多報道都它投地勇進是樓市爆煲的先兆。 每份報紙都翻它舊帳並恥笑它當年以118.2億元摸頂價奪得小西灣地皮, 結果蝕入肉之類的。
其實大部分報道對於信置的了解比較片面, 以致大家以為信置老闆是莽夫一名, hutchison希望以這篇文章為信置平反一番。

一、信置財務穩健, 難以爆煲
二十年前讓信置面臨沒頂風險的其實不只是小西灣地皮, 因為信置只佔小西灣地皮項目的50%, 地皮投資額只是約60億左右, 應該不足以令它爆煲 (後來引入新中地產等伙伴更將股權由50%降至42.5%), 更致命的是它在96年和嘉里, 中海外等一口氣吃下整個奧運站項目的A, B, C地盤, 其實所謂的摸頂更應該是奧運站項目, 因為它涉及的投資額更大。但問題來了, 倘若當年信置沒有摸頂, 今日它也沒有奧海城這個優質收租物業。所謂的摸頂與否其實真的不太重要, 做地產生意更重要的是維持穩健的資產負債表, 確保每一個項目的投資額在可以控制的範圍以內就可以了, 切忌賭得太大。

所謂的賭得太大, 並非單指看好地產市道, 看淡地產市道一樣是賭博的一種。因為持有現金等待樓市調整再買地並非無往而不利的策略, 倘若樓市沒有一如預期的向下調整, 發展商一樣要入市投地, 而投地價錢可能比起當初更高。

截至今年6月為止信置擁有270億淨現金, 截至目前為止, 信置所投得的項目如下:
*以下為估算數字,真實數字要等待中期業績才能確定
                  樓面面積(平方呎)      金額(億)
1. 白石      120000                       13.8
2. 長沙灣  220000(合資, 22.5%) 38.9    
3. 黃竹坑  250000(合資, 50%)    47
4. 中電      310000                       70
5. 旺角        65000                         8.5
                  965000                     178.2
直至目前為止信置仍然毋須向銀行貸款, 尚餘約90億元隨時可以繼續增加土地儲備。

倘若再加上今年度入帳的數個本地樓盤項目以及今年9月出售的成都項目, 總金額約200億元, 信置在不向銀行貸款的情況下仍然坐擁接近300億元投資本地地產項目。即便在不久的將來樓市爆煲, 信置仍然可以大手掃入地皮"溝貨"降低成本, 正所謂"錢我大把, 何𢣷之有?" 如果樓市持續上升, 信置這次的投地行動則顯得相當正確。相對於二十年前的信置, 現在的信置保守中見進取, 實力不比五大地產商遜色。

二、政府能控制的土地儲備即將耗盡, 現在再不出手囤積土儲, 殆誤戰機, 以後更難增添土儲
自從新政府上台以來, 政府不斷提出未來五年有近10萬私營房屋供應, 希望能夠平息市民對於未能置業的憂慮, 但以近期政府的賣地速度來看, 未來五年的私人房屋供應未必有這麼多。下季政府推出的住宅用途土地只有啟德以及青衣, 只接近1600伙 , 而今季的土地供應只有長沙灣, 龍翔道和安達臣地皮稍具規模, 亦只接近2000伙左右。倘若要達到五年10萬伙的目標, 每年政府要想辦法提供2萬伙單位才是正理。很明顯地政府以及一鐵一局的土地儲備並不足以提供每年2萬伙, 可能一年能夠提供14,000-15,000伙已是極限。在如此情景之下, 政府每年可以提供的大型住宅地皮其實不多於20幅(假設一幅大型地皮接近800伙)。信置等大型地產商每年都有需要補充相當於2,000-3,000伙的住宅土儲, 加上信置較喜愛以合組財團方式投地, 未來的地皮有一半以上甚至全部是信置財團奪得也毫不出奇的。

以下的圖表假設未來3個月信置繼續"全取"所有官地, 以顯示信置進取奪地的可能性
    地皮                  中標財團                                    應佔可建樓面(平方呎)    金額(億)  每呎地價
1. 上水新樂街       信置                                                       9200                          0.7         7700
2. 荃灣(工業)        信置                                                   200000                           7.2        3600
3. 龍翔道              嘉里, 信置(信置佔50%)                     215000 (430000)          48.5      23000
4. 安達臣道           嘉華, 信置(信置佔50%)                    130000 (260000)          11.8         9100
                                                                                       554200                         61.2   

5. 啟德  信置, 會德豐, 新世界, 世茂, 嘉華(信置佔20%)  288000(1440000)         40.3     14000           
6. 青衣                  信置                                                   130000                           9.1       7000
                                                                                        418000                        49.4
   合計:                                                                            972200                      110.6

即便信置和它眾多朋友全取政府官地, 信置亦只是用了110億左右, 但它在full pay狀態之下仍然有200億繼續玩投地遊戲, 地價大跌的可能性其實不大, 其他大發展商要不一幅官地也不投, 否則要投地要問過信置才成。接下來信置的樓盤陸續開盤套現, 又有錢繼續玩, 想"執雞"低價奪地的可能性其實不大。

發展商要增加住宅土地儲備, 向來只有三大方法: 1. 補地價改變土地用途, 2. 舊樓重建, 3. 入標公開招標地皮。在地皮競爭白熱化的香港之下, 其他發展商可以做的事情不多(長實的海外基建當然是例外), A. 和信置做朋友夾份入標, B. 比信置更進取, 用更高的價錢"砌低"信置奪得官地, C. 完全放棄公開競爭, 完全依靠農地及舊樓增添土儲。

在目前為止, 能夠完全依靠農地及舊樓的本地地產商好像只有恆地(12), 其他本地地產商都被迫和信置玩高追遊戲了。一係就同信置做伙伴, 一係就砌低信置, 一係就俾信置挾爆, 所以hutchison不認為信置現在的投地策略不理性, 在大部分發展商錢多地少的情況下, 早發難有着數。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俾d訊心?! (6/12/17)

出售光大國際(257)@10.68x 3000股; 增持新創建集團(659)@13.62x 2000股

對於自己有信心, 長遠看好的股票應該逆市增持, 其實騰訊(700)有所調整對於大部分投資者都應該是好事吧(除非他們持有的是衍生工具而非正股), 既然有所回調, 就俾d訊心增持自己喜愛的股票:)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九倉分拆意在中國? (17/11/17)

九倉分拆其實是一次頗為複雜難明的企業重組, 令投資者R爆頭的當然並非分拆REIC上市, 而主要是分拆之後的九倉定位模糊不清。九倉網站有一份Post-demerger簡報介紹分拆之後的九倉, 各位有興趣可以看看, A Hong Kong based company with balanced business strategy可以說是擾亂視線, 因為九倉的主要業務即海港城及Times Square收租物業已經放到九倉置業(1997), 九倉(4)的香港業務已經不算太多。

雖然我不太肯定九倉分拆的真正目的, 但我嘗試羅列一下九倉分拆的好處:
1. 分拆有助降低九倉利息支出:
 hutchison希望以一個情景說明呢點, 假設你是一個銀行家, 現在A君及B君分別向你間銀行借錢:
  A君打算用呢筆錢番大陸炒樓; B君打算用呢筆錢買樓收租
相信如果你是銀行家你也傾向借錢予B君以及提供較低利率的借貸予B君?

大抵九倉分拆就是利用這個原理。九倉管理層"加按並按盡"了時代廣場以及海港城, 把約470億債務放入九倉置業(1997), 然後把這470億貸款放到九倉身上, 將九倉由淨負債210億變成260億淨現金的狀況。雖然九置(1997)現在淨負債470億, 但基於它具備收租樓(製造穩定現金流, 近乎零資本開支)的特性, 所以它能以和市面上其他REIT相約的息率融資(應該年利率2%多一點點), 這比分拆之前的九倉更低(九倉之前混合了內地業務, 所以息率稍高於3%)

分拆之後九倉獲得了260億淨現金, 可以在不用大幅舉債的情況之下應付內地物業發展以及物業投資的資本開支。

2. 九倉定位模糊化有利會德豐(20)局部增持 (這個論點較長, 故此分開數段闡述)
2a. 九置(1997)收租業務自然增長緩慢, 由於自由行所帶來的香港零售業榮景已經結束, 未來零售業增長緩慢, 這影響了海港城以及時代廣場的租金收入增長。近一兩年兩大物業已經放緩至每年5%以下, 根據最新業績(17YR,1H)時代廣場的租金更錄得輕微下跌, 雖然會德豐(20)近幾年一直有増持九倉股權的行動, 但整件九倉增持就需要消耗大量資金増持低增長的香港收租物業。分拆九置(1997)則可以把低增長的香港收租物業撇在一邊, 如此一來會德豐(20)就可以動用較少資金繼續增持九倉。

2b. 私有化九倉(4)弊多於利
有分析指出會德豐(20)未來會私有化九倉(4), 基於現在九倉擁有260億淨現金, 某程度上會德豐可以動用很少資金便完成九倉(4)私有化。但這樣一來就把風險較高的中國業務帶入會德豐(20), 隨時影響會德豐的融資利率。況且會德豐(20)現在主力發展香港物業, 一旦私有化又將會德豐的定位模糊化, 影響會德豐本身估值, 何必多此一舉?

2c. 動用資金把增持九倉(4)股權至74.99%更有利
九倉現在的業務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可見未來經常性現金流增加, 甚有增持價值
     #1. 每年銷售額達300億的內地物業發展業務, 隨著售樓資金回籠, 扣除補充土儲所需現金(九倉現已表明放棄和其他內房鬥規模, 故此土地儲備應該只會維持適當水平而不會過份擴展), 扣除所有物業成本及資本開支, 內地物業發展業務能夠提供每年約20-30億元的收入
     #2. 步入收成期的內地投資物業, 成都IFS的落成讓投資者充分意識到九倉內地租金收入應該可以以每年高單位數増長, 以最新業績(17YR, H1) 推算, 九倉每年租金純利逹到15億(7.5x2=15), 加上今年剛落成的重慶IFS及明年落成的長沙IFS, 未來兩三年九倉的租金純利極有機會超越每年20億元
     #3. 成熟穩健的Modern Terminals, 這和九倉電訊一樣是Cash Cow, 在九倉近年積極清理非核心資產的背景下, Modern Terminals其實有極高的退出價值
     #4. 控有數項會德豐不適合持有的香港物業項目, 包括山頂物業組合, 九龍貨倉及油塘項目股權。這些項目潛力很大, 出售時肯定有豐厚收益, 但這些項目不如普通住宅項目般有確定的時間表出售, 和會德豐現在"貨如輪轉"的策略相違背, 由財政更好的九倉持有將更適合。

所以會德豐局部增持擁有龐大資產, 因為定位模糊導致估值低下的九倉(4)將對會德豐有利。

3. 九倉(4)電能化, 會德豐局部增持九倉(4)之後再透過九倉派發大量現金予會德豐(20)進行香港物業發展, 惟這需要九倉(4)內地的IFS系列全部完成之後方可進行。

這些就是我所想到的好處, 不知各位認不認同? hutchison認為九倉系背後的盤算實在非常精明。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地產股評選準則] 適當的投地策略是選擇地產股的重要準則 (16/11/17)

昨日lok lok兄留言恭賀信置嘉華財團聯手投得長沙灣地, 172.88億確實是頗為進取的價錢, 幸好有5個地產財團結盟投地, 分散風險。

記得早前寫嘉華國際(173)的時候, 我用了頗長篇幅說明合組財團投地的好處, 今次長沙灣地招標結果亦確實反映了有深厚關係的同盟合組財團投地的好處。倘若信置(83)像長實(1113), 新地(16)般獨資投地, 相信它也沒有可能奪得這塊地皮(信置的Equity大約是1300億左右, 單是地價已經佔據股本權益10%以上實在過份冒險)

在中港地產市場持續暢旺的情況下, 一幅地皮過百億已經非新鮮事。hutchison認為合組財團投地以及和其他地產商建立策略同盟日益重要。信置(83)在未來的官地市場很可能比其他大地產商(如新地恆地長實等)活躍, 主要原因是大地產商習慣獨資投地(沒有太多友好的地產商盟友), 對於投資額大的項目要更小心保守; 而信置就出名朋友多(上次和中海外以及嘉華, 今次和嘉華, 會德豐, 爪哇以及世茂)。在合組財團逐漸變成主流投地模式的年代, 和眾多地產商建立友好關係的信置(83)自然受益, 雖然我現在的地產組合已經轉換成嘉華(173), 但嘉華(173)作為信置(83)的best friend某程度上也受益匪淺。

但合組財團亦並非百利而無一害的, 最明顯的壞處是土地儲備增加緩慢。以今次長沙灣地為例, hutchison假設5個地產商的出資比例平均 (即20%, 20x5=100%), 對於它們每一個而言, 今次可以說是以34億投了一塊20萬GFA的地皮。對於嘉華(173)及爪哇(251)而言, 它們已經投得一個總投資額約50億元的項目(170億地價+80億建築成本)/5=50億, 某程度上已經達成它們今年的投地目標, 説得粗俗一點就是這個投資額已經"餵飽"它們, 一年一個Project已經"夠食", 萬一今年賭大左加上樓市爆煲就聽收皮了。

但對於會德豐(20), 信置(83)等大地產商就不同了, 大地產商每年都需要大量出售樓花以維持銷售額, hutchison假設它們每年要賣樓套現100億計算(其實hutchison已經是相當保守了, 當嘉華這種中小型地產商都可以每年賣樓過百億的同時, 大地產商理應賣得更多):
100億/15,000psf (假設平均新樓呎價) = 660,000 GFA
大型地產商每年都要投得60甚至70萬呎住宅地才算僅僅成功補充土儲, 而每次搞合組財團往往最多只可以分到20-30萬呎地; 要成功補充土儲, 信置及會德豐恐怕要再組團成功投地多兩三次才能逹到它們每年的投地目標。

hutchison把信置(83)換成嘉華(173)某程度上是基於上述的盤算, 即使信置(83)擁有大量現金及投地進取, 但它增加土儲的速度仍遠遠及不上它每年需要補充土儲的數量; 反觀嘉華在港參與合營項目, 在內地獨資投地(因投資額較小)的策略能夠更有效量入為出(即是視乎今年的銷售額而動用相約的資金再投資地皮, 進取而不失穩健), 信置(83)方面hutchison會等待它成功補充更多地皮才再投資:)

下篇文章和九倉分拆有關, 由於篇幅較長和要討論的地方較多, 希望各位blog友有耐心看完^_^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意見徵集] 九倉分拆背後動機? (13/11/17)

如題, 之前睇新聞知道九倉置業(1997)分拆在即, 希望寫一寫九倉分拆背後的盤算, 但仍然不太肯定它分拆的動機。有留意此事的blog友可以留言, hutchison將會參考大家的留言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 嘗試寫一寫這個有趣題目:)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調整方向 (2/11/17)

買入嘉華國際(173) 10000股@4.53; 賣出信和置業(83) 4000股@13.50
減持新創建(659) 4000股@15.8; 增持長江基建(1038) 1000股@67.55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未來增持目標] 高速增長的嘉華國際 (173)

原本hutchison不太想寫173的, 始終寫一隻股票點好點好之後又冇增持好似有一點亂推股票既味道, 不過今日口痕同forest兄講左173幾好, 點都應該寫下, 作為一個負責任既blogger應該利申左先:)

其實hutchison比較喜歡的地產股有嘉華(173), 信置(83), 九龍倉(4)以及嘉里(683), 很可惜今年九倉重組以及嘉里大增派息已經導致兩隻股票大升, 剩下的就只有嘉華以及信置了

[嘉華前傳]
提起嘉華, hutchison覺得有必要講講老闆呂志和的發跡史, 佢成為澳門新賭王以及打入forbes十大其實都係近十年八年既事。雖然佢同誠哥四叔同期出道, 早年既佢集中資源做石礦場多於做地產發展, 以至係財富上的增長比同期出道既地產財閥緩慢。直至澳門之後佢投得賭牌, 將銀河娛樂以嘉華國際(173)旗下既嘉華建材(27)借殼上市。之後既事當然就係佢發大達^_^

寫呢段主要係想解釋一下點解嘉華(173)市值較其他地產財閥既上市旗艦細, 另一點就係補充番嘉華(173)持有3.8%銀娛(27)以及銀河娛樂持有建材業務既歷史原因。

[入正題----嘉華的優勢]
1. 經常合組財團投地。由於嘉華的資金不及其他大地產商(歷史因素), 所以投地時它傾向夥拍其他中型/小型地產商投地分擔風險。放眼現在風高浪急的香港住宅地皮市場, 一幅中型地皮(大約400,000 GFA)的中標價不下於三丶四十億, 市區地皮的成交價只有更高。倘若一個資本實力較弱的地產商投得地皮, 它在未來三至五年(也就是一個地產週期)都被一個項目綁死, 無力再投資其他項目。而更致命的就是產生了"長短棍"問題, 就是今年有樓賣, 那麼明年又怎樣辦? 倘若為了確保現金流穩定而把樓盤以"擠牙膏"拖長數年出售, 又不利集團的資產週轉。

故此合組財團除了避免坊間報紙所說的分散風險以外, 更重要是確保集團每年都有樓盤銷售。有比較穩定的銷售數字和現金流支持下, 嘉華在未來決定做幾多項目和投幾多塊地皮時會更有把握。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其他中/小型地產商如宏安(1243), 英皇(163), 百利保(617)等等都有合組財團投地, 但由於它們的規模實在太小, 即使用上合組財團等方法都不足以建立一個流水作業式的物業發展系統, 它們依舊有"長短棍"的問題。嘉華國際(173)很可能是惟一一隻每年有一定數目樓盤推出的中/小型地產股。

它和信置(83)的友誼亦是值得一提的, 信置(83)和嘉華(173)面對的問題大同小異, 它們的資本實力不及五大地產商, 但又需要在香港的住宅市場佔一席位(希望每年都有一定的推盤量), 最好的方法就是合組財團了。所以它們聯袂投地已經不是新鮮事, 從以前的白石角, 將軍澳, 朗屏到今日的錦上路, 它們的同盟關係好比日本戰國時代的"清洲同盟" (注: hutchison是日本戰國史愛好者, 早前連登區有位石田兄講戰國史講得津津有味, 令我記起不少小時侯讀的日本史典故)
hutchison相信信置(83)和嘉華(173)的合作關係會延續下去, 這也是其他中/小型地產商比不上嘉華的地方, 始終有一個鐵膽盟友才更容易合組財團。

按: 我知道blog界有一部分投資者有興趣投資大折讓小型地產股, 但請記得它們的"長短棍"問題, 故此投資小型地產股應該傾向選擇以收租物業為主業的一類


2. 嘉華的資產週轉率相當高
嘉華市值不過140億元, 但近兩年半的銷售數字其實相當不俗, 分別逹到135億, 130億以及105億,  hutchison相信只要中港樓市繼續暢旺, 嘉華國際未來的預售數字仍然可以維持在100億以上。

這是可以預期的事, 單以香港的土儲而言, 嘉華在今年底/明年會有獨資白石角項目推售, 未來亦有啟德以及錦上路項目。這些都是近百億級的項目, 再加上嘉華的內地項目每年都可以套現數十億元, hutchison對嘉華未來兩三年的業績有信心。

3. 保持銷售額同時保持毛利率
下表是入帳的業績, 雖然看似徧重內地, 但入帳數字向來有一定的滯後性, 16年財年的香港銷售數字應該是將軍澳合營項目的入帳。換言之16年以後開售的朗屏項目以及啟德項目應該在17年下半年/18年才反映出來。貼出此表主要是想說明嘉華賣樓的Profit margin相當高, 無論是中港項目都應該有接近30%甚至更多。故此嘉華市值雖小, 但它的股東權益(主要指基本溢利, 不計物業升值及銀娛股票升值)每年以20-30億元的速度增長, 這是其實是相當誇張的。

財年           銷售額(HK)     物業發展EBITDA     銷售額(內地)     物業發展EBITDA(億)

15                0.09                   1.7                              42.6                         25.2

16                32.7                   8.95                            58.6                         30.9                    

17 (半年)    6.50                   3.95                             46.0                        28.5    

4. 低負債及低息融資, 有利選擇性增土儲

作為發展商少不免要借錢融資, 嘉華分別在去年及今年買入啟德及白石角項目, 亦在內地購入兩幅地皮, 涉資近百億元, 但它的淨負債比率仍然維持在16%的低水平。

嘉華手頭現金有近90億元, hutchison相信未來一年/半年嘉華可以動用約50億在港投地而繼續保持低負債比率 (hutchison以淨負債比率30%為界線), 倘若顧及未來物業入帳的近百億元, 嘉華絕對有能力投更多地。

另外嘉華在低息融資方面是相當出色的, 今年年頭它完成了一項80億元的五年期循環貸款, 成功把借貸成本由2.7%壓低至2.1%, 這是相當低的息率, 基本上所有內地房地產商及本地中小型地產商都沒有如此低息, 甚至如新世界發展都沒有如此低息。

5. 不太重要的經常性收入, 但極重要的低派息比率
嘉華純利以賣樓為主, 收租業務再加上銀娛股息只有每年5-6億元, 和嘉華每年的股息支出相若 (嘉華約有30億普通股, 30x0.18=5.4億)
但經常性收入加上近年的賣樓利潤, 其實嘉華的派息比率極少, 可能連20%都沒有, 換言之嘉華未來的派息有條件大幅増加, 再加上未來嘉華在上海有一定面積的寫字樓及服務式住宅落成, 即使嘉華堅持股息支出不能大於經常性收入, 嘉華仍有增長空間。

按2: hutchison沒有把銀娛股權視為嘉華的賣點, 因為嘉華應該無意出售銀娛股權

hutchison很希望未來能持有適量嘉華國際, 不過股市仍在高位, 我不希望過份增加投資額以免失去防守能力, 所以未來hutchison capital 會以換馬為主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持續整合(3/10/17)

今日以$24.7沽出1200股載通(62), 帳面盈利不多於$100, 惟計及股息約有$1500溢利;
另外再以$15.22的價錢增持新創建(659)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新創建16/17業績簡評及來年展望(21/9/17)

今年新創建(659)的業績在大部分人眼中是相當不錯的, 但hutchison其實對這份業績有小許失望, 今年新創建的業績雖然達到上市以來的高峯, 但未來的增長動力不足, 持有新創建的股東應該調整其持股心態...平穩收息的股票始終和持續增長的股票有所差別

先簡單複述年內新創建(659)各個分部的業績:
A. 基建               今年業績        去年業績      Change (%)
1. 道路                1479.1             1259.8           +17
2. 環境                  392.1               469.8           -17
3. 物流                  641.2               702.6           -9
4. 航空                  610.5               424.0           +44

B. 服務
1. 設施管理          301.1               645.0           -53
2. 建築交通        1131.8               911.6           +24
3. 策略投資          284.5               326.8           -13
基本溢利:           4840.3             4739.6           +2

這是由業績powerpoint抄下來, 由此可見新創建今年的持續經營業務只由47億增長至48億, 只是2-3%左右, 業績只是平平穩穩而絕非出色。

今年新創建的業績數字有不少是資產重組及整合的收益, 當中最重要的是出售卓佳約25%股權, 由於卓佳的資產值只有20多億(好像是27點幾億?), 出售價卻是64億, 新創建就把(64-28)/4=9億計作盈利, 但這盈利是一次性的; 同樣地新創建的投資物業升值(1-2億), 蘇伊士新創建重組收益 (4.5億), 巴士業務重組收益(1-2億)等等都計算在新創建的業績內。
這些公平值是一次性的, 來年業績將不會再出現。故此來年新創建的業績很可能不及今年, 甚
至於未來兩三年新創建的業績亦不能超越今年, 畢竟10多億的經常性盈利増長對新創建絕非易事, 至少絕非未來一兩年可以達到的事。

接下來我們再評論各項業務的增長動力:
A1. 道路: 今年路費收入的增長相當可觀(+17%), 但令人憂慮的是當年新創建花近百億港元收購的杭州繞城公路(2011年)路費只增長了4%, 而它是道路分部最貴重的資產之一, 雖然今年杭州繞城公路的業務受到G20峰會影響, 但hutchison認為每年>10%的自然增長其實是相當因難的事; 加上內地公路大多有屆滿日期, 倘若新創建未來沒有收購新公路, 道路分部的增長始終會慢下來甚至倒退。展望未來, 小幅度的路費増長(如5-6%)應該不難達成, 但更高的增長就不可行

A2. 環境: 今年業務倒退主要是珠江電廠第一期營運期限屆滿, 加上煤價高企, 上網電價競爭激烈, 以致新創建的電力業務溢利倒退。但主力水務以及廢物處理的蘇伊士新創建(新創建佔42%股權) 的經營溢利有所增長。這合營企業是光大國際(257)的同業, 有着相當相近的業務模式, 基本上它每年都取得數個水務項目/固廢項目, 用2年時間建設, 接下來20年/30年(總之一段長時間)收取水費/廢物處理費用。這業務模式很容易獲得持續增長的經常性現金流, 只要每年預留一定的資本開支開發新項目就可以了。
在電廠業務及環保業務一進一退之下, hutchison相信今年/明年就是環境分部業績見底的時間, 未來環境部門更會依靠蘇伊士新創建作為盈利増長引擎, hutchison期望明年的環境業務有>10%的增長。

A3. 物流: 中䥫聯集的集裝箱業務是物流部門的増長動力, 透過中國的鐡路系統把物資運送到各省市, 甚至遠至新疆烏魯木齊等地, 只要有愈來愈多的貨物使用這系統, hutchison相信合理的增長(4-6%)可以達標。
今年業績下跌的主因是去年出售了新創建物流中心以致租金收入減少, 但亞洲貨櫃物流中心今年仍然有5%租金升幅, 加上天津及廈門碼頭的集裝箱業務表現良好, 明年物流分部應該可以有更好的表現。

A4. 航空: 航空部門的増長相當令人驚喜, 主要是飛機租賃公司Goshawk的機隊擴大, 加上今年新創建增持Goshawk的權益所致。未來航空分部將會在新創建的盈利結構更加吃重。至於北京首都機場(694)的投資有喜有憂, 喜的是自2013年新創建以23億入股北京首都機場10.35%股權以來, 股價一直有升有息, 現今新創建的持股市值已經接近50億, 北京首都機場的營運溢利一直有所增加; 憂的是北京首都機場集團的新機場將於未來2-3年落成, 並表明不會注入694, 故此694未來的營運溢利有一定隱憂。
Hutchison預期新創建會在未來1-2年出售北京首都機場股權套現, 並繼續擴大飛機租賃業務的投資。

B1. 設施管理: 今年業績的大幅倒退除了是會展以及免稅店業務不濟之外, 更加上港怡醫院的前期營業虧損以及北上拓展私營醫療業務的前期虧損。醫療雖然是具增長動力的行業, 但聘請醫護人員的開支以及添置醫療設備的費用不菲, 開業頭兩三年注定冇錢賺。Hutchison惟有寄望日後醫療業務收益大幅增長, 足以彌補之前投入的資本開支, 盡快回本獲利。

B2. 建築交通: 協興建築及新世界建築年內取得不少新項目工程, 包括自己新世界系的大圍站項目, 以及其他發展商的若干項目, 新世界自己的生意再加上熾熱的香港樓市已經為建築業務提供盈利保證, 未來的溢利増長取決於建築成本控制以及新項目中標數目; 交通業務有所倒退, 但始終是公共事業, 大概就是每年賺幾%死唔去又唔會發達的類型, 不值一提。

B3. 策略投資: 最值錢的卓佳已經出售, 其他股票投資沒有亮點, 不值一提。

結語: 未來新創建的主要增長動力在Goshawk及蘇伊士新創建, hutchison相信新創建大部分的資本開支都會用在這兩個項目身上; 由於它們的盈利佔新創建的經營溢利比例不高, 相信未來2-3年新創建的盈利增長會較為緩慢, 直至這兩個項目成長到一定水平, 新創建的盈利才可能再創新高。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新創建(659)的前世今生------出身決定角色 (20/9/17)

今日是新創建(659)的業績公布日子, 大派特別息, 純利有增長等等都成為新創建(659)股價急升的理由。hutchison同屋企人合共10000股新創建(659), 今次亦能夠收取豐厚股息, 可見基建業投資就像小超人所講一樣, 並非如外界想像的沉悶, 有時亦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新創建一般予人的印象是綜合企業; 像hutchison一樣的防守型投資者會認為它是公用股; 新世界集團對外宣稱新創建是新世界集團的基建服務旗艦...

大家眼中的新創建大概就是如此了, 但鄭家呢? 鄭氏家族怎樣看新創建? 要謹記一點, 買鄭家的股票首先要清楚鄭家對自己系的股票的定位, 鄭氏家族財技驚人, 一不小心站在鄭家人的對面就貴客自理了, 誰也幫不到你...

很重要, 所以說3次: 新創建本來是非賣品! 新創建本來是非賣品! 新創建本來是非賣品!
鄭氏財團和其他三大家族不同的是小股東很少有機會買到大股東最珍而重之的旗艦資產, 買長江實業(1), 恆基(12), 新地(16)的小股東和大股東榮枯與共, 故此他們透過持有上層股票已經可以和大股東共享企業利潤。

但新世界系則不然, 君不見鄭氏家族最好的資產都是鄭氏私人擁有的嗎? 論香港物業投資, 2000/2001年鄭家和大劉家族買入SOGO, 出手的是周大福企業; 論中國物業投資, 和越秀IFC齊名的廣州東塔, 資方是周大福企業; 購買海外公用事業Alinta Energy, 出手的是周大福企業; 2014收購Goshawk飛機租賃, 買方是周大福企業; 和遠東發展(35)到澳洲搞賭搞地產, 出手的也是周大福企業... 鄭家向來把最好的資產/投資機會留給自己, 次等的才放到上市公司。
所以鄭氏家族不會學四叔般把煤氣置於恆基之下; 不會像新地般把大部分資產上市; 買野時更加不會像李嘉誠一樣442, 331的"預埋小股東"一份。倘若他們打算把資產上市"預你一份", 你反而要想清楚一點了。

但新創建是一個例外。新創建本身都是周大福企業旗下的資產, 是鄭氏家族最珍而重之的一部分資產: 它有穩定現金流的巴士業務, 有寡頭經營優勢的卓佳公司股權, 有當時溢利不錯的鄭家"御用炒房"大福證券等等, 當年97金融風暴之後新世界負債甚重, 鄭氏家族為了回復新世界的財務健康, 只好透過重組計劃(2002年), 把"現金牛"新創建, 新世界基建(即現在的道路, 水務及電廠業務)以及太平洋港口(即現在的港口業務及物流倉)三者易名為新創建集團(659), 並置於新世界發展旗下為其減債, 新創建後來亦不負所望, 年年派息予新世界發展, 成功把新世界系的負債減至較低水平。由此可見, 新創建本身是周大福自己的寶物, 只是為了幫助新世界減債才脫離鄭家的直接控制而置於新世界之下。投資新創建本身比投資新世界或者鄭氏其他股票更安全, 道理是很簡單的, 因為新創建的資產質素是新世界系中最高, 最接近周大福企業的上市資產, 鄭氏家族有部分私人投資活動都和新創建一同進行, 故此新創建往往比系內其他公司獲得更優質的投資機會。

參考: 新世界公司的金字塔操纵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510/n225494727.shtml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撇帳(13/9/17)

今日以$9.4出售2500股數碼通(315), 當初買入smartone原本係貪圖高息加上電訊行業的穩健現金流入, 但最近業績顯示APRU已經有下跌趨勢, 在可見未來流動通訊市場的競爭仍然相當激烈, 相信這對數碼通仍然有負面影響(客戶流失率上升以及APRU下降)

而價格戰未必在短期之內結束, 數碼通未來的cashflow仍然會比以前減少, 最終可能會影響派息, 因為數碼通現在的派息比率已經相當高, 倘若業績再倒退派息方面就麻煩(可能超過100%派息率), 而這會是相當棘手的

出售數碼通所錄得虧損為(10.9-9.4)x2500-800(持有期間所收股息)=2950

今日在出售數碼通之後隨即以41.25增持中銀航空租賃(2588) 600股, 儘量集中力量投資具有穩定回報加上増長的行業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再度增持(7/9/17)

今日屋企人再度增持新創建集團(659) 2000股@$14.98, 現在hutchison同屋企人合共持有10000股新創建集團, 期待新創建集團在未來的業績有出色表現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2017年8月20日 星期日

升市不爽跌市快樂 (19/8/17)

hutchison係一個專注投資具穩定收益以及防禦性股票既投資者, 雖然我唔希望有投資者因為股市調整而損兵折將, 但我確實較喜歡跌市多於升市

因為持有防守性股票例如中電之類係升市係相當蝕底既, 有謂"升市莫估頂", 但唔適用於防守性股票。因為中電呢類股票既派息政策以及業績能見度高, 即使好似我地呢d散戶(沒有資訊優勢既投資者)睇年報睇presentation已經估得到未來一兩年間公司既業務做成點, 派息通常都係預期之內。所以大部分投資者(包括散戶)都對呢類股票既估值有一定共識, 呢類股票既特性就係股價穩定, 波幅徧小; 不過有得必有失, 當大家計得到間公司大概值幾錢, 自然而然地你投資係防守性股票既投資表現唔會太高(基於大部分投資者對公司估值及出價接近, 我們好難高賣低買, 有別於其他投資者, 不論係價值型投資者或者趨勢型投資者)

所以買得防守股票, 我地同大市表現已經分道揚鑣

遇上升市, 大部分投資者都應該對呢類防守性股票冇乜興趣, 因為隨便買一隻兩隻popular既股票已經可以一日升一成半成, 抵得上我收成年股息有餘, 有次同朋友食飯談論投資, 佢成日話買呢些(即係我持有的659, 1038等等)一年先收到幾percent股息好慢, 呢個本身係投資防守股票既缺點, 我亦解䆁左我既投資策略俾佢聽, 投資防禦性股票, 本身係不求有功, 但求無過既行為, 當投資市場調整我地就有出手機會

遇上跌市, 很多股票都有很大跌幅, 但防禦性股票既低波幅性保障左我地, 倘若遇到優質投資機會, 我地可以把手上股票賣出套現作出新投資(由於我地d股票跌幅較小, 較小機會出現賤賣資產既不幸事件); 倘若我地沒有新投資機會, 亦可以繼續持有已有股票資產, 反正我地d股票具穩定派息, 甚少出現質素轉差而需要棄子既機會

大市升跌於我而言並不重要, 只係反映投資者對於股票資產既樂觀/悲觀程度, 不過大部分投資者悲觀一點肯定於我有利, 所以惟有黑心一點期待股市下跌了:)

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長江基建近況簡評 (31/7/17)

原本長建這類終極收息悶股是沒有評論價值的, 大部分投資人買入長建都打算長線持有, 有升有息以作養老之用

長建的業務模式亦十分的悶, 借錢買入穩定收益資產, 派息, 再舉債買入資產, 業績通過併購達至增長, 增加派息 -->無限循環

這個嘛, 簡直就是收租佬"整大個餅"的加強版來的, 因為大公子相中的資產年收益率通常有近10%回報, 而收租物業則很少超過4%的, 所以長建的現金流向來強勁, 足以應付年年增加的股息支出及貸款利息開支

其實這個業務模式幾近不敗, 只要管理好應付帳應收帳的檔期, 確保自己有足夠流動性就可以

不過今年長建的收購行動頗多, 年頭以約170億收購DUET 40%股權, 今個月又分別向長實購入HVAC 25%股權(40餘億) 以及收購德國ISTA 35%股權 (約145億), 長建手頭的現金在6月尾只有40多億, 即使計及電能的特別股息, 長建亦應該手持100億元左右

未過數的交易有 HVAC 25% + ISTA 35% = 約185億, 外加下半年長建仍然可能有收購行動, 當然長建可以再向銀行貸款, 但銀行貸款通常借不足併購交易金額, 長建未來仍然有補充資本的需要

補充資本方法如下:
1.最方便的方法應該是再要求電能派發特別股息, 以電能手頭現金(接近250億)而言, 長建應該可以分得近100億元
2.其次就是發行永續債券, 因為永續債券計入Equity方, 可以有效"降低"長建的負債比率, 始終現在仍然是低息環境, 相信以長建的名聲發債成本只介乎5-6%, 它收購的資產的回報不止於5-6%, 相當值得做
3. 批股, 趁著近日股市暢旺批股集資, 一來可以獲得實實在在的資本, 二來趁股價高企時出手對於原股東更有利, 攤薄權益較少

hutchison個人認為短期內電能再派錢的機會較少, 方法2或者方法3的機會相對較大, 而集資額應該介乎10-15億美元之間, 倘若長建股價有所調整, 可能為一眾希望買入長建的投資者提供增持良機

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長文][折讓股][獻醜了]淺談世城系 (355,617,78,1881)

一直也有意思寫寫世城系的, 不過一直也覺得自己的分析力不夠, 不足以寫這系的股票。眼見billy兄提起富豪(78), 勾起我的筆興, 也不顧得這麼多, 先行獻醜了:)

雖然我一直有留意折讓股, 但我一向不建議其他投資者買入的, 除非你真的很喜愛那股票。因為當一些無論派息, 大股東, 資產/業務都優質的股票(特別是地產股), 好像嘉里(683), 嘉華(173)又或者合和(54)等都處於PB0.4-PB0.5的狀態時, 買入一些折讓股可能至少要加上20-30%的折讓作為安全邊際(safety margin)。當0.4/0.5 再乘以 (1-20%)/(1-30%)時, 很可能得出的PB只有0.3, 甚至連PB0.3也沒有(而這很可能已經是這折讓股的合理價), 買折讓股就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掘到一隻PB0.3的乜乜乜乜就以為自己執到寶先, 這股價賤可能有一些defect你沒有留意到, 包括1. 大股東為人(世城系, 英皇系, 新世界系等等), 2. 派息(可能很低甚至沒有), 3. 資產變現價值高但現金流弱(大酒店為表表者), 4. 很差的發展策略甚至沒有發展策略 (信和酒店1221), 5. "四無"大股東: 無意出售資產派息, 無意增加派息, 無意私有化, 無意増持 (國浩53, 信和酒店1221), 這些折讓股通常有以上某些特點, 所以最好用一個真的很低的價錢去買會比較好, 否則你以心目中"低價"去買就很難獲利, 這類股本身又不適合長線持有, 到時進退維谷就很無謂了。
(按: 先行寫一段折讓股的缺點, 以免大家一時興起作出投資決定, 要知道hutchison只是隨心評論, 一向不負文責的)
----------------------------------------------------------------------------------------------------------------
世城系有很長遠的歷史, 大股東羅旭瑞更是近日鷹君爭產的主角以及第一代的"股壇狙擊手" (有興趣者可以看看馮邦彥的香港企業併購經典) 精通財技的羅老闆以小控大, 透過355世紀城市控制617百利保, 再透過617控制78富豪, 最後78多年前分拆大部分酒店以Regal REIT(1881)的名義上市 (可參閲味皇寫下的"1881富豪產業信託"http://realblog.zkiz.com/lgaim/17703)

這以小控大的好處除了在於能以較小金錢控制資產值高的子公司以外, 其實更好的是可以依靠業務穩定的子公司如Regal REIT派息予上層公司(富豪及百利保)。有了派息這穩定現金流, 上層公司可以放心舉債做一些投資潛力更高但風險較高, 又或者沒有穩定現金流的項目(如投地發展住宅, 投地建商業項目, 不像買樓收租一樣有即時現金回報)。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小控大可以讓重債/希望減債的上層公司(富豪及百利保)以一個合理價錢將回報穩定資產出售予下層公司(Regal REIT), 由下層公司舉債收購資產。上層公司可以套現所得1.增持下層公司股票, 2.回購自身股票, 3.投資新項目, 項目發展成熟以後售予下層公司, 再投資新項目(不斷重複)
還有最最最後的一點是一間擁有大量穩定現金流的下層公司可以和上層公司組合營發展, 以免上層公司負擔不起(例子有百利保和百利保的子公司富豪, 以及長建電能)

寫完世城系的"以小控大"特點以後, 我下一個着眼點不是任何一間上市公司, 而是百利保和富豪各佔一半的地產公司 P&R Holdings (百富控股), 因為P&R Holdings控制了世城系大部分地產發展物業。根據去年年報指出P&R Holdings持有馬鞍山商場項目, 九肚住宅項目, 上環在建酒店項目, 大角咀/旺角酒店項目(市建局項目), 馬頭圍酒店項目, 洪水橋住宅項目(已推售), 以及長沙灣住宅項目(市建局項目) (去年推售)。這些項目的價值最好自己再計算一次, 年報所寫的價值始終和市價有一段距離, 當然估值的的鬆緊就視乎各位對這些項目的看法以及計算方法了:)

講完P&R Holdings, 我希望逐層講講每一層公司的特色。
第一層是世城(355), 世城(355)的主要角色是持有百利保(617), 是一間控股公司, 世城是一隻十分股東unfriendly的股東, 派息很少, 有時合股供股, 但有時派發特別股息, 這相信和大股東的個人財政狀況有關, 他有閒錢時自然想攤薄你的股份權益, 他需要錢時就從世城派發特別息。倘若想從這股獲利, hutchison相信你要先搞清楚他的財務狀況, 反正hutchison不是姓羅, 又不是他的私人秘書之類, 這內幕我是冇可能知的, 世城可以放棄。

第二層是百利保(617), 主要資產有持股6成多的富豪(78), 50% P&R Holdings (但富豪也持有50% P&R Holdings, 所以百利保實際有八成多 P&R Holdings), 持股約7成的四海國際(120) (四海國際持有幾個內地房地產項目)
第三層是富豪(78), 主要資產有50% P&R Holdings, 持股7成多的Regal REIT (富豪一方面交租予Regal REIT, 另一方面收取Regal REIT的股息, 左手交右手), 飛機租賃(14架巴西embraer的小型飛機)

百利保和富豪的關係很緊密, 兩者都折讓甚高, 頗具投資價值, 它們的分別如下:
1. 百利保的P&R Holdings實際權益較高; 但富豪的Regal REIT實際權益較百利保高
2. 百利保有四海國際的內海項目; 但富豪有飛機租賃
3. 百利保股息較高; 但富豪正在回購
兩者都有不錯而且現金流不差的資產, 不過我傾向買上層公司百利保, 原因在於我個人比較喜歡股息, 還有的是上層公司很多時可以被下層公司"養大"(正如電能"養大"長建一樣)

第四層就是Regal REIT(1881), 主要持有八間酒店租予富豪(78)經營, 把收租所得派息

有很多人認為買下層公司不好, 這要視乎情況而定, 不能一概而論的。因為下層REIT的派息比上層高, 重視股息的股東可能更喜歡REIT。當然REIT可以被當作"垃圾桶", 上層公司(617, 78)賣產予下層REIT(1881)套現; 但是置富REIT(778)的例子足以說明"食垃圾"也可以增加股息分派及推動股價成長的。置富REIT的成長很大程度是受惠於收購長實的商場, 由此可見"食垃圾"可以是win-win雙嬴的, 況且母公司/上層公司的項目很多都是發展中未有現金流, 它的高回報背後是因為它冒了更大風險, REIT的借錢-->收租-->買樓-->借錢(重複) 模式其實有很高的盈利可見度, 長遠成長未必比上層公司差很遠, 所以我認為Regal REIT也有不錯投資價值

另外有一點和Regal REIT有關的是酒店越cheap越好賺, 貴價酒店不好賺
如果你一向有留意地產股及酒店股便不難理解,
大酒店, 美麗華酒店(酒店業務), 香格里拉, 太古地產(酒店業務), 新世界君悅, 萬麗海景等等公司的貴價酒店出租率相對較低, 雖然每晚房租較高, 但貴價酒店經營成本大, 兩者相抵之下反而冇乜着數, 太古酒店甚至蝕錢添...
相反, cheap酒店, 好像合和的悦來酒店, 長實的酒店及服務式住宅就很好賺(長實只有紅磡酒店及九龍酒店較高檔, 但年賺15億),  雖然每晚房租較低, 但酒店經營成本比較低, 相抵之下它們以出租率較高取勝

我相信酒店REIT(如朗廷, 富豪) 和甚麼旅遊業回暖關係不太大, 反而私樓租金的升幅對Regal REIT一類主要持有cheap酒店的股票助益更大(相反朗廷有Cordis, 較不好賺), 我相信隨著私樓租金上升(尤其是面積小的單位), 愈來愈多人會覺得"租私樓唔抵"而轉向租cheap酒店和服務式住宅, 反正私樓租金和長租酒店/服務式住宅的租金越拉越近
(按: 變相租樓人士也可以以心儀單位附近的酒店/服務式住宅為標準參考)

Regal REIT除了有收購馬頭圍酒店以外, P&R Holdings將來也許會再售上環酒店及旺角酒店予Regal REIT (因為這兩酒店規模較小定位較cheap, 將來的skycity機場酒店機會較小, 因為投資額大, Regal REIT承受不了), 可見未來Regal REIT的增長未必比百利保慢, 我認為Regal REIT也是不錯的投資:)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半年總結, 持股點評及未來展望 (1/7/17)

見到不少blog友都有總結自己上半年的投資成績, 我也寫一寫:)

今年Hutchison Capital的回報大約10-12%左右(沒有準確計算), 比恒生指數的升幅遜色, 原因相當簡單, 組合缺少了騰訊及滙豐/中銀香港這些一線科技股及金融股, 所以投資回報跟不上大市升幅, 不過Hutchison capital 本身主力投資公用股及穩定收益股票, 始終在升市時跑得較慢也是沒辦法的事, Hutchison capital將會繼續投資穩定增長兼備股票, 希望能夠逐步壯大股票投資組合規模

現在為持有的股票逐一點評:
1. 載通(62) (blog友牛腩河及價值投資者都有深入探討這股票, 可以到他們的blog看看)
由於油價持續低迷, 巴士業務將繼續因而受惠, 能夠持續向股東派息, 未來增長動力在於觀塘物業, 我相信大股東新地不會拆售這項目, 所以未來觀塘寫字樓及零售店面租金將會決定項目成敗。估值方面我認為這項目大約70億左右(参考太古九龍灣寫字樓成交價及新世界長沙灣地皮價錢), 不過如果不拆售估值就沒有太大意義, 我相信數年之後項目落成可以進一步提升租金收入, 載通每年純利將接近10億元

2. 數碼通電訊(315) 及 HKT (6823)
電訊組合的穩定高息是買入這兩股票的最大理由, 惟香港流動通訊市場競爭激烈, 幸好HKT及Smartone去年的服務收益EBITDA尚算穩定, Smartone微跌2%, HKT則因為整合收購csl之後整合品牌及削減營運開支推動EBITDA增長, 將來美國加息可能對HKT及Smartone造成壓力(利息開支增加), 但我一向認為較集中做低端流動通訊的和記電訊(215)以及中移動香港, 及香港寛頻(1310)壓力更大競爭更激烈, 從和電及香港寬頻年報睇它們的財政狀況不及Smartone和HKT穩定(主要衡量EBITDA/interest expense), 倘若美國持續加息可能迫使和電或者香港寬頻加價, 結束價格戰, 到時Smartone和HKT有機會提高APRU從而提高收益

倘若出售Smartone及HKT有合理利潤, Hutchison capital將會放棄電訊投資而轉向地產及基建

3. 中銀飛機租賃(2588)
它的借貸大部分都是固定利率, 大約維持在2.5%, 而它買入的飛機大都有8%左右的現金收益率及12%的ROE(參考新創建的Goshawk的投資準則), 故此我認為中銀飛機租賃是相當值得投資的, 加上其飛機租賃組合的收入涵蓋東南亞, 中港, 歐美地區, 以美元計價, 分散了集中投資一兩個地區的風險, 相信它未來可以增加純利及派息

4. 信和置業(83)
早前已經評論過, 在此省略

5. 長江基建集團(1038)
併購DUET將為長建提供每年近10億港元的現金流, 未來長建也會持續進行收購以推動純利增長, 很多投資者也關注這企業, 不用我多說了:)

6. 新創建集團(659)
這一年新創建的行動主要有以下幾項:
a. 向周企收購50%新巴城巴
b. 增持飛機租賃公司Goshawk的10%股權至50%, 並計劃上市
c. 償還5億美元債券
d. 黃竹坑港怡醫院開張
e. 成功出售卓佳股權
這些行動都是十分可取的事, 新創建的財務負擔水平十分健康(淨負債比率只有12%), 有條件進行收購, 早前控股股東周大福企業買入澳洲電力企業Alinta, 有機會將部分轉售新創建集團(就好像之前Goshawk一樣), 我認為新創建進行併購推動增長的能力不亞於長江基建, Hutchison 將會繼續持有新創建直至它和中電長建等享有相同等級的估值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繼續增持信和置業(83)

今日以$12.76再買入2000股信和置業, 現在合共擁有4000股, 增持行動基本完成, 倘若信置再向下調整至一定水平, 我會再考慮繼續增持信置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組合調動和信置(83)簡評

今日以$9.48出售餘下的3000股置富REIT, 帳面利潤= (9.48-9.07)x3000 =約$1200, 倘若計及已收股息則獲得$1900利潤

同時今日以$13.26買入2000股信置(83), 現在hutchison capital的持倉如下:
1. HKT(6823)                3000股
2. 載通(62)                    1200股
3. 中銀航空租賃(2588)  800股
4. 長江基建(1038)        1000股
5. 新創建集團(659)      2000股
6. 信和置業(83)            2000股

代屋企人管理的股票:
1. 新創建集團(659)      4000股
2. 長江基建(1038)        1000股
3. 中銀航空租賃(2588)  500股
4. 數碼通電訊(315)      2500股

今年希望增持新創建集團(659)至8000股的目標看來不現實, 餘下現金將會用作增持一些優質地產股及穩定收益股票
---------------------------------------------------------------------------------------------------------------------
在地產股之中我一直比較喜歡信和置業(83), 大股東派息慷慨, 又比較少收地/收舊樓引伸出來的醜聞(因為信置沒有農地土儲及舊樓土儲), 當然這導致信置的土地成本較其他發展商高, 但我覺得正正經經投地及入標一鐵一局的項目會較好, 一來不用和小市民拉拉据据做壞名聲, 二來投得的地皮全部可以即時發展, 不用把土地曬太陽和政府拉据補地價之類的麻煩事情, 投地之後爽快起樓出售才是善用寶貴土地資源的方法

近年很多地皮價錢急升, 這對依靠一鐡一局以及官地的信置做成不少壓力, 補充土儲的難度大幅增加, 幸好信置近年加強投資商業, 工業及酒店地皮, 從16年年報可見收租業務(33億), 加上酒店(5.2億)及物業管理業務(2.7億)已經每年為信置貢獻近40億港元, 展望將來, 信置在元朗商業項目(50萬平方呎), 九龍灣寫字樓(應佔14萬7千平方呎), 海洋公園酒店(應佔26萬平方呎), 黃竹坑寫字樓(應佔17萬平方呎), 葵涌工業項目(17萬平方呎)等等將在未來數年落成, 有助進一步加強集團的經常性收入, 以信置現在的派息水平計算, 相信只是收租業務已經足以向股東提供可持續的股息

信置目前為止的問題在於難以補充地皮, 但它借貸少, 坐擁230億淨現金, hutchison相信美國加息對信置利多於弊, 因為隨著借貸成本提高, 財政狀況較信置差的地產同行的投地態度將會不如以往進取, 這會讓信置有更多機會投得地皮, 早前信置以consortium的形式以83.3億投得錦上路上蓋項目是一個好開始, 加上今年稍後信置的觀塘市建局項目即將推售, 倘若項目開售順利, 信置應該可以套現逾百億元, 為日後投資項目(不論是商業/住宅項目)做好準備

信置現價並不便宜, 不過我對信置是有一定信心的, 倘若信置股價調整至吸引水平, hutchison capital 將會繼續增持信置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出售港鐵(66)

今日以$44.3出售500股港䥫(66), 帳面獲利(44.3-41.6)=$1350, 倘若計及已收股息則獲利$2850, 減持動作已告完成, hutchison capital將會善用減持行動所得的現金繼續投資優質股票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出售數碼通(315)

今日以$10.6出售2500股數碼通(315), 錄得虧損$750(倘若計及已收股息則虧損不多於$200), 增加現金水平; 電訊組合方面仍然有3000股HKTSS(6823)及2500股數碼通(315)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怪獸與他們的產地] 香港奴隸與支配他們的股票號碼

話說早排同親戚食飯, d長輩會成日批評家下社會好大怨氣, 年輕人不上進, d樓又貴乜乜乜之類, 有時候同一個topic用一個角度講九萬幾次真係悶死人, 最尾個結果又係番去鬧下d立法會議會拉布阻住曬, 政府要做番d野壓抑樓價之類, 煩都煩死

同一個topic, 可唔可以轉另一個angle去睇呢? 將同樣觀點用同樣角度去present... 仲要repeat 1000次...我真係學唔到d乜野wor呀長輩

今次我試下寫d另類野, setting就當係一個比較典型既4人家庭/5人中產家庭(父母加2個囝囡再加optional既工人姐姐), 究竟每個月要用幾多錢同埋d錢去左邊度

一. 住宅房地產市場
重中之重呢當然就係呀梁特成日講既"房屋問題"啦, 當然居住地區, 戶型(通常係兩房或者三房之間, 工人房optional), 租住物業或者自置種種因素加起上黎會有difference, 但大同小異都係每個月交租/供樓15000-25000左右(都係睇番租定買,地區同埋size果d factors, 冇乜特別)

供樓/買樓無非都係每個月將每個月收入一部分向發展商/銀行雙手奉上, 咁租就當然有香討好討厭既金句咩野"月頭準時交租"又或者"淡淡準時交租", 租客向業主交租, 業主又向發展商/銀行供樓, 兩個階層都唔見得有幾好, 我只可以話租客-->業主-->發展商/銀行呢條路線只係拉長左條住宅地產市場產業鏈/價值鏈, 多左個中間人叫業主靠收租揾食之嘛, 大boss一樣係發展商/ 銀行, 透過控制土地資源進行尋租行為(rent-seeking)
土地問題向來中史甚至西史都有講, 真係唔明d人可以get咁耐都get唔到d重要資料
(按1: 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借閲徐中約教授所寫的中史書<<近代中國史>>前半部分有講唔少清代土地, 人口及經濟狀況與清代衰落的關係, 以史為喻, 現代的租客大概就是古代的佃農; 樓奴的地位大概是古代的自耕農; 地主...當然是李生郭生佢地, 如果你可以將以前的一套fit落當今社會, 相信你會睇到好多香港人睇唔到既insight) 
(按2: 西史hutchison睇得比較少, 所以未必可以推薦好書俾大家參考, 但西方中世紀的騎士<-->莊園制度都和香港的土地經濟相似, 如果有blog友研究既話記得話我知)

地產/銀行大boss都係以下呢d, 有興趣睇下究竟每年有幾多香港人供/租樓的cashflow去左發展商/銀行度既blog友就可以睇番以下公司既年報:
A. 主要發展商:
1. 長實地產 (1113)
2. 恆基地產 (12)
3. 新世界發展 (17)
4. 新鴻基地產 (16)
5. 信和置業 (83)
6. 會德豐 (20)
7. 港鐵 (66)
(按: 有部分中型發展商如 嘉里(683), 嘉華(173)等不計算在內, 因為佢地規模較小, 未必每年都有樓盤推出, 稱不上貨如輪轉)

B. 主要銀行(指住宅按揭業務而言):
1. HSBC (5)
2. 恆生銀行 (11)
3. 中銀香港 (2388)
4. 渣打銀行 (2888)
5. 東亞銀行 (23)
(按: 在香港而言, 優秀的銀行通常都有龐大的retail banking業務, 而retail banking和住宅按揭業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有志染指銀行投資的blog友可以從呢個角度去分析銀行業務)

二. 公共事業
這個應該不用解釋了, 只要居住於香港, 有一些經常性支出一定要定時定侯找數, 香港奴隸注定要為他們賣命了, 以一個四人家庭而言每個月少不免要花費數千元在水電煤交通身上, 不過洗費的variation應該比較大, 視乎居住地點, 開冷氣頻密程度, 是否經常外出用膳 etc.

要trace香港人每年花費幾多係呢d水電煤交通冇得揀既野身上, 我地可以睇以下幾份年報, 呢舊錢應該都係每年以百億元計既大數目:
1. 港鐡(66) (交通業務)
2. 中電控股 (2) (香港業務)
3. 新創建集團 (659) (新巴城巴業務)
4. 香港電燈SS (2638) 
5. 中華煤氣 (3) (香港業務)
6. 粵海投資 (270) (香港供水合約)
7. 載通 (62) (九巴業務)

三. 零售地產及零售
呢度比較複雜, 因為所謂的零售地產不一定指收租股企業, 以希慎興業(14)為例, 佢太過集中在銅鑼灣同埋客路徧向高端, 如果睇希慎年報未必反映到香港人的日常消費習慣, 通常d人都會係自己居住屋苑附近商場購買日用品, 食飯, 以至買d中下檔商品好似Uniqlo衫, 大概係幾百蚊既波鞋之類, 呢類零售地產有一定variance, 有比較低端的領展(823)街坊商場去到九龍灣德褔商場(66/17), 以至再高級少少到Element(66) (服務九龍站上蓋居民)都得, 所以我冇話佢一定係民生類地產事業, 更多時候商場定位會因應當區居民財力而有variation, 但common feature就係交通方便, accessibility好高, 差不多係番屋企必經之路會撞到既商場及商舖

呢舊銭既variation就更加大, 由around 10000去到100000都得, 睇下所屬家庭收入水平同埋住邊度先決定到, 如果想trace呢類日常消費cashflow就更頭痛, 因為零售係一門超級大既產業鏈, 一間商場可能已經有超過100間店舖, 衣, 食, 仔女d補習社/興趣班中心再加電訊商門市再加地產經紀舖頭等等等等, 因為冇可能攞曬各行各業數據, 好多時只能靠商場營業額以及人流估算平均每個人洗幾多錢, 不過呢d就吃力不討好

比較簡單/或者應該話仲係我能力範圍之內就係睇部分具代表性的收租企業年報:
1. 領展REIT (823)
2. 置富REIT (778)
3. 新鴻基地產 (16)
4. 恆基地產 (12)
5. 信和置業 (83)
6. 恆隆地產 (101) (香港業務)
7. 長實地產 (1113)
(按1: 新世界發展沒有列入, 源於它的具代表性收租物業只有中環新世界大廈, 重建中的新世界中心及K11, 但這些物業非服務當區居民為主, 零售物業只有愉景新城商場及德福商場二期, 代表性不足; 九倉的收租物業和希慎一樣高端, 不合資格及過份集中於一兩個地區, 所以沒有列入; 嘉里只有Megabox, 代表性不足)

(按2: 零售呢一範業務仲可以再拆為
A.電訊+固網寬頻: 和電 (215), Smartone (315), HKT (6823), HKBN (1310)
B. 超市及便利店: ParknShop + Watsons (1), Wellcome + 7/11 + Mannings (牛奶國際), OK (831)
C. 時裝零售: IT (999), Giordano (709)...
睇到你唔想睇為止, 當然你有興趣可以寫個有關零售業cashflow和相關股票的分析, 相信很多人有興趣 

同一樣講地產霸權, 同一樣講樓, 我認為可以試下用不同角度去講, 你睇到淨係呢三樣經常性開支已經足以令一個香港家庭每個月唔見至少三幾萬蚊, 有怨氣是正常, 又或者應該話冇怨氣才是不正常, 有d野係唔係拉少陣布, 起多d樓就解決到? 似乎這樣的思維太過簡單了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劍氣之爭 + 師父味皇兩篇文章分享

自從寫blog開始一直都有留意劍氣之爭(指d乜野唔使畫出腸啦), 成日覺得唔對路又唔知點去拆解呢個現象, 近日睇番師父(純粹係覺得佢教左我好多野所以叫聲師父, 冇其他意思)有兩篇文章寫得幾好, 可以幫到手去解釋呢樣野, 而家我試下係佢篇文之上加小小個人見解註釋一番, 拿, 帶左頭盔先,  我唔一定啱既, 只係想盡力elaborate多少少, 唔同意既可以留言討論, 不過如果專登黎找碴殺上重陽宮就過主, 你存心挑機係唔會越辯越明, 只會傷和氣
--------------------------------------------------------------------------------------------------------------------------
第一篇: http://realblog.zkiz.com/lgaim/18152

[財技]最好不代表最適合

話說有日曹操帶兵攻打大耳朵,孔明帶領趙雲同魏延迎擊,作戰由始至終都是魏延一個在打,孔明躲在帳中,趙雲留守晚晚陪佢捉五子棋,馬謖不解,問點解不派更善戰的趙雲出戰,孔明曰"此君鼻後有反骨,鼾聲如雷,魏延枕邊相陪,吾恐怕夜半尿頻,打仗行軍,不求大勝,退敵足矣,延若身死,可除一大害",魏延奮戰之下,曹操敗走,緣途留下衣履腳毛無數,後世為記念曹操,各地設立衣履墓腳毛塚無數,此為後話
這故事說明,有時做事做最好的選擇卻不會安樂,為求安樂而作出合格的選擇的人也是很多的,而且不選最好的亦可能包含了其他目的
抽象的故事就到此為止,現在用些比較實際的項目作例子:
--------------按: 如果冇興趣睇佢實際操作, 可跳至結論-----------------------
樓甲樓齡10年,賣100萬,租5厘,銀行按揭2.2厘,可借7成,首期連雜費35萬計,回報率如下:
35x5%+70x(5-2.2)%=37100=11%
樓乙樓齡30年,賣100萬,租7厘,銀行按揭2厘,可借7成,首期連雜費35萬計,回報率如下:
35x7%+70x(7-2)%=59500=17%
回報明顯乙好得多,一定要選乙,但味皇自己卻選甲,原因如下:
甲供30年每月2653,收租4167,現金流入1514,乙供10年每月6430,收租5833,現金流出597,假如味皇的供款限額是7000,買了甲後的供款餘額7000-2653+1514=5861,可以再買,買多4層都得,儲夠首期就得,而買乙只能買一層,4個掌門人加埋高過姚明,最後當然是甲賺得多,正如打格鬥game時連續技往往都時由輕招連成的道理一樣
又舉個基金同派息股票例子:
基金甲每年每股盈利上升25%,不派息,買入價100,買10000股
股票乙每年每股盈利增加10%,全派息,買入價100,買10000股,派10厘
以絕對回報計毫無疑問是買甲,但味皇會買乙原因如下:
假設味皇每年要10萬生活費,持有甲時味皇需要賣出持股來生活
                股數      年尾市值        生活費
第1年   10000        1000000         100000   
第2年     9000        1125000         100000  
第3年     8200        1281250         100000  
強積金就是此原理,可是這是25%成長的情況市值先有增加,股數還是會越來越少的,上例打和點是11%,回報不足11%就不能保本,會親眼看到坐食山空的情況,投資者看到的數字是組合的全部,有乜變化會好大精神壓力
如果第4年股價跌20%,下年回報原水平
                股數      年尾市值        生活費
第2年     9000        1125000         100000  
第3年     8200          820000         100000  
第4年     7200          900000         100000   
由於在低價賣股的影響是永久的,即使下年回升25%,市值也不過回升不足10%,如果跌太多時賣股,只是在縮短自己的退休壽命
同樣情況,但持有的是乙:
                股數       年尾市值        生活費
第1年   10000        1000000         100000   
第2年   10000        1100000         110000  
第3年   10000        1210000         121000
即使回報低於甲,但生活費每年上升,仲有餘錢剩,心理上有取之不盡的感覺,餘額可以投資或使用,至少有自由度
如果第4年盈利跌回上年水平,下年回報
                股數      年尾市值        生活費
第2年   10000        1100000         110000  
第3年   10000        1000000         100000
第4年   10000        1100000         110000
由於組合沒有變動,回復也是全回復,同甲相比,甲的市值有如過山車,乙由於只看重收入,就算幾十%數字上也不叫驚心動魄,心臟病人士至少不適合買基金
兩者如果都跌太多,都是死路一條,不過後者起身較快
由此可見資本增值即使比派息一方回報多,按回收的方式不同,會適用於不同的持有人,特別是心血少的人選資本增值型即使賺到更多錢,但可能會損害健康
簡而言之,不是最好的就一定要選用,次級的只要條件配合可能仲好用,投資是很個人化的事,成日問人點解買乜乜唔買乜乜指指點點其實幾失禮,自已喜歡就可以
------------------------------第一篇完--------------------------------------------
編按: 此篇提出左一個好重要既論點係投資方式本身要同個人性格夾得埋先得, 有d人喜歡親自選股, 有d人喜歡技術分析, 有d人喜歡揸ETF, 本身冇問題, 重點係你個性格本身係點, 承受到幾多風險
自己做唔到而人地做到既野唔一定錯, 點解有d bloggers會覺得人地做到係撞彩呢? 例如我份人細膽龜縮, 死買公用股收息股, 做唔到一注獨嬴恆大(3333)正常不過, 咁代唔代表係佢撞彩死好命呢(當然我唔排除有運氣成份), 唔一定啫, 可能佢有套方法去掘到呢d爆升股票我地唔知呢
當然我唔同意味皇話唔問人地買d乜野(按:我認為佢係指居高臨下說教既人, 同埋通常問得都炒大獲), 如果你想知道人地點樣做得到, 惟一一個方法就係問清楚, 雖然有機會惹起罵戰, 但唔問ge話只會更加俾自己既思想preoccupy, 到時只會更加令到自己更加cynical, 冇左學習令自己進步既機會
其實去睇多d唔同方法(尤其係你覺得同你意見相左果d)先最學到野, 例如我唔去問下市場先生點解買190既話,我係唔明超級折讓股既玩法, 了解左, 覺得唔好, 自己用唔到, 咪將自己既memory擺落資源回收筒delete左佢囉, 係未了解人地成套野之前踩到人地套野一文不值有乜謂呢? 就算佢係屎波都唔一定話你係高手, 最多係你叻過佢啦, 但你又講到人地咁屎波, 你個方法好過佢都冇乜出奇
總之有咩唔明你咪好聲好氣問下囉, 我地又唔係咩一派宗主全真教武學正宗, 問兩句最多俾人鬧冇面之嘛, 唔通好似金庸d武俠小說咁你同個價值投資者對掌人地退兩步你退兩步半有失身份?

第二篇: http://realblog.zkiz.com/lgaim/29864

[財技]BUY&HOLD


選到好股之後死揸,是一種高明的方法,表像而言確是這樣但正如比武一樣,兩方對峙時,到底是先攻的有利還是反擊的有利呢,有人說先手必勝,有人說不動如山,矛盾的兩方都有各自的道理,我們旁觀者卻只會認為其中一方是正確的,因為人類習慣性都是給予各自對錯之分,而不會認為兩邊都對或兩邊都錯,對的當然是勝利的一方
作為當時人,到底是動定不動,要睇自己的情況,如果是老鼠同烏龜的對峙,龜方面動比起不動冇好處,但點做最終都冇大危險,最多有些損傷,老鼠一方動卻是浪費起力,倒不如慳返啖氣暖肚,如果是毛蟲同螳螂的對峙,毛蟲點做都是錯,乖乖受死冇咁辛苦,螳螂一方不動就是錯了,不過之後肯動就得,如果是狗同鼬的對決,鼬是否先攻取決於有冇屁放,狗在進攻之前,最好先觀察一下,即使有機會會比佢走甩
BUY&HOLD實際是狗VS鼬時唔知點做時索性乜都唔做的情況,龜VS老鼠的情況也可以,在確定不作為會較有利,至少冇大副作用時,乜都唔做最好,好似老巴咁長揸幾十年,對佢又冇副作用,可能佢會答唔記得左,吹咩,如果突然換馬,都係確定人地冇屁放而已,那麼你是毛蟲時要點做?咪得玩衍生啦,未死過咩
在牛皮市時BUY&HOLD看似浪費機會成本,但比你機會就一定會賺錢嗎?是成本還是獎金始終是概率事件,在危機中能安然渡過的是烏龜,但現時又未算甚麼危機,雖然資產變動,比起早幾年,至少我們的工作是穩定的,危機都是失業率高的地方先好講,所以說如果是狗VS鼬的情況下,在觀察的過程中適當的挑釁一下也是可以的
味皇以前的中外運同中外航還記得嗎,當時2月份以27075蚊買入3.61的中外航7500股,之後大市反覆向下,至8月交易記錄如下
3.17X7500=23775(外航)   1.65X14000=23100(外運)+675 
1.75X14000=24500(外運)   3.05X8000=24400(外航)+100
3.15X8000=25200(外航)   1.76X14000=24600(外運)+560 
1.77X14000=24780(外運)   3.01X8000=24080(外航)+700
3.41X7500=27280(外航)   1.91X14000=26740(外運)+540 
1.95X14000=27300(外運)   3.19X8500=27115(外航)+185
之後因為味皇覺得航運業唔掂,所以最後賣曬..先唔講,比起當初3.61的中外航,最後跌至3.19,但味皇半年間手上的價值增至29875
具體方法是在兩者次間設定個轉換比率,不過這是有過大前提的,中外運同中外航味皇認為持有哪一隻都冇問題,即使是換左馬,味皇依然自問處於BUY&HOLD的狀態,至於轉換比率,可以根據估值或買入價,總之是自己接受的比率,如根據估值,可出現每次轉換都可以增加價值的心態,如根據買入價,可出現每次轉換都可以拉底成本的心態,在當時中外運X2同中外航還的情況,味皇的轉換比率在104-122之間,即是就每2股外運換1.04-1.22股外航,當時味皇用估價做根據,2股外運換1.09股外航,因此在市價偏離1.09股一定程度時就換馬,只要兩間公司都一齊牛皮唔是旦一間爆升,就可以一直玩落去,不過要在市價偏離的時候在家才可以
最近味皇也有咁做,今次是用買入價計,用在文軒同CTM上,味皇9月26第一次行動(暫時只做到一次,其他機會MISS左),換股比率隨意定為為2換1,差多過5%就換,於9月26號至今兩者的收市價偏差大的日子:
12/5  103%  11/16  93%   10/28  102%   10/4  87%   9/26  103%
股價反轉左起碼3次,食曬可增值33%,由於味皇設定的是95/105%,因此食一次就冇得食返轉頭,次次差少少(寫完呢篇文先發現,因此立即調整下心理價位先),不過實際上長期不動也不是問題,本來就是BUY&HOLD
*後記,寫完文當日將CTM以1.61/3.15換成文軒,大約102%
------------------------------------------第二篇完------------------------------------------
呢篇冇咩野好講, buy & hold本身要因時制宜, 同一本兵法書, 你可以讀到趙括咁屎, 又可以讀到白起吳起咁勁, 同一個鬼谷子教出黎既孫臏龐統都風格迥異, 個個都同你一樣就死得啦, 你肯定係80/20入面果80囉
有時做人open-mind少少, you should appreciate the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bloggers
而家好攰, 講完收工

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啟德商業地 (31/5/17)

南豐地產以246億取得啟德地皮, 大出我意料之外, 原本我以為大熱是信置為首的財團, 中標價會介乎170-190億左右(至少如果我係地產大亨我會出190億的標), 當然這次地皮招標結果推翻了我的假設, 看來中港樓市的上升勢頭及動力遠超於我預期

地產股/有地產元素的股票之中我只持有地鐵(66), 載通(62)以及置富REIT(778), 這些股份近日都有不錯表現, 不過地產市道持續上行, 增持這些股票並非易事, 我希望能夠以相宜價錢購買多一點地產股, 暫時相中新世界(17)及信置(83)

如果目前為止新世界發展(17)以及信和置業(83)二擇其一, 大家會更喜歡哪一間地產發展商? 一間保守加淨現金, 一間大興土木發展商業用地, 要在它們中間選擇一間實在不容易, 最後可能兩間買曬(惟有到時再想辦法換馬)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繼續增持股票(25/5/17)

今日的購物清單:
1.以40.05的價錢買入800股中銀飛機租賃;
2.以10.16的價錢買入3000股HKT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組合變動 (24/5/17)

今日屋企人以$195的價錢出售100股港交所(388); 同時以$40.3的價錢購入500股中銀飛機租賃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持股近況(18/5/17)

近日hutchison capital的不少持股如載通(62)及港鐡(66)都急速上升:(

按道理我揸開呢d終極悶股應該係小幅上落收息為本, 而家既情況是十分少見, 好可能係不少投資者都認為大市已經升得相當高, 所以大量買入防禦型股票收息保本, 如果佢地個個都咁做就非常麻煩, 因為咁樣樣會令我好難再以合理價錢買入防禦型股票, 而家我好可能會嘗試買入一些防禦力較差但回報仍然可以接受的股票

暫時納入觀察名單的股票如下:
1. 招商局港口(144)
2. 中銀航空租賃(2588)
3. 新世界發展(17)
4. 香港電訊HKT(6823)
5. 滙豐(5)
6. 太古B(87)
7. 中國海外(688)
8. 合和實業(54)
9. 美麗華酒店(71)
10. 恆基地產(12)

不過我仍然拿不定主意, 所以未必會依照這個觀察名單去買, 當然也不建議各位去買, 始終現價徧貴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關於市場先生封筆的感想(12/5/17)

近日blog界的大事應該係市場先生封筆, 我記得當年認識市場先生係我在google search 合和實業(54)的資料以及股票分析文章時無意睇到佢個blog, 之後一直都有去睇佢寫折讓股, 相信不少blog友同我一樣都從市場先生身上學左唔少野

不過最近呢隻香港建設(190)我就覺得好奇怪, 根本唔似佢之前的選股風格, 原本想話去佢個blog問野結果得罪埋佢, 可能我用字唔小心啦(真係冇挑機既意思, 認識hutchison的人都知我甚少批評其他blogger), 因為你見佢之前寫過/佢個價值組合入面既折讓股, 好像合和(54), 永泰(369), 英皇國際(169), 廖創興(194)等等, 除左折讓大之外(PB低於0.5), 股息率通常都很高(>4厘息), 同埋已經很多年冇供股合股紀錄, 雖然呢d野成交較少, 但大家跟佢買呢d都應該幾安全下, 最多唔升咪收息囉, 如果呢d股升到較高水平又可以換馬至會德豐, 嘉里等仍有一定折讓的大地產股, 基本上呢個買法好安全, 升就賺價, 唔升就食息(折讓深的地產股有一定安全邊際), 但今次寫隻香港建設就真係R矖頭, 感覺上完全好似係另一個人寫咁

香港建設(190)初步睇PB0.24(Google search到), 折讓大, 但股息率得1.5%, 萬一買左之後三幾年股價唔升已經係對投資者好大懲罰(1.5%連通脹率都冇啦), 即係買得190本身就係搏爆升賺錢, 要搏股價爆升, 通常不外乎大股東私有化, 賣盤, 又或者係公司出售大量物業資產之後大派特別股息之類, 呢d野本身就係奇貨可居, 投資者要用低價收集大量股票再等消息, 而等幾耐就睇大股東幾時做野

但買呢d股,大股東想玩你好容易, 基本上睇佢心情, 近日最傷的股票例子就有1097有線, 原本好多散户(包括hutchison現實世界的一個朋友)買左1097, 佢地認為免費電視牌照奇貨可居, 想話搏升幅, 結果純官一招三供五就... 因為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財力和散戶不可同日而語, 呢d細股市值咁細, 當190個大股東想整走你地班小股東, 佢可以折讓n成一供一之類做你世界, 而講緊可以佢只需要用十億八億就得, 我地作為散戶, 買番d大大少既, 即使買著新世界呢d, 當新世界三供一, 鄭家而家供股都要用起碼一百幾十億, 至少我可以make sure大股東唔會亂黎(至少唔會供股供到三供五之類咁過份), 合和永泰惠記呢類雖然市值較細, 但至少有其他基金/投資者幫你監察大股東(合和有基金股東, 永泰有新地, 惠記有新創建), 但香港建設印象中冇呢類投資者, 我好難make sure大股東有良心喎(換轉如果你係大股東供下股趕人落車就可以賺多十億八億, 你做唔做先?)

雖然190大股東一直都有keep著派息, 我地難保佢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而市場先生雖然話冇推姐, 你搞個擂台班之後blog界已經咁多人(包括埋我)講呢野, 如果有人因為呢隻野輸錢(責任一定係佢地到), 但肯定對市場先生名聲有損, 或者應該話你提及呢隻野係瓜田李下, 惹人疑心

其實市場先生日後集中玩呢d高風險野, 封筆也不算壞事, 不過我希望佢可以保留個blog, 佢之前分析既股票如合和一類的確很有價值

希望寫呢篇文唔會令我得罪人啦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增持計劃遇上阻礙(10/5/17)

近日股市好像發生異常情況, hutchison所持有的新創建, 長江基建, 以及港鐡等都大幅上升, 雖然帳面獲利不少, 但之前增持新創建以至其他優質股票的計劃遇上阻礙, 倘若股市再行上升至更高水平, Hutchison Capital將會出售部分股票, 為往後日子發生股災做準備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增加資本 (5/5/17)

由於父母有一份約$200000的儲蓄保險到期, 他們不想再透過買保險投資, 但有感這筆錢擺在銀行不作任何投資十分浪費, 因此hutchison提出以下投資計劃並獲得通過:)
增加資本計劃要點:
把這二十萬元資金分作兩半:
1. Hutchison Capital將會以息率4%向父母借入$100000, 不論投資賺蝕, 佢地每年都可以獲得$4000利息收益
2. 另外的$100000將會投入於父母的股票戶口, hutchison會儘量選擇並買入投資回報率達8%的優質股票, 這投資組合一般而言不派息以保留股息再作投資, 不過可以因應特殊情況(例如兩老想去旅行之類)派發特別股息

我認為這投資計劃公平合理, 同時能夠提供每年計6-8%的投資回報

Hutchison Capital今日先動用$100000借款的一部分, 以24.65買入1200股載通(62)

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長文][Hutchison的投資理念][太古之道]烏龜也可以爬得很快, 爬得很遠

呢篇文章係上次講我唔科技股既姊妹篇, 主要講解我既投資理念以及策略

係我自學股票投資既過程當中有兩間企業係我腦海留下深刻印象, 熟悉hutchison既網友應該知道呢兩間企業分別係長江/和黃集團以及太古集團 :)

1. Hutchison的投資原則
長江同埋太古既格言分別係"發展中不忘穩健, 穩健中不忘發展" 和 "Esse Quam Videri" (拉丁語, 中文譯為求真務實)

我認為一位認真謹慎的投資者理應很注重投資項目的可持續性, 這些行業通常是能夠帶來穩定收益以及不容易被其他競爭者取代, 所以我投資的行業很多時具壟斷(monopoly)又或者寡頭壟斷(oligopoly)色彩, 這些行業包括了地產投資(收租), 電訊, 公共事業等等, 當然在道德上hutchison是一個不折不扣的rent-seeker(尋租的投資者), 你可以鄙視我, 但我認為這些行業的特性正是讓一個長線投資者能放膽投資的根本

長江系以穩定現金流見稱; 太古也有一糸列價值連城的中港收租物業, 我相信可持續的穩定收益是決定投資成敗的關鍵因素, 我的選股方針也深受它們影響

2. Hutchison Capital的定位與長江太古的定位

長江和太古集團都是香港着名的綜合企業, 現在有很多股票投資者對於綜合企業的態度負面, 因為他們認為綜合企業的折讓難以收窄, 很多時綜企的其中一個部門表現不濟(如太古的航空部門, 長和的Husky Energy)會拖累股價, 而其中一個部門的傑出表現(如太古地產, 長和的基建及電訊部門)又難以拉高股價, 因而認為購買綜合企業股票不如購買個別行業股票

但Hutchison向來不認為綜合企業應該遭到低估, 須知沒有人能預知哪一個個別行業今年好賺又或者經營困難, 例如航運以及採購行業曾經有過一段輝煌歷史, 但今日的生意就相當難做(參見近年東方海外及利豐年報可知一二) 如果投資者想長期成為該公司的股東, 該公司必須要狡兔三窟, 擁有不同收入來源以穩定盈利和股息分派, 以及為公司某一部門業績倒退做好準備

Hutchison可以肯定的說, 長遠而言投資綜合企業又或者擁有不同類別股票的投資組合,
投資者的回報不會比集中投資某一範疇業務的公司差, 儘管某一時段投資某些股票(可能是科技股, 金融股)能跑贏大市

Hutchison Capital本身就是以成為一間綜合企業為宗旨, 暫時我投資的股票(66, 315, 659, 778, 1038) 包括了地產, 電訊, 交通運輸以及基建行業, 我認為只有多元化而穩健的收益才能讓我們的投資有好結果

3. 審慎管理資本, 以及在適當時候調動資本去更高回報的地方

Hutchison有時俾人感覺在短炒股票, 我也必須承認我的買賣比較頻繁, 但這並非我很短視, 只注重股票短期升幅而忽視長期收益, 反而是因為股票的波動幅度很大而造就不少調動資本以獲取更大股息收益的機會

這個概念可能對於各位網友比較陌生, 因為傳統的價值投資會鼓勵長期持有以及對頻繁交易作出負面評價, 但在長江李氏身上我學習了一點就是沒有資產不可賣, 亦没有資產不可買, 例如在我首次買入新創建集團(659)時它的股價只是11.1(16年初,那時我還未開blog), 現在新創建的股價已經在14以上, 對於持有新創建的投資者而言, 11元的新創建以及14元的新創建没有太大分別, 因為基於長期持有的原則, 11元的新創建及升至14元的新創建都是派相同股息的股票, 但大家記得李氏曾經說我們應該去投資高投資回報的項目? 持有11元的新創建我可以獲得超過10%的回報率和超過5%的股息率, 但持有14元的新創建我只可以獲得約8%回報率和4.5%的股息率, 倘若同期的長江基建(或者其他股票)股價下跌而業績或者派息能保持相若水平, 我以相對較高的價錢出售新創建, 同時以相對較低的價錢買入長江基建, 將有助增加我的投資組合的股息收益和投資組合的成長能力, 並拉高整體投資組合的回報率以及股息收益率, 及後如果新創建和長建的股價走勢相反發展, 我們又可以把持有股票再作轉換, 通過反反覆覆的股票轉換我們就可以盡量讓自己的投資回報維持於較高水平而不至於失去長遠收益, 因為我們在不同時段都有持有這些優質股票

長江集團向來適時抛售部分資產, 同時進行其他投資, 例如近年李氏有感香港航運碼頭業以及港燈電力業務見頂, 便將之分拆上市, 用以套取資本, 投資海外更高回報的項目, 由此可見我們亦應該要適當時候進行買賣以unlock share value (釋放持股價值), 當然這些買賣時機的判斷需要建基於A. 我們對所持股票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的認識以及B. 股票價格走勢之準繩判斷, 這兩點缺一不可

4. 烏龜也可以爬得很快 ------ 請不要忽視公用股/穩定收益股票的成長能力

Hutchison身邊有不少朋友都有投資股票, 不過他們提起公用股/Hutchison投資的主力股票都會認定這些防禦性股票成長力低, 長遠回報不及投資增長股

我在這裏有必要為公用股等防禦性股票作辯護, 就以公用股的表表者中電為例, 當大部分投資者以為中電就是每年派3-4厘息的公用股and nothing more的時候, 他們又是否知道投資大部分公用股(當然包括中電)每年的回報率可以達到6-8%? 而中電這種股票的股息分派又每年以和通脹率相約(大約3-5%)的幅度增長? 當然你可以argue話騰訊股價一年的升幅有20-30%, 好過我買埋d咩新創建一年收得4-5厘股息之類, 但騰訊這類股票的派息太低, 似有還無, 早年買入又怕賣出之後一去冇回頭, 結果你只能死揸唔放不能高賣低買

當然我必須承認Hutchison Capital的投資回報不能像大部份科技股成長股一樣有每年20-30%的回報率, 但Hutchison Capital採取的長期投資公用股再加上波幅操作所獲得的回報並不太低:
基本上Hutchison Capital的回報分為
A. 公用股的回報 (平均而言6-8%) 和
B. Ranging (波幅操作) (平均而言4-6%, 這是根據hutchison這兩年的投資紀錄估算出來)
加起來其實每年有10-14%的回報率(我相信在現今低息年代10-14%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回報率), 再加上公用股/防禦性股票提供予股票投資者的安全感(包括在股災之中公用股的抗跌力), hutchison相信集中投資防禦性股票的投資策略能夠超越大部分股票投資者的投資回報

所以hutchison希望告訴大家: 烏龜也可以爬得很快很遠, 希望大家不要輕視烏龜:)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超級長文]我不投資科技股的原因(27/4/17)

之前Joseph兄問我點解不買科技股, 我不買科技股的原因有好幾個,以下的文字是乘坐飛機時所寫, 可能有點亂, 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在講述我不買科技股之前我想問各位網友一個問題: 你們對於股票及股票市場有甚麼看法? 又或者你們認為股票是甚麼? 賺錢的工具? 又或者是賭博/投機工具? 是企業的一部分或者其他東西?

一個比較主流的看法是隨着企業成長, 這企業需要更多資金, 不過如果發行債券及向銀行借錢會增加企業的財務支出以及弱化其財務狀況, 故此這企業選擇公開上市籌集股本資本, 背後代價為這企業需要向股東分享盈利, 最常見的就是分派股息

另一個看法未必common, 不過hutchison自己認為一間上市公司很多時在它們的所屬行業已經有一定領導甚至壟斷地位, 並有不錯的收入, 部分公司如中電等在香港電力行業具壟斷優勢, 由於這些企業規模龐大, 它們是我們的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它們有責任為我們的社會作出貢獻:

對於股東/投資者而言, 上市企業有責任分派穩定的股息收益用以回報當年支持它們上市的投資者, 而對上市公共事業如中電/港燈而言, 股息分派除了是回報股東之外, 股息分派更加是財富再分配的一個重要部分, 由於它們是沒有競爭的獨市生意, 它們的生意幾乎可以視為零風險的, 但它們每年增加電費(亦每年增加盈利), 在市民口袋提取的費用愈來愈多, 倘若中電和港燈都是私營沒有上市的公司, 普羅大眾一定會對這兩間公司十分痛恨, 因為這些公司每年都在吸取更多的民脂民膏, 我們的社會一定更會有更多衝突及不安

當然上市並非解決貧富不均的靈丹妙藥, 這壟斷而造成的不公依然存在 But at least it is a public company! 因為這些大企業有上市, 普羅大眾如我也可以買賣/投資這些公眾公司, 獲得一些股息收入, 這至少可以減少民眾對這些企業的不滿

另一個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在於創造/提供穩定的就業職位(以及穩定的薪金)
由於很多上市企業都在行內具有一定地位, 很多中小企公司都會以這些上市公司的薪級表為benchmark, 從而修訂自己公司的薪金水平
除了薪金水平之外, 這些大企業財力較中小企充足, 有不少企業甚至在金融系統發生危機的情況之下仍然能夠維持股息, 因此它們有責任為員工提供穩定的就業職位以及晉升機會, 這些都是維持一個社會安穩和樂的重要原素

但科技股很難符合我對於以上所說上市公司的要求, 除以之外, 很多科技企業的出現很多時是破壞多於建設(之後會再解釋)

雖然科技改變世界, 但你認為科技公司的賺錢模式有革命性的改變? 至少我不這樣認為, 例如網友牛腩河早前寫過的Priceline, 這是一個資訊平台幫人book機票酒店(中介人業務), 它的出現固然減低了交易成本以及時間, 亦讓顧客獲得便宜的中介服務(今次我去澳洲用了Priceline旗下的booking . com揾酒店 ) ,不過一間Priceline很可能將全球的旅行社的代辦酒店機票業務一鋪打殘... Hutchison當然認為Priceline呢類公司值得投資, 科技類公司為我們帶來便利, 但伴隨的很可能是大量工作職位消失(一間科技平台公司的員工人數可以有幾多?), Job Insecurity對於我們的社會是一件好事? 雖然hutchison的股票投資大多是rent-seeking 公司(以長江基建為代表), 收錢派股息買項目再收更多錢, 但長建及其聯營公司總要聘請工人維修發電機組之類, 至少我知道長建的成長應該不會導致大量工作職位消失, 我認為我的投資方式更可持續, 倘若某些公司的成功及擴張會帶來失業或者對人力資本減少, 這只會令我們社會的未來更動盪不安

人類歷史往往有顛覆性的創新, 例如工業革命成功釋放了女性的勞動力, 增加就業職位同時推動工資上升, 減低生產成本, 令大眾可以以同樣價錢享受更多物質, 但現在市面上的科技股能否做到這件事? 阿里巴巴的淘寶及支付寶打殘了實體零售, 因為隨着網購及電子支付發展, 我們不再需要售貨員及收銀員; Facebook加上Youtube等social media基本上殺死了全球不少傳統媒體, 電視及報紙, 如果科技公司的進步只是透過壓縮傳統行業的生存空間去實現增長, 我就不會支持這種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商業模式

最後一點就是這些股票在股息分派以及企業管治方面仍然有進步空間, 如果大家有留意騰訊近一兩年的發展, 收購Duracell及入股Tesla, 其實表現出其本業已經接近成長極限(否則大部分盈利應該用於capex去搞自家項目), 所以近年才以併購帶動增長(某程度上而家買騰訊是押注馬化騰投資科技股的眼光多於押注於騰訊之內部成長, 根據去年騰訊業績公告指它去年純利達456億元, 但股息分派率只達一成多, 既然玩得併購轉行搞利豐模式, 何不趁自己股價創新高去印錢收購其他估值比它低的科技公司, 反手再增加股息分派比率至30-50%?(無必要保留太多現金) Hutchison很多科技創辦人在公司上市後好像後勁不繼(不專注於內部成長), 成日想玩同股不同權以及併購等企業財技去maximize自己份身家, 與其押注於已上市科技公司, 我寧願自己開一個天使投資基金去發掘新公司(當然我現在的資本遠遠不足)又或者投資於中電這類能夠慢慢而持續成長的企業

P.S. 我的經濟取向應該較接近凱因斯, 所以我認為創造/維持工作職位十分重要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旅行見聞及持股近況(26/4)

話說hutchison知道自己Year 3 MB考試合格之後喜出望外, 立即聯絡遠在澳洲讀書的中學同學兼以前的泳隊隊友準備旅行, 雖然這個月我已經和一位朋友去新加坡(去番舊年summer exchange的大學探望坡仔同學), 但我仍然想趁這個seem break多多遊歷, 因為今年是醫科pre-clinical的最後一年, 我們五月開始也要繼續上課為之後Year 4出ward做好準備, 雖然好像Year4 MB完結之後我們仍有一個假日, 不過大部分同學都可能會搵placement或者一些實習機會, hutchison亦不例外, 所以今年便做了大花筒:)

講到這次澳洲旅行, 我乘搭的是國泰航空來回悉尼的航班, 如果和我熟絡的網友應該都知道I am a big fan of Swire :) 雖然我暫時沒有持有太古股票(因為太古業務仍在低潮, 我估計要等待18年太古坊重建一期完成之後才能步出谷底), 不過我對太古這在中港地區務實經營多年的公司情有獨鍾, 太古一向予人品質優良可靠的形象, 甚少醜聞纏身, 惟近年因為國泰航空盈利不振而遭受抨擊, 我希望太古能盡快恢復其盈利能力, 因為我一直想繼續投資太古系股票, 但目前太古的財務狀況並未符合我心中要求, 一旦太古恢復其盈利能力, 我一定會繼續投資太古系

今個星期和澳洲有關係的新聞莫過於長江系的consortium 得到澳洲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批准收購DUET group, 當日Hutchison在墨爾本看當地電視新聞知道這件事, DUET group以及長江基建亦和我的東澳洲之旅有一定關係, 這次旅行我選擇了去三個地方, 分別是墨爾本(維多利亞省/Victoria), 悉尼(新南威爾士/New South Wales) 以及布里斯本Brisbane加黃金海岸(昆士蘭/Queensland), hutchison記得長江基建擁有Victoria Power Networks等澳洲輸電配電公司以供應Victoria state的電力, 今次收購的Duet group旗下有一間United Energy, 這公司有配電網供應墨爾本Port Phillip Bay一帶電力 (P.S. Port Phillip Bay是一個繁忙的港灣, 好像香港葵涌貨櫃碼頭一樣, 前幾日hutchison站在墨爾本市的摩天輪上看這碼頭的夜景, 十分繁華壯麗); 至於hutchison現正身處的昆士蘭黃金海岸, 長建的Australian Gas Networks擁有Queensland配氣管道, 可見長江系的力量無遠弗屆

Hutchison在澳洲的行程已過大半, 餘下數天我將會返回悉尼見另一位朋友。澳洲是一個充滿寧靜, 親近大自然的好地方, 而澳洲人大多十分友善, 至少hutchison在這次旅行未有因為我是華人的身分而遭受歧視, 但我對於澳洲政府不斷讓外國資金流入澳洲控制民生事業, 以及不斷把國營公共企業privatise 持反對態度(雖然我作為長建小股東我對長建再下一城買下DUET Group感到欣喜), 我擔心澳洲人的生活成本會隨著外資私人企業的投資併購而大幅增加 (P.S.基本上現在澳洲的基建已經集中在不少外國及香港財團手上, 單説香港財團, 不計長江基建, 中電旗下的Energy Australia 已經是澳洲最大電力分銷商之一, 周大福企業也收購了澳洲西部電力分銷商Alinta Energy) 公共事業本來是為當地人提供必需品的事業, 一旦壟斷形成而澳洲政府無力監管後果則不堪設想, Hutchison 看見在這裡生活的澳洲人民擁有較寬大的住所, 較少及較人性化的工作環境/時間, 心裡也替他們住在這地方而高興, 但我預期澳洲政府的經濟政策將會使澳洲香港化, 朝向地產經濟(尤其是brisbane開始興建賭場及搞鐵路加房地產項目) ,公共事業壟斷, 貧富不均等方向發展, 這實在非澳洲人民之福, 希望澳洲政府能迷途知返, 公共事業私有化本是易放難收之事; 地產經濟推動經濟增長是毒品一樣的東西, 只會越做越多, 到頭來只會犧牲人民福祉, 我預感十年之內澳洲人都會見識到資本霸權怎樣影響他們, 而這是我不樂見的事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好書推介] Asian Godfathers

早前考試完結等放榜時hutchison和大學同學到新加坡旅行, 在新加坡的書局買下這本名為Asian Godfathers的書, 對於不介意睇英文既blog友而言我誠意推薦這本書:)

Asian Godfathers主要講述二戰之後東南亞地區富豪的發跡史, 作者引用了大量史料去講述東南亞地區(香港, 新加坡, 印尼, 菲律賓, 泰國, 馬來西亞)的富豪怎樣利用當然的政治經濟環境去跟當地政府打好關係, 謀取特殊經濟權益

書中列舉的人物有不少都是我們熟悉的人物的發跡史, 例如港商李嘉誠, 李兆基, 鄭裕彤; 印尼李文正及林紹良家族, 星馬財團如嘉里郭鶴年, 信和黃廷方等等

這本書很詳細記述他們在資本市場舞高弄低, 以及透過房地產及公共事業進行尋租行為(Rent-seeking)的事, 並以此為基礎去探討為什麼東南亞地區沒有像歐美國家一樣發展出世界性的工業品牌(e.g. Benz, Boeing等工業品牌), 以及這一小撮財閥巧取豪奪, 搾取東南亞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 沒有讓當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甚至導致貧富懸殊惡化的現象

P.S. 這本書有中文版, 書名好像是<<亞洲教父>>, 對此書有興趣但想睇中文版的blog友可以嘗試到香港中央圖書館借閲

下圖是Asian Godfathers封面



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領展北上收購----其實係換馬多於收購? (10/4/17)

領展近年在中國經濟不明朗下進軍內地物業, 先後向瑞安收購上海企業天地, 北京也買入一個商場, 今次輪到一個廣州項目, 基本上都係圍繞"北上廣深"四大城市去做

hutchison雖然沒有持有領展, 但我也持有置富(778), 作為一個REIT投資者, 我也常常把領展和置富作比較以評估我正持有的置富是否一項好投資, 所以我也關注領展的表現

今次領展收購目標為廣州西城都薈廣場, 作價約為40.6億人民幣/45.75億港幣, 每月租金為1600萬人民幣, 出租率達94.1%

以上就是收購目標的資料, 接下來hutchison會嘗試為大家分析領展管理層收購的動機(其實hutchison認為這次收購做得不過不失)

1. 我們先粗略估算廣州商場的資產回報率
因為今次領展買大陸商場, 涉及滙率風險, 為簡化計算程序, hutchison先假定滙率為1RMB=1.1HKD, 並假設未來數年人民幣滙率不變,
資產回報率大約= 0.16x12x1.1x0.7/45.75 = 3.28%  (0.7為可分派收入比率, 根據16年interim report領展的可分派收入比率為0.745/74.5%, 我保守地調整了廣州物業的可分派收入比率至0.7/70%)

2. 早前領展在16年底出售以長康商場為首的5項非核心物業(參見聯交所公告), 這5項物業作價約36.5億, 它們合共的租金浄收入約1.2億
5項非核心物業的資產回報率大約= 1.2/36.5 = 3.28%

我地而家將兩項交易"泊埋黎睇", 其實領展是以相若的回報率(同樣約為3.28%)把升值潛力將盡的香港商場換成更具升值潛力/租金增長能力的廣州商場, 相信只要人民幣和港幣之間滙率在未來幾年沒有大變, 呢個"換馬"動作有助提高領展未來租金淨收入

P.S. hutchison對以上收購大致同意, 不過我有兩點提議希望領展管理層可以考慮一下:
1. 由於領展未來的人民幣資產比重將會越來越多, 我期望領展的貸款組合可以加入人民幣浮息貸款或者發行人民幣定息債券, 雖然人民幣貸款息率較高,但加入人民幣借款可以對沖滙率風險, 況且領展的借貸息率很低, 相信提高小量人民幣貸款比例不會大幅提高領展借貸成本

2. 其實很多發展商例如恆基, 長實持有不少非核心物業可以沽售, 領展以前試過向嘉里收購現崇山商場, 我相信未來領展亦可以向發展商進行收購, 例如長實荃灣西樓盤未來有基座商場落成, hutchison相信領展可以收購這類物業, 中產屋苑商場其實十分適合領展管理, 既避免滙率風險又沒有政治風險(不同公屋商場), 而這種民生類商場收入穩定, 是具備相當防守力的資產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繼續增持新創建(659) (7/4/2017)

今日動用屋企人果邊資金購買新創建(659), 以$13.64的價錢購入2000股, 同時以$9.00賣出3000股置富REIT(778)

經過今次增持行動之後hutchison capital同埋屋企人果邊合共持有6000股新創建, 我期望在今年內再增持2000股, 到時每邊都有4000股新創建作為投資組合中的主要股票:)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飛機租賃與包玉剛 (1/4/17)

提起飛機租賃這近年興起的行業, 唔少網友都會第一時間想起很多富豪如李嘉誠, 周大福鄭家也有涉足這行業, 但hutchison第一位想起的商人卻是包玉剛

包玉剛在五六十年代開始投資航運事業, 有所謂"三張契約"之稱, 第一張約是他跟造船廠簽約, 以折扣價買入大量遠洋貨輪; 第二張約和航運公司簽約, 這些公司以長約租借包氏的船, 定期交租予包玉剛的環球航運集團; 第三張就是包玉剛以頭兩張租約向銀行融資, 借錢購買更多輪船

這就是"世界船王"包玉剛的上半段故事, hutchison很喜歡閲讀企業歷史, 相信這故事已經能夠令大家明白飛機租賃的商業模式, 看來很多大孖沙對於航空業前景頗為樂觀, 所以投資這行業, 我也相信飛機租賃未來仍有增長空間

但航運始終是風險高的周期性生意, 航空也是一樣的, 既然航運是包玉剛的上半段故事, hutchison現在就要講埋下半段故事:)

在70年代中後期包玉剛已經預感航運生意由盛轉衰, 當年滙豐沈弼對於借錢予包玉剛亦表示一定疑慮, 包氏毅然決定"棄舟登陸"---他不惜將輪船殘賣予其他行家, 甚至拆為廢鐵賣出, 同時籌集資金收購九龍倉, 最後和置地爆發股權爭奪戰, 包氏以$105元一股買下49%九倉股份, 成就這"棄舟登陸"傳奇故事, 亦成功避過航運低潮------ 這大時代着實令人神往

Hutchison講這下半段故事, 只是想指出航空和航運一樣是周期性行業, 航空以至飛機租賃業總有增長見頂, 盛極轉衰的一日, 而飛機租賃涉及大量借貸, 所以我們投資這行業要"拎得起放得低", 一旦增長見頂/見到衰退徵兆要果斷退出, 這是歷史書教導hutchison的事,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P.S. Hutchison未來很可能會買入中銀飛機租賃, 嘗試投資這行業, 不過我仍然未睇中銀飛機租賃的財務報表, 所以個股分析暫時不會寫了, 如果我買入這股票, 就再寫一篇飛機租賃的文章俾大家睇, 希望大家喜歡這篇歷史文章:)

另外大家可以買一本馮邦彥教授寫的<<香港英資財團>>,這本書有好多有趣的企業故事, 我只是用自己的文字簡約轉述了包玉剛的故事, 相信這書會令大家有所得着:)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善意提醒][純觀察純討論] 有關內銀的3個觀點 (23/3/17)

講起內銀呢個問題, 通常會引起唔少爭論, 有部分出名既blogger買落唔少內銀股收息投資, 原因主要係股息高, PE低, ROE比較一般股票高咁樣, 另一邊就有唔少blogger好反對人買內銀既, 佢地會覺得內銀條數做假之類咁樣...

其實hutchison好少買銀行股(惟一一次係開blog之前買HSBC輸過錢咁上下) 咁點要講內銀呢? 主要係內銀股/中資金融股係港股有舉足輕重地位, 加上唔少散戶買得內銀都係長揸收息居多, 兼且買得內銀都係10萬8萬咁買而唔係一手兩手咁小注投資, 所以Hutchison想講番少少內銀希望大家睇完會覺得有用

今次我用point form去寫, 因為我對於內銀認識唔深, 寫唔到一篇完整既文章去闡述我既睇法, 同埋因為我唔熟內銀, 好可能寫錯野, 希望大家可以係樓下留言指正/提出新觀點, hutchison認為有高質討論對大家既投資理念都有好處, 冇brainstorm冇進步:)

1. 暫時黎睇唔少內銀業績(P.S.我只係簡單去睇下業績新聞同埋摘要, 我冇睇過程財務報表) 都有所成長, 不過就資產質素就下降/轉差:

大部分內銀無論在存款及貸款方面都有所増加, 不過浄息差有所收窄同埋減值貸款/不良貸款有所上升, 所以大部分內銀的純利增長都被減值貸款及息差問題抵銷

2. 問題2係由問題1引起既, 因為大部分內銀既資產規模/生息資產規模增大, 直接導致左銀行既一級股權比率(Tier 1 Capital)以及普通股一級股權比率下降, 當然呢個唔係好事, 因為銀行實質上運用既leverge大左, 一旦有較大型金融危機或者流動性緊縮既情況, 我相信唔少銀行都有可能面對流動性風險

P.S. 好多金融比率(尤其係用黎measure銀行資本充足程度既比率)都具有高度一致性, 除左頭先講既Tier 1 Capital, CET1, 仲有流動性覆蓋比率同埋減值貸款覆蓋比率等等, hutchison暫時睇左中信銀行, 盛京銀行同埋一間唔記得左咩名既銀行[唔好意思:-)] 都好似有所下降, 某程度上hutchison可以斷定內銀既經營不及以前穩健

3. 問題3係好多內銀(中信銀行, 盛京銀行, 同埋有幾間出左業績既銀行都係咁樣)為左解決問題2而引發既新問題, 因為hutchison留意到好多內銀有1.發行優先股或者2.增發普通股本或者3.發行可換股債券之類既野
------------------------------------[hutchison認為問題3需要認真看待]-------------------------------------
我相信內銀為左避免資本充足比率下降, 運用増加Equity side既方法去減低金融風險, 呢個動作係合理而且有必要, hutchison唔會有異議, 但每股普通股權益將會攤薄, 相信這對未來每股盈利及派息有不利影響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業績簡評(21/3/17)

今日長江基建, 電能, 恆基, 嘉華都出左業績, 截至今日為止基本上Hutchison 有興趣買既股票都已經派左成績表, 太過詳細我不會寫啦:) (因為我覺得值得買既港股為數不少) 簡單寫下佢地做成點啦

A. 公用股
1. 長建/電能: 英鎊跌所以做得較差, 所以呢d避唔到, 在目前價格而言亦偏貴, 未來一兩年股價及股息未必有太大增長, 不過港股之中主要做海外公用事業就只要佢地, 所以我會keep住佢地, 但唔會再增持

2.中電: 業績派息都令人滿意, 澳洲業務表現令人驚喜, 只要解決埋18年准許回報協議就可以買入擺埋一二邊, 過多十年八年賣左佢用黎上車了 (買股票儲首期唔係隻隻都得, 買中電係ok既, Hutchison 建議冇樓既年輕人可以考慮用中電幫手, 呢隻野唔會輸死人)

3.煤氣: 冇增長, 想買當然可以買少少, 但我覺得買中電較好

4.新創建: 有小幅增長, 未來增長動力在於Goshawk飛機租賃公司, 港怡醫院, 另外周大福企業日前學長和系去澳洲買野, 雖然今次冇新創建份, 但下次有可能預埋新創建一齊玩, 都算係一件好事, 呢間公司穩定性當然及唔上中電煤氣呢d老牌公用股, 但新創建就好似一個發育中既細路, Hutchison希望買夠一定股份之後長坐一段時間, 等新創建小朋友快高長大:)

5. 光大國際: 成長得好快, 大陸股之中呢隻算一線(無論在資產質素或者派息增長方面), 不過可能大陸股大部分都唔好既關係, 大家見到隻比較好既股票就俾左一個好高既價錢佢, 而家都係有得睇冇得買

P.S. 由於hutchison最喜歡公用事業(具壟斷性/獨特業務), 我係用大部分錢去買公用股既, 所以比較關注佢地盤生意做成點, 我認為任何人買股票, 股票組合都應該有部分資金投資公用股, 萬一跌市時呢類股就會發揮定海神針既角色(即使你等錢使都可以蝕本賣少少套現, 唔使擔心冇人接貨)

B. 地產股
呢類股對香港人黎講係重要既, 冇樓/只有一層樓, 又驚樓市再升搞到自己的財富水平同有樓既人越拉越遠, 我地就需要買番d 地產發展股/收租股/REIT 傍身

1a. 九倉, 2b. 會德豐: 相信大家睇過佢地份業績同埋上年年報都知呢兩母子係好野黎, 不過而家已經反映左係股價, 都係有得睇冇得買

2a. 新地, 2b. 恆地: 佢地都比較多收租物業/經常性收入, 所以擺埋一齊睇, 比較多土儲/在建項目係特點, 負債又低, 非常適合買黎擺十年八年幫手上車, 可能hutchison為人貪心, 我要求有3.5厘股息率先考慮買入

3a. 新世界, 3b. 嘉里, 3c. 嘉華: 買佢地比較冒險(收租項目較少, 負債偏高, 主要依靠賣樓), 不過賣點在於估值較上面一堆地產股低, 今年賣樓成績標青, 相信能夠推動股價增長, hutchison比較喜歡嘉里, 今年亦有增加派息, 希望遲下有機會買得到

4a. 信和, 4b. 長實地產(未有業績): 兩位老闆預計將來樓市會大跌? 揸超多現金, 同3a, 3b, 3c佢地相反, 如果你睇淡樓市, 又預期呢兩間公司將來能夠低價買入大量地皮, 可以買佢地既股票入場支持, hutchison較喜歡4a

5a. 太古地產, 5b. 希慎, 5c. 置富REIT, 5d. 領展REIT(未有業績)
收租股的穩定派息令人安心持有, 佢地同公用股一樣都屬於要買定d黎看門口, 5a/5b比較高端, 5c/5d 比較民生, hutchison相信今年零售市道應該平穩(今年業績亦反映這些公司的租金收入有單位數字增長), 如無意外將繼續持有5c

C. 半公用股 (有少少公用股性質但並不完全是公用股, 所以比一般股票估值高, 但比一般公用股估值低)

1. 港鐵: 公用地產股, 未來有不少上蓋項目, 又有收租及車站租務加上交通業務提供穩定收入, hutchison持有少量港鐵, 主要係看中港鐡以上特性, 可以安全地用佢進行地產投機

2. 載通(未有業績): 未來有觀塘地產項目, 加上巴士業務尚算穩定, 又派高息, 希望未來能夠低價補回部分載通股票

3a. HKT 3b. 數碼通 3c.和電 3d. 電盈, 3e.中信國電: 只有高息作為賣點, 很難有增長(3e.除外), 早前以較高價錢買入3b.結果遭受虧損, 個人意見認為3b. > 3a. >3e. >3d. >3c., 3a./3b./3e.可以買入小量, 3d.及3c.則不建議, 尤其是3c.大減派息, 非常不建議(如果跌至7厘股息率或以上當然可以再觀察一下)

Hutchison習慣買股票時用性質相近的股票比較/格價, 不過對於具獨特性質的股票如港鐡就很難使用這方法, 有很多時候造成了出價偏高的毛病, 希望大家睇完之後覺得有用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盈利警告] 組合調動(15/3/17)

經過商議之後, 今日屋企人以$36.2沽出希慎1000股, 另外以$13.32買入新創建2000股, 套出現金$9560; 出售希慎錄得$350, 惟之前希慎已經除淨, 倘若計及$1090股息, 是次交易錄得$740

由於之前一連串動作失誤, hutchison預計今年的資產組合增長將會十分緩慢, 有必要重新檢視所持股份, 希望未來能夠重拾增長動力

目前Hutchison Capital持股如下:
1. 新創建集團(659) 2000股
2. 長江基建集團(1038) 1000股
3. 數碼通電訊(315) 2500股
4. 置富產業信託 (778) 3000股
5. 港鐵公司(66) 500股

屋企人方面持股如下:
1. 新創建集團(659) 2000股
2. 長江基建集團(1038) 1000股
3. 數碼通電訊(315) 2500股
4. 置富產業信託 (778) 3000股
5. 香港交易所 (388) 100股

目前為止大部分股票都有輕微虧損, 惟收取股息之後能夠抵消部分虧損
以下為未來增長策略:
1. 繼續提高新創建集團(659)的持股, 目標股數為8000股, 不過需要分段增持以避免在股價高位過份買入, hutchison預期仍然會分別增持2次, 每次2000股, 下一次增持範圍應該在$12-$13之間

2. 清理部分股息難以繼續增長之股票, 數碼通電訊及香港交易所可能在未來減持, 惟以目前市況它們股價低殘, hutchison期望能以不低於(成本價x95%)的價錢沽售

3. 鐅於樓市暢旺, hutchison會繼續物色及買入前景明朗, 股息可以増長的地產發展股票

4. 為繼續增加投資組合的股息分派, 倘若能夠保持派息而有5%以上股率的公用基建股票/房地產信託/綜合企業將會繼續增持, 惟需要審視持股之借貸水平, 倘若浄負債比率超過35%則不予考慮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走寶] 九倉/會德豐 (10/3/17)

其實之前睇過九倉以及會德豐的年報, 知道這兩間公司折讓大, 加上它們將在今明兩年進入物業收成期, 本應買入一些股票, 只可惜當時九倉股價已經升至$50, 會德豐也升至$40, hutchison嫌貴冇上車:(

冇上車結果就越等越升, 睇怕要有大股災才能低價買入九倉/會德豐系股票, 我對九倉/會德豐第三代掌舵人甚有信心, 自佢13年從吳光正先生接手九倉/會德豐地產王國以來, 業績/股息皆有長進, 以富豪子弟而言佢做得有聲有色, 我希望未來的股票組合能夠加入九倉/會德豐作為地產股票方面的旗艦股票(當然要視乎市況及股價), 正如新創建一樣在hutchison capital中擔當重要角色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香港國企]買入港鐵(66)(7/3/17)

今日以$41.6買入500股港鐵, 這些是早前沽出信和置業之後的最後一筆現金, 相信未來一段時間持股不會再有大幅變動, Hutchison Capital 亦差不多把所有可動用資金用完, 未來要透過收取股息及注資兩種方式提供新資金, 當然我不排除市況大好提供讓Hutchison有出貨機會

買入港鐵之原因有二:
1. 收取特別股息
港鐵將於今年下半年派發特別股息, 連同未期息每股可分發3.02港元, 港鐵每年的經常性收入(剔除地產發展)約100億元, 港鐵市值約2400億, 倘若以經常性收入除以市值100/2400=4.16%
當然這並非十分吸引的回報率, 但如果以港鐵的高穩定性而言, 4.1%我認為也可以接受

2. 地產發展
這個才是港鐵的吸引之處, 港鐵的新盤必定是鐵路盤(這個不用多說), 通常市好市差都可以去貨
以目前的市況對於其他發展商而言並非好事, 雖然賣樓賣得好, 但賣完之後收番d錢都不足以買地補充土儲, 揸住幾百億唔知點算既情況已經在長地, 信置出現, 遲少少亦都會出現在會德豐及新地身上(當然新地有農地土儲, 但作為每年賣400億樓既龍頭發展商, 好快就食曬d土儲, 轉換農地需時甚久, 總不能每年轉幾百萬呎咁快既)
港鐵今年雖然沒有賣樓收入入帳, 但未來黃竹坑, 何文田等地都有新樓盤供應, 相信港鐵能向入標發展商提出更苛刻的條件, 例如提高分紅比率之類, 港鐵股東長遠而言必定能夠分享這份巨大利益

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組合調動:買入長江基建代替電能(27/2/17)

今次升市突然而來,搞到我做錯左唔少決定, 不過今日所做既決定我相信唔會有大錯:)

先講組合調動: 以64.35買入長江基建1000股, 同時以69.6沽出電能實業1000股
沽出電能錄得帳面虧損3500, 不過計及特別息5000則獲得微利1500
沽出電能買入長建亦能增加Hutchison capital手頭現金5000, 計及特別息5000可動用現金可以增加至28000
惟一缺點在於每年派息將會減少550(2700-2150=550)

這次交易特點在於預防長建電能合併, 上一次電能長建合併議案遭小股東否決, 原因在於1.換股比例低及2.不先派特別息予電能股東

問題2.已經解決, 所有電能股東可以收到每股5元特別息, 倘若相信長建電能再提合併, 但電能經已派發110億特別息, 資產淨值減少, 我認為大公子會以不高於上次的換股比率提出合併, 即不高於1.04/不高於1.066

現在電能/長建之股價比大約是1.08, 與其大公子幫我換, 我認為自行換股(換馬)更好, 以免被長建攤分是次合併收益

當然不合併也有可能, 但我認為合併是遲早的事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新世界發展遲早供股(22/2/17)

今日睇財經新聞話新世界發展今年賺多左31%, 其實新世界發展折讓大, 股息率高, 土地儲備充足, 加上新世界中心今年落成, 原本hutchison也好有興趣購買小量新世界股份, 相信樓市向好能讓新世界盈利上升

賺多左31%就當然要睇下份中期報告, 不過睇完hutchison對新世界發展既好感一下子消失左, 仲好有預感要供股

新世界今年現金由540億增加至680億, 初頭我以為係賣樓賣得順利套現現金, 不過睇真d又唔覺,   因為今年賣樓賣左130億, 舊年就賣左170億... 明明今年賣樓比舊年少, 邊得黎咁多錢呢? (新世界的主要盈利同新地恆地唔同, 賣樓佔多數, 收租+新創建+新百貨只佔1/3左右)

雖然我只係讀過一個會計101的course, 但A=L+OE這條公式我都識, 明明今年賣樓又唔係賺得特別多, 資產方條數又大左咁多, 通常都係借多左錢啦係咪?

原來今期新世界發行左12億美元(約94億港元)5.75%永續債, 由於永續債只還息不還本, 所以計入資產方, 帳面上負債下降(但實際上增加左債務, 非股本權益=負債), 再睇番份balance sheet同埋主要收購方面, 銀行借貸約增加了100億至1250億, 再加上增加左30億非控股權益至240億(優先股?或者其他計落股東權益部分既負債), 前前後後新世界借多左230億, 230-140=90億, 睇番
主要收購我地睇到新世界係深圳投地用左大約100億, 今年條大數大致係咁上下 (當然遲下長沙灣塊地中標要俾多80億, 俾現金/再借錢就下回分解)

其實新世界發展已經比其他三大重債, 舊舊年頭先私有化新世界中國, 今年又借多230億投地起樓, 樓市好就好, 樓市冧左睇怕要問各位股東供番一百幾十億填數(我相信新世界中心既租金收入係鄭家借230億既基礎, 不過一旦經濟唔好租金減少就大煲, 雖然暫時睇cashflow冇大問題), 而鄭家又有錢又奸係人都知, 供股一定唔會係10供1咁濕濕碎, 買得新世界要至少準備多一半錢以防鄭家打劫(最壞打算係2供1), 睇黎買新世界只能透過股數增加, 而非股價升幅獲利:(

我要買都係買番阿仔新創建算數, 地產股買d輕債既好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買入新創建集團(21/2/17)

今日以$14.22買入新創建集團2000股

新創建集團今日公布中期業績, 純利仍較去年有溫和增長, 這令我頗為意外, 因為在人民幤下跌,   港鐵南港島線開通, 以及出售新創建物流中心之後我估計經營溢利會有小幅度下跌, 新創建的表現比我想像中更出色

加上新創建在日前已經償還5億6.5%年息的美元債, 財務利息支出將會減少, 加上港怡醫院今年落成, 我預期醫院以及飛機租賃業務未來幾年都可以作為新創建的增長動力

惟一令人擔心的就只有會展業務, 因為設施管理業務收益已經連續下跌幾年

策略性投資向來係我最討厭的一部分, 唔知點解新創建會揸著一堆蟹股, 年年蝕到媽媽聲都死攬唔放, 不過今年新創建開始賣走新礦資源, 我期望佢可以盡快清走d蟹股套現, 再投資外國基建就最好

雖然今日買入價較高, 買入之前已經有心理準備會有帳面虧損, 不過如果新創建股價下跌至合適水平我仍然會增持, 直至用盡上次套現信和及新創建所得現金為止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東亞銀行業務----如果我係李國寶應該點做? (17/2/17)

雖然東亞銀行(23)我冇乜興趣買銀行股票(主要係條數比較難估), 不過東亞銀行係香港主要銀行之一, 歷史悠久, 其業績有一定意義, 亦可以一定程度反映中港經濟, 所以希望分析一下(小弟未寫過銀行, 可能寫錯野:) 希望各位指點一下)

1. 純利&地區盈利
東亞中國業務可以用垃圾兩個字形容, 蝕到媽媽聲(4.59億) 這是主要因為去年央行多次減息導致凈息差收窄, 加上人民幤貶值以及減值貸款急升所致。不過更令人擔心係東亞中國的客戶存款減少左9.8%至1900億左右, 存款向來係銀行命根, 亦係銀行最穩定及低成本資金來源, 存款基礎收縮將對其凈息差有不良影響(因為要用高息搶存款或者發行債券之類方式籌集資本, 但資金成本將會提高很多)

香港業務都算唔錯(賺接近40億), 在現今經濟環境不明朗之下只係輕微倒退(跌左幾個百份點), 相信這是因為東亞大部分貸款都係借俾地產商同埋小市民供樓, 只要樓市維持平穩, 香港業務唔會有大問題。值得一提的是非利息收入下降, 如果係因為股市唔好導致手續費收少左之類就冇所謂, 如果係因為東亞縮分行網絡, 導致客戶減少使用東亞的服務/客戶數目減少就非常嚴重, 因為會令存款基礎收縮, 再重複一次, 存款向來係銀行命根!!! 不過暫時冇明顯跡象客戶數目減少, 我覺得東亞香港業務相當有價值(相信國浩係想買東亞香港業務先至買咁多東亞股票)

海外業務(新加坡, 馬來西亞納閩, 英國, 美國)相信出色, 盈利增加大約10%至12.9億, 相信同不少內地人希望投資海外有關, 美國經濟𨍭好亦有助東亞海外業務, 東亞的外資背景比起其他內地銀行有優勢(希望投資海外的內地人士可能更相信東亞的跨境網絡) 相信未來東亞會持續擴張其海外業務, 利用其跨境網絡幫助內地人投資海外

2. 銀行穩健性
一級股權比率微跌0.1%至12.1%, 雖然不及恆生穩健, 但仍然可以接受
但貸存比率由75.6%升至80%令人憂慮, 因為這表示銀行正在使用更大的槓桿賺取息差收入(相信係因為美國加息很慢, 以及很多銀行爭相向大企業e.g.新地, 長和等放貸, 搶優質貸款導致息差收窄; 倘若息差收窄則導致銀行要更進取放貸, 擴大貸款規模以維持息差收入)
一旦出現流動性緊縮(股災, 中小型銀行/證券行倒閉等等金融危機時)東亞的處境會變得更危險, 倘若發生擠提就冇邊個救到東亞, 貸存比率上升係東亞要改善的地方, 因為貸存比率去得太盡會導致流動性風險增加

3. 如果我係李國寶應該點做
3.1.由於中國實體經濟(工商零售業等等)變差, 但央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 資金持續流入股樓債市, 我會試下減少對工廠, 酒店,零售商的貸款, 轉向投資優質企業債券以及向有穩定收入的公用企業貸款, 希望減少不良貸款比率

3.2. 繼續爭取向優質藍籌公司(e.g.長和, 新地等)放貸, 必要時可以減低貸款利率(不惜淨息差收窄, 希望求得穩定貸款, 這些貸款在經濟不景時亦可以向其他銀行出售, 相信在利率低企環境這些貸款組合仍然有人接貨)

3.3. 維持香港零售/個人銀行業務:維持存款規模(確保低資金成本來源), 維持穩定的非利息收入以及追求按揭貸款的穩定收入

3.4. 必要時發行企業債券, 趁利息仍然低企發債, 增加銀行流動性; 倘若未來美國加息時發債將增加東亞發債的利息成本
P.S. 不建議供股, 因為李家的持股量不足, 供股有機會使國浩以低價增持東亞股票

3.5. 處理行址/物業/附屬公司以釋放資本
配合東亞中國分行規模收縮, 我認為東亞只需要在北上廣深, 以及重慶長沙武漢等十數個城市設置分行即可, 其他分行可以裁減, 這可以讓東亞賣出空置的大陸地產物業以及縮減人手降低成本

香港分行可以酌量裁減, 但我希望維持一定規模(以維持客戶及存款基礎)

附屬公司東亞已經出售東盛控股及卓佳, 但我認為領達財務及藍十字保險可以出售以釋放資本, 財務公司雖然利率較高但收入不算穩定安全, 我認為可以視為非核心業務出售; 藍十字保險出售之後, 東亞可以向友邦/保誠等大型保險公司訂定協議, 收取若干費用幫助它們推銷保險產品(參考星展銀行的做法), 相信東亞的銷售網絡會引起友邦/保誠/宏利的興趣

3.6. 擴展東亞中國的非收息收入業務(重點在於資產管理服務)
在一線城市分行研究推出更多外幣計價產品(外國債券, 美元計價基金等等, 迎合內地人投資海外需求)

如果我係李國寶我會做呢6樣野, 希望東亞唔使賣盤, 一個百年家族搞成咁令人傷感, 身為香港人, 我仍然希望東亞可以維持其華資身份, 而非中資/外資銀行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不理想的交易]買入數碼通(315) (15/2/17)

今日hutchison同埋屋企人分別以$10.9的價錢買入數碼通(315)(各自買入2500股), 資金來自上次沽出信和之後的多餘現金

由於電能(6)的特別息以及我同屋企人持有的股票, 好像長建(1038), 希慎(14)都即將公布業績及派息, 大量閒置現金需要尋找投資機會, 本來希望過左業績期再擇優而買, 但近日市場亢奮, 如果再等待多一兩個月可能股市已經升得不合理地高, 到時即使公司業績良好也買唔落手:(

數碼通(315)聽日出業績, 倘若今年可以維持以往派息(27+33=60仙/股), 息率>5%, 況且數碼通(315)處於浄現金水平, 比起其他電訊股如電盈(8), 和電(215), HKBN(1310), HKT(6823)坐得安心一點(當然HKT更高息率, 此乃數碼通之缺點)

希望今次沒有做錯決定:)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組合變動(3/2/17)

今日以$14.04出售所有新創建集團股份(合共4000股), 帳面獲利$5600。

由於出售新創建之後我只剩下電能實業, 持倉實在太少, 所以動用出售新創建所得的資金買入6000股置富REIT(買入價9.07), 置富REIT現在的價錢算不上太便宜, 但勝在業績穩定, 可以提供穩定分派。況且置富REIT將會於一星期後除淨, 相信這次的換馬行動效果不會太差:)

P.S. 可以從股市中提取資金有1.股價差= (14.04x4000 - 9.07x6000) = 1740, 2.再加上置富REIT股息= 0.2445x6000= 1467, 合共約3000左右; 而由於置富REIT比新創建更高息, 我相信這個換馬動作能增加每年派息:)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視乎業績再作行動 (13/1/16)

今日和屋企人賣出了所有信和置業(83), 總共6000股, 分別以$12.84出售2000股及4000股, 帳面獲利約$7500。

出售原因在於以帳面數字計算已經有不俗盈利, 況且我也看不透後市如何狀況, 加上臨近業績期, 我希望睇下大部分藍籌公司的表現如何再作投資決定。

由於這些公司業績間間不同, 炒業績/投機未必是一個穩健的投資方法, 不過之前我留意到太古(19/87)重整可樂業務, 加上太古地產(1972)早前出售九龍灣商廈, 兩件事情會否有所關連? 雖然我不太擅長預測後市, 但我認為太古地產有機會派發特別股息, 主要原因在於太古近年的非地產業務強差人意, 而太古的負債比率近年亦有所提升。加上之前買可樂業務用左60億左右, 而家因為美國有加息預期, 未來借貸成本有機會上升的, 所以問銀行借多60億買業務會對太古有不利影響。如果太古先把太古地產的商廈賣出(恰巧又是60多億), 再要求太古地產把這60多億以特別股息盡數派出, 太古再用呢筆錢買可樂業務, 至少在財務而言可以減少對太古的壓力。(因為太古公司有太古地產82%股權, 太古可以收取約50多億特別息)

所以我認為太古地產可以炒特別息? 不過我嫌太古地產不比其他地產便宜, 息率也不吸引(3厘),  除非出現一些特別事件令太古地產股價大跌, 否則我也不會認真考慮買入太古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