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年結及來年展望(30/12/2016)

見到很多網友都有發文總結今年投資回報, 我也寫一下今年的投資:)

2015年尾的投資組合:
1. 滙豐控股(400股)
2. 中電控股(1000股)
3. 置富REIT (1000股)

經過反覆買賣及不斷增加資本投入, 今年的投資組合比往年的規模大了不少

2016年尾的投資組合:
1. 電能實業 (1000股)
2. 信和置業 (4000股)
3. 新創建集團 (2000股)

另外屋企人往年的投資組合我不清楚, 既然今年下半年開始接手他們的投資組合, 我亦在這blog紀錄一下:
2016年尾屋企人投資組合:
1. 希慎興業 (1000股)
2. 信和置業 (2000股)
3. 新創建集團 (2000股)
4. 長江基建集團 (1000股)
5. 香港交易所 (100股)

我沒有刻意計算今年的投資回報, 主要原因是股票的價值總是不停變動, 如果硬生生用今天的收市價去評估股票的價值似乎不太準確。我認為股票投資的價值至少在3-5年之後才能反映出來。今年是2016年尾, 倘若我在2019/2020年還在寫blog, 把那時的投資組合對比現在的投資組合應該會來得更有意思?

今年作出了不少交易, 其中買賣中電, 長和, 合和, 新創建, 美麗華酒店的交易令hutchison capital成長不少, 亦建立了我對價值投資的信心;
虧損的投資有電能, 長建, 希慎, 滙豐, 這教會了我即使那些是盈利基礎穩健的股票也不能高追, 否則會招致損失;
輕微虧損/盈利的投資計有太古B, 載通, 和電香港, 長實地產, 信和, 因為要投資這些股票, 我有看它們的年報, 了解它們的盈利模式, 金錢上的回報可能微不足道, 但賺了對這些股票的認識也是一件好事:)

最後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這兩個組合能夠快高長大, 能夠提供更穩定更多的現金流!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衝動-----增持電能(6) (16/12/16)

是日操作:買入電能實業(6) $68.95 x 500股
一間坐擁600億淨現金, 年賺近80億的公共事業公司實在不應該值這個價錢, hutchison希望電能可以和長建收購澳洲Duet及英國天然氣網絡, 進一步擴大資產規模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出售載通(62)----進一步增持現金(15/12/16)

今日以$22.35沽售1200股載通(62), 帳面只錄得少量盈利(<$500), 不過hutchison認為沽售載通可以進一步釋放資本以尋找更佳投資機會:)

今日美國終於落實加息0.25厘, 部分地產股及公用股股價有所下跌, hutchison相信這對於長期投資者是機會多於危險, 不過我們要小心選擇財政狀況良好的股票才可以獲得可觀回報

附: 地產股/公用股建議名單
地產股而言hutchison分為兩類: A.負債輕/凈現金 & B. 負債重, A類公司可以獲得較高估值; B類公司只能獲得較低估值以反映加息之影響

A. 負債輕/凈現金地產股:
1. 信和置業(83)
2. 長實地產(1113)
3. 九倉(4)
4. 恆隆地產(101)
5. 希慎(14)
6. 太古地產(1972)
7. 新鴻基(16)
8. 恆基(12)
9. 合和(54)
10. 美麗華(71)

B. 負債重地產股:
1. 新世界(17)
2. 會德豐(20)
3. 嘉里建設(683)
4. 九龍建業(34)
5. 鷹君(41)
6. 太古A/B (19/87)**可視太古為綜合企業, 但太古之主要盈利由太古地產支撐

公用股和地產股一樣分為兩類: A.負債輕/凈現金 & B. 負債重, A類公司可以獲得較高估值; B類公司只能獲得較低估值以反映加息之影響
A. 負債輕/凈現金公用股:
1. 電能(6)
2. 新創建(659)

B. 負債重公用股:
1. 中電(2)
2. 港燈(2638)
3. 香港電訊(6823)/ 電盈(8)

希望有助各位選擇合適股票!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繼續買入新創建(659) (12/12/2016)

今天繼續買入新創建(659) 2000股, 買入價為$12.66, hutchison相信這是一個理想的價格:)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投資日誌(10/12/16)

昨日hutchison屋企人大顯神威, 以$12.64買入了2000股新創建(659)成功抄底, 早前我向佢地推薦這股票, 原因係它的基建服務業務相對穩定, 可以長期持有收息。不過佢地喜愛短炒, 看來需要hutchison再勸佢地忍手長揸才成, 就是要賣都至少要以一個理想價錢割愛。

昨日有另一震撼消息值得討論的, 就是Mr.Leung放棄連任, 作為地產股小投資者的hutchison希望知道下任特首會否繼續前朝的土地政策。

以目前形勢來看, 林鄭當選機會最大, 以退為進, 不爭之爭的人才是權鬥高高手J
(P.S. 對中國官僚政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借內地共黨作家二月河所寫的<<雍正皇帝: 九王奪嫡>>, 如果把九王奪嫡的權鬥logic套入今次特首選舉當中, 林鄭當選機會最大)

假如林鄭當選, Hutchison 估計未來5年的土地政策會有以下特點: (希望唔會變燒山第二啦haha)

1. 在丁權問題及丁屋土地問題上和新界佬衝突加劇(可記得梁特上任初期林鄭想處理丁屋問題, 結果和新界佬鬧得很不愉快?)
補充: 暫時不清楚, 因為新界土地有太多利益持份者: a. 有環保人士(朱凱迪議員之類), b. 新界佬(侯生, 梁生, 劉太子同鄉事派), c. 新地恆地新世界(農地/土地儲備/和a.類人士有關?), d. 新界有地/佔用土地的人(和a.類& b.類人士有關?), 要等林鄭真係選到先再講

2. 有可能對辣招作出微調, 但強調不減辣以維持政策連貫性
補充: 例如話益下首置人士, 放寬按揭成數但只限首置人士之類咁上下

3. (這個prediction 可能性較低, 純綷up下), 改變官地推出方式, 取消投標方式改變為以前的拍賣方式
補充: 避免再海航集團亂出價投標的事情發生, 以及現行的投標方式對四大發展商以及中資財團不利(好容易出過高價買貴貨; 但保守出價又投唔到地), 倘若想同地產商改善關係, 政府應該要在某些政策上鬆章俾地產商

4. 土地資源供應: 郊野公園建屋就算把啦, 但市區房屋供應短缺, 可能會嘗試加快市區重建步伐, 倒如把強拍門檻由80%降至75%之類
補充: 市區樓其實好好賣, 收舊樓重建本身有利可圖(可以用盡地積比率增加供應), 可惜需時長以及強拍門檻高

P.S. 強拍門檻放寬; 恆基(12)最開心J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啟德商業地-----利福會供股? (23/11/2016)

啟德商業地今日出結果, 由利福(1212)以近80億奪得發展權。這是令人意外的, 因為大家以為中資是大熱門?

不過利福(1212)的財政情況相當令人擔心, 因為一間市值150億, 一年純利只有約20億的百貨(百貨+地產)公司冇可能負擔到過百億元的投資(只是地價已經80億, 建築費用至少50-60億元)

這個規模的項目其實只有長實(1113), 會德豐(20)之類的大地產商才有足夠財力負擔的, 即便是中型地產公司例如嘉里(683)要獨資發展這樣的項目都很吃力

既然利福(1212)的規模只有百餘億元, 按道理借不了百億元的銀圑貸款, 現在可行的方案只有兩個: 1. 和周大福/劉氏兄弟合資(Joint Venture) , 2. 供股集資

如果要供股集資既話相信要供至少60-80億左右(可以把上市公司買地發展當作普通人買樓俾首期一樣, 首期應該要有整個project的40%-50%)

如此一來大比例供股好像二供一OR一供一之類很大機會發生, 如果手上有利福(1212)的散戶理應先行放售, 想買利福(1212)長期投資的散戶應該等供股消息出現之後再行評估這間公司的價值。

PS. 用黎起SOGO = 長線收租 = 現金流回籠慢, 所以hutchison認為利福會供股多於舉債, 何況劉氏向來喜歡供股財技, 持有利福(1212)的小股東要相當小心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Say goodbye to 愛股-----出售新創建(659)

今日以不錯的價錢出售新創建(659) ($14.52 x 2000股), 手頭現金更充實

出售新創建的原因在於人幤貶值實在過急, 由年頭的6.6好像貶到今日6.9? 又唔見中國央行有入市穩定滙價......這樣的滙價波動對於很多中港公司都很不利, 以恆隆(101)為例, 16年的中期報告指出恆隆地產持有近300億RMB (實數係260/280? 記不清楚), 單以上半年的滙兌虧損已達16億港元(但恆隆半年都係賺到大約30億左右), 可見RMB貶值會搞到好多公司蝕錢

新創建的業務主要一半係大陸基建, 一半係香港會展+建築交通, 借錢方面主要係港元/美元, 主要新創建d資產質素高(可以話係中國版長江基建), 相信唔會有太大財政問題, 但下年業績有可能因為滙兌虧損而有所倒退

新創建近年發展飛機租賃, 以及近日買埋阿媽周大福的城巴新巴都有助港元/美元收入增長(個人估計有8-10%一年)... 所以新創建仍然值得長線投資, 只不過hutchison覺得新創建未至於值14.5一股而已

希望美國加息與否以及RMB貶值問題會在12月之後明朗化, 到時我地d小投資者會投資得安心d:), 至少能夠更容易評估心頭好股票的價值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沽出合和, 買入信和 (17/11/16)

今日以不錯的價錢賣出合和實業(54) ($27.8 x 1000股), 帳面獲利約3000港元(之前以24.75買入)
同時以$11.22買入2000股信和置業(83)

經過上次沽售太古及今次沽售合和之後手頭現金有所增加, 暫時沒有投資計劃, 希望稍後能夠找到更優質的股票:)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壯士斷臂, 沽售太古 (11/11/2016)

今日忍痛以$14.00價錢賣掉所有太古b , 帳面虧損為$1750 (hutchison capital倉位很小, 只有2500股太古b), 幸好持有太古b近一年, 所收的股息大致和帳面虧損相約。

太古發盈警的原因在於地產部門(1972)單天保至尊, 獨力難支; 因航(293), 港機(44)業績大幅倒退, 再加上海洋開發部門之前雄心壯志購置船隻, 結果油價低企的時候就業績全面仆直...

我對太古仍然有相當信心, 不過以目前的情況睇太古肯定會削減派息, 這從上兩期股息已經可以預見的。

太古管理層非常務實應對這次危機, hutchison起初不理解太古地產為何以65億沽售九龍灣商廈, 因為太古的樓宇向來以高質量見稱, 加上有中資財團天價投地, 照道理太古可以以更好的價錢沽售樓宇。
如果把這新聞加上太古出售一間海洋業務附屬公司, 以後劈價推售大嶼山洋房理應可以看得到太古目前手頭比較拮据。

太古近年在地產項目上大玩simcity, 美國佛羅里達的Brickell City Centre (合共兩期), 太古坊重建 (兩期), 以及興業太古滙, 都是過百億元的大投資, 雖然這些項目建成後可以大幅提升收租能力, 但這幾年的capital expenditure相信是相當沉重的, 每年太古都要為這些項目準備數十億, 當然可以舉債集資, 但這些項目的現金流回蘢較慢, 一旦在太古建成這些項目以前爆發經濟危機太古就會遇上很大麻煩。與其冒險舉債, 太古現正大刀闊斧減持非核心項目套現以應付未來的資本開支, 基本上太古管理人員做的事情是正確的。

今次海洋開發部門的23億損失是減值虧損, 實際上的operating loss應該只有2-3億(參考今年上半年的表現), 不過在短期內太古的業績不會令人滿意。

hutchison希望今年剛落成的興業太古滙及Brickell City Centre能夠為太古帶來租金收入(希望能抵銷部分開業支出), 但相信太古要在太古坊重建完成一期(2018)之後太古的業績才能收復失地

與其等兩三年, hutchison認為資金可以投放到有更好的項目, 信和(83)明年有市建局觀塘重建項目, 又沒有太大資金壓力, 況且之前hutchison仍然希望買入更多地產股票, 今日以出售太古的資金買入信和(83) $11.58 x 2000股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人棄我取-------購入信和置業(83) (下)

承上篇, 點解話今次會搞到d發展商變曬恆隆(101)呢?

hutchison相信調高印花稅會減慢發展商散貨速率, 呢樣應該冇乜懸念
因為投資客/收租佬應該會放棄再買入細單位收租, 轉戰車位工廈寫字樓之類的...
上車客只會買一個啫,  一炮過買n個(父/母幹)比較少掛... 因為咁有錢既人之前已經揸唔少物業, 無謂再係流通量低既住宅物業玩, 租金回報低...又難轉手

發展商散貨慢左(少左投資者同佢10個/8個去買), 但叫發展商減價又唔得, 因為胡亂減價除左會賺少左之餘又推冧市, 20/30伙咁慢慢推會對發展商好d, 有望維持高位散貨, 但去貨慢就預左

結果會係各大發展商囤貨慢慢散貨, 發展商既財政狀況就好重要, 因為現金流回蘢減慢, 揸最多現金及最少借錢, 又有較多收租物業既地產商應該最穩陣

所以hutchison今日提議屋企人買信和(83), 年收租33億加上逾200億淨現金這兩點有助信和(83)度過今次難關
P.S. 今日以$11.9買入信和(83) 2000股

人棄我取-------購入信和置業(83) (上)

在人大釋法的同時香港政府同時推出印花稅"辣招", 雖然政府在這個敏感時刻公佈"辣招"被指轉移視線, 但作為投資者/ 住宅買家用家亦應該關心這項政策。

今次"辣招"主要針對買樓收租人士, 15%樓價的印花稅相信能夠減低他們入市意欲, 而今次"辣招"只針對住宅, 雖然調整印花稅的後果/效果暫時睇唔到住, 但如果這個政策能夠引導物業投資者去買寫字樓/工廈/車位收租, 讓更多人能夠買細價樓上車應該係好事?

Hutchison認為唔同既stakeholders有唔同睇法, 而家先行列舉出黎:

1. 上車客/首置人士: 傾向買一手盤, 因為發展商能夠提供更多有彈性既付款安排, 二手樓業主做  唔到
補充: 會以極高呎價買劏房樓, 除非有"父幹"又俾首期又供樓
           "慈父盤"增加: 用仔女名義買樓收租?/真心幫仔女上車

2. 有自住樓人士: 唔敢換樓
2a. "先賣後買": 換樓時樓價"唔小心"升左一成就收皮了
2b. "先買後賣": 高難度動作, 因為要先俾左15%稅之後賣樓先扣得番, 即係要有幾百萬cash先做到...又供緊樓又儲蓄到幾百萬cash... mission impossible
補充: 唔使旨意換樓, 當然有"父幹"卡例外

3. 有2層or >2層樓既收租佬(冇用仔女名買細樓)
唔會再買新樓(回報率太低, 15%印花稅既代價太大)
亦都唔使旨意佢地賣樓, 原本見市好想趕走租客賣樓既人改變主意, 因為印花稅令佢地一買一賣成本太高, 反正仲有租收就會放番d樓俾人住, 租金有望降低 (相信Full pay收租樓未必太多,  需要租客幫手供樓, 就算Full Pay又唔打算短期內賣樓既人都唔想浪費層樓的租值, 應該會俾番人住)
補充a: 有好多人睇租金升, 但hutchison認為近年既租金已經揸得好盡(已經佔租樓人士的月入頗大部分), 太過進取既叫租未必有競爭力, 始終時間就是金錢, 一味獅子開大口搞到冇租客租層樓丟空左層樓就唔好
補充b: 可能集中轉買車位, 因為銀碼較細, 亦冇乜維修野要做

4. 租客 (假設hutchison對3. 收租佬既推論冇錯)
雖然租金很難再大升, 租樓仍然係大開支...
補充: 繼續租住先, 可能生活會好番少少(租金至少唔會再突然爆升); 買樓無望,  因為每個月d人工俾收租佬食左一部份, 難儲錢

5. 中原c生/地產代理
應該會加入ABC行列 (Anyone but CY), 物業交投會減少...

6. 發展商
hutchison認為今次係考驗發展商既持貨能力, 倘若市價唔就, 財力充足既發展商索性封盤唔賣, 全部變恆隆(101) :)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釣之美麗華酒店(71)

話說之前hutchison幫屋企人買左美麗華(71), 今日生果報有寫美麗華(71)急升既事, 果位專欄作者同hutchison既睇法十分相似, 都認為美麗華資產豐厚, 存在不少折讓, 如果沽售美麗華商場能夠釋放價值^_^

Hutchison認同美麗華的內在價值, 但對於沽售商場物業之類就不抱持太大期望, 始終美麗華d物業位於黃金商業地段, 四叔唔會賣俾外人
就算要賣都只會賣番俾自己(參考大劉賣番The One 俾自己再派特別息既做法, 不過大劉同四叔風格唔同, 四叔應該唔會咁做)

Hutchison認為比較正路既做法係透過恆基(12)去增持美麗華(71)股權lol

因為之前記得blog友billy兄提醒我美麗華(71)有5股送1股認股證既事, 行使價係$13.5
之前一直諗唔通四叔搞乜, 但經過尋日美麗華(71)價升(+5%)量升(500萬)之後hutchison諗通左
主要問題係美麗華(71)屬於冷門股票, 平日成交量好少(100萬都唔夠), 如果四叔要恆基(12)去增持美麗華(71), 日日掃幾百萬貨會搞到美麗華既市價升到天價, $20/$30一股都有可能, 但咁樣強行增持四叔會比廣大小股民打劫既, 向來精打細算既四叔唔會咁做

要大幅增持美麗華(71)而又要確保美麗華(71)股價唔會大升既方法有幾個, 其中一個叫供股, 攤薄(打劫)小股民之餘順手增持美麗華股權[不過供股係新世界(017)既作風, 比較少見四叔去做呢樣野], 但行使認股證其實都有攤薄小股東效果, 不過個名好聽d咁解

即係重點有兩個: 1. 5股送1股認股證, 2. 行使價$13.5, 如果四叔以$13.5股既價錢全數行使認股證, 其實同5供1分別唔大, 假設四叔以$13.5股既價錢買美麗華(71), 即係佢認為美麗華(71)既價錢值$13.5以上 ... ... 調番轉黎睇, 如果我地以$13.5以下既價錢買美麗華(71)就即係比四叔出手更低, 幾乎係必賺, 不過而家美麗華(71)迫近$16, 其實唔算太平, 加上周息率已經跌破3.5厘, 雖然美麗華(71)仍然有折讓(通街地產股都有折讓, 唔一定要買死一隻啫), 冒住俾四叔攤薄風險去買71好似唔係幾好

因此hutchison番學之前建議屋企人賣美麗華酒店(71)換馬至息率3.6厘的希慎(14), 雖然息率接近, 但希慎(14)既物業質素稍高於美麗華(71), 加上沒有酒店旅遊拖累, 可以視為質素更佳的收租股票
如果持有希慎(14)至17年底更加可以見證利園三期落成, 相信未來希慎(14)的股息分派有一定增長空間

今日屋企人賣出美麗華(71)3000股@$15.8, 帳面獲利$6000左右(早前hutchison建議佢地用$13.6買入美麗華), 同時買入希慎(14)1000股@$36.65, 套出約$10000閒置資金, 現在可供調動資金約$20000, hutchison會在適當時候再給予屋企人買入建議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今次俾國泰累死---------太古中期業績 (19/8/2016)

太古集團係Hutchison Capital 最重要既股票之一, 當初買入太古時除了因為有折讓以外, 更看重的是太古久經風雨的抗逆能力。試問有幾多企業能夠活到200歲仍然充滿活力, 不停嘗試及開拓新業務? 當然太古集團並非盈利能力最強的企業, 但其沉着踏實的作風一直在經濟疲憊的環境發揮作用, 為Swire家族及一眾小股東帶來良好回報。

如果只能夠擁有一間公司, Hutchison相信太古會是不少投資者的First Choice, Hutchison希望永遠持有太古, 見證太古的250歲生日, 甚至是太古的300歲生日, 太古的400歲生日.......

但今年太古做得唔好, 尤其是國泰的中期盈利倒退82%, 以及海洋服務部門虧損增加, 負債比率上升以及派息減少都是不可接受的
不過太古的負債上升主要是因為太古地產, 飲料部門以及貿易及實業部門仍有多項業務擴張計劃, 倘若其投資在未來一兩年有所收成就有更多空間減債及有新的盈利增長動力

Hutchison願意持續投資於太古集團(19)(87), 但若果未來數年業績仍然末見收成, 可能會直接投資於太古地產(1972)

題外話: 為對沖太古集團的航空部門及海洋部門的不濟表現, 今日買入因油價低迷而盈利大升的載通(62) 400股@$23.75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沽售長和(1)買入電能(6)----(17/8/2016)

雖然霍大班早兩日用$95增持左長和(1), 但而家長和既升幅好似過大, 我認為即使長和(1)成功收購意大利電訊都只係值$100左右
既然如此, hutchison capital 有需要沽售長和(1)去鞏固投資成果, 但hutchison係尋找長和(1)既代替品方面遇上很大困難
股神一方面話長線投資者唔應該輕易沽出自己既股票, 另一方面指出投資者可以透過市場錯價高賣低買
hutchison相信兩個原則都有各自既道理, 雖然兩者看似有所衝突, 甚至自相矛盾, 原因在於呢兩個原則分別適用於兩類股票

 1. 長線投資者唔應該輕易沽出自己既股票
呢d股票通常係冇代替品或者業務架構十分獨特, 甚至於有樓一般既穩定性, 長線投資者在低價買到呢d股票好可能死揸唔放/或者有好好既價錢先放
例子有股神既Coca-Cola, 太古b, Facebook, Google, 長江基建, 東江水(粵海投資) etc.

2. 投資者可以透過市場錯價高賣低買
冇乜特別業務既股票/周期股/有業務相似既股票作為代替品
例子有   領展&置富兄弟, 太地&希慎兄弟, 中電&港燈(2638)兄弟, 銀娛&金沙兄弟 etc.

長和(1)係業務多元化既綜合企業, 理論上係1.分類既股票, 但拆開長和(1)五大類業務其實只有基建和歐洲3集團夠獨特+穩定增長,
因為1. Husky仲蝕緊錢,
        2. 港口表現同世界經濟息息相關, 今年做得麻麻
        3. 零售唔上唔落, 算係穩定但唔算出色
結論係用合適價錢賣走長和(1), 保留基建及電訊業務最為上策
但呢招係行唔通既, 因為歐洲3集團冇上市:(
當初長和升到$95時侯我已經想賣, 但因為歐洲3集團既關係我等到今日先賣
而家賣走長和代表我決定放棄歐洲3集團的增長去鞏固投資成果
操作: 沽售長和(1)500股@$99, 買入電能(6)500股@$76.9, 保留餘下現金約$10000, 等待適當時機再將多餘資金投入市場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長和(1)出業績 + 長實地產(1113)轉型?! (12/8/2016)

話說長和(1)既中期業績比預期好, 加上不少大行認為長和旗下的3意大利和Wind合併機會大, 紛紛上調長和目標價, 搞到長和股價升到$95, 之前又話英國脫歐影響集團業績, d目標價一年改幾次似乎有點兒戲, 不過d目標價都係參考下姐, 應該冇人會認真等待:)

hutchison反而關心長實地產(1113)轉型呢件事...
長實地產(1113)近年投地保守, 近年d新盤係用早年買落既"麵粉"庫存基本上人人都知, 但根據"穩健中不忘發展"原則, 以長實地產既財力冇理由冇新項目開展, 始終坐定定收租並非長實風格(坐定定收租係置地希慎style)...

咁長實今年話要轉型, 搞基建/地產型基建會比較可行, 其實有單新聞係好重要既, 但生果報方向報都好似冇提到, 而家Post番出黎:
https://hk.news.yahoo.com/長實地產有份參與長江基建競投倫敦市機場項目-044300669.html

長實(1113) X 長建(1038)今年想bid個機場不過唔成功, 唔知算係好彩定唔好彩呢? 加上英國脱歐, 投唔到機場都唔一定係壞事

睇完單新聞之後我更加有理由相信長實想搞基建, 李生都話有幾個潛在項目傾緊
因為hutchison想估下長實將來既項目係咩, 所以就去長江基建個網站睇下佢個發展歷程同埋咁多收購左既項目... 其實大部分長江基建(1038)既業務都係電網電廠一類項目, 相信長江基建下次買Ausgrid(好可惜買唔成)之類電力項目唔會預埋長實一份, 始終電能(6)仲有$600億現金, 如果有能源類基建"有錢冇掟洗"既電能同長江基建合作既可能性更大

但長江基建係加拿大有舊野叫做Park'N Fly, 好似係加拿大既機場外圍停車場, 相信向來唔多現金既長江基建會有興趣同長實搞下機場或者係停車場, 收費公路之類, 姑且以地產基建稱呼呢d項目

原來英國係脫歐之前係長和系投資首選, 但英國脱歐既影響/後遺症仍然未知, 相信未來長和系既併購會比較少英國項目
如果唔去英國買機場, 澳洲停車場/紐西蘭基建鐵路會唔會係長實項目既candidate? 始終長和系比較偏好於英聯邦國家, 唔去英國去澳洲做人地"上帝"比較make sense

想估計李生做乜, 唯一方法係問自己如果我係李生我會做乜...
另一個地點唔算大路, 不過如果我係李生, 可能我會試下玩新加坡基建以及東南亞基建, 當然呢兩個地點都比澳洲/英國稍為遜色, 新加坡有淡馬錫控制所有基建/策略性資產, 長實長建要買野一定要過到淡馬錫先得, 不過之前長實有賣屈臣氏俾淡馬錫, 我唔否定呢個可能性
東南亞基建係我睇左第一太平(142)之後認為東南亞基建有得玩有錢賺, 第一太平旗下既Metro Pacific可以話係菲律賓新創建, 係有穩定回報既, 可惜第一太平派息少又重債, 如果唔係都可以考慮下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偽酒店真收租 --- 幫屋企人買入美麗華酒店(71)

話說hutchison係脫歐之後向父母費盡唇舌, 終於獲得授權清理佢地早年以高價買入但損失慘重既一堆中資股票以及滙控(5)
係脫歐之後hutchison為佢地做既第一件事係賣出滙控(5)以及買入長江基建(1038): $64.85 x 1000股
之後公用股, REIT, 以及一堆地產股急升, 原本想為佢地買入一手九龍倉(4), 可惜九龍倉(4)已經升穿$50, 而佢地既殘餘兵力只有約$40000, 根本不足夠買入藍籌地產股票
早前hutchison自己以$24.75買入合和(54), 但合和現在已經升至$27, 感覺不太便宜, 收租股如希慎(14)及恆隆(101)的中期業績又唔見得特別好, 估計希慎(14)及恆隆(101)只會維持派息, 派息增長空間甚少, 公道而言希慎(14)及恆隆(101)都係財政實力雄厚及穩健既股票, 只是現價偏貴

咁可以點算呢? 無意中有一日係Miramall行商務印書館既hutchison發現美麗華酒店(71)係一隻大件夾抵食既收租股
咪住先! 佢個名係酒店喎?! 酒店股=/=地產股更加=/=收租股是常識吧?! 但呢個世界貨不對版, 名不乎實既股票很多:
1. 港鐵(66)係地產股, d人以為係公用鐡路股,
2. 鷹君地產(41)係全球酒店股, d人以為係本地收租股,
3. 九龍倉(4)係半內房, d人以為係本地收租股
4. 美麗華酒店(71)係本地收租股, d人以為係酒店股
作為投資者, 我地以上市公司既主要盈利來源為股票分類(而不是以股票名稱或者對於公司既印象而把股票分類)

Hutchison認為美麗華酒店(71)係收租股主要係以15年既EBITDA為參考:
1. 收租(美麗華大廈寫字樓, Miramall etc.) 7.2億
2. 酒店及Apartment (Mira Hotel, 銅鑼灣問月酒店 etc.) 2.3億
3. 餐飲(School Food, 翠亨村 etc.) 4500萬
4. 美麗華旅遊 7300萬
美麗華酒店(71) 15年既EBITDA係10.6億左近, 收租差唔多佔左7成, 仲唔係本地收租股?

咁美麗華酒店(71) 又有d咩亮點呢?
1. 收租方面美麗華大廈及Miramall係佐敦/尖沙咀一帶有近120萬平方呎樓面面積收租, 保守估計以$10000每呎去計, 浄係果舊磚頭已經值120億(其實hutchison認為佐敦/尖沙咀既地價不至於此, 而家觀塘都$10000/呎啦係唔係先?) 但隻股票市值係80億左右, 用2/3 or 66折價錢買樓收租, 再免費"擸"埋人地酒店餐飲旅遊業務, 點計都有Jetso

2.大部分業務仍然有一定增長: 收租EBITDA較去年升7%, 餐飲EBITDA較去年升180%, 美麗華旅遊EBITDA較去年升39%, 惟獨係酒店EBITDA較去年跌2%, 不過之前已經話左酒店餐飲旅遊係"免費"既, 我地主要係買買樓收租, 反正酒店餐飲旅遊全部都有錢賺, 作為"贈品"既酒店餐飲旅遊年賺3億, 10倍PE計市值已經30億, 唔好多多要求咁奄尖:)

3. "四叔"增持概念: 今年佢兩父子除左買恒地(12)之外仲不斷增持美麗華(71), 由$11.7開始一路買買買, 買到$14.2先收手, 而家美麗華(71)都係$13.4-13.6左近徘徊, 仲有3.9-4厘股息, 唔算話好貴既

4. 漸進派息政策: 11年每股派38仙;
                              12年每股派41仙;
                              13年每股派44仙;
                              14年每股派49仙;
                              15年每股派54仙
都算善待小股東啦, 5年連續增派息, 冇咩二供一三供一抽你水, 相信美麗華(71)具備藍籌股甚至比藍籌股更高既安全性, hutchison估計係收入增加既情況下美麗華(71)可以係16年再增派5仙至每股59仙, 始終美麗華(71)既負債不多: Liabilities/ Owner's Equity = 10%, 唔多話一般個股, 好多藍籌股都做唔到
Cashflow statement 方面 Operating activities每年都有9億多少少 net cash-flow (浄現金流入), 每年派息派3億, 扣除稅項加借貸利息仲有5億淨低, 相信唔會有減派息或者供股還債之類恐怖事情發生

結論: 美麗華酒店(71)係一隻身體健康既本地收租股(非酒店股),
          今日為屋企人分別以$13.58買入1000股及以$13.6買入2000股

附錄: hutchison自己持倉以及hutchison屋企人持倉
Hutchison自己  股票                        數量(股)           買入價格($)
                          1. 001 長和              500                     84.85
                          2. 054 合和              1000                   24.75
                          3. 062 載通              800                     20.90
                          4. 087 太古B           2500                   14.70
                          5. 659 新創建          2000                   11.76
Hutchison屋企人    股票                        數量(股)           買入價格($)
                                1. 0071 美麗華        3000                  13.58/13.6
                                2. 1038 長江基建    1000                  64.85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買入合和(54), 一隻漸進派息的地產綜企 (13/7/16)

計及日前沽售和電(215)之後, 再加上收到九巴股息以及抽ibond既一次性收益等立雜項目, hutchison capital終於有大約$25000現金可供投資, 故此買入合和實業(54) @24.75 x1000股

*開估(雖然冇人估)早前hutchison賣出和電時所提及既3隻侯選地產股分別為1. 合和實業(54),
2.美麗華 (71), 3. 恆隆地產(101), 原本第三隻侯選高息地產係九龍倉(4)而非恆隆, 但九龍倉一手>$45000所以hutchison capital買唔起:(
佢地既特色在於1. 高息(只是低於新世界發展), 2.主要收入分屬收租(50%或以上),
3.漸進派息政策, 4.龐大資產加低PB(<0.7) hutchison都很喜愛這類股票:)

講番合和, 雖然從分類上合和(54)屬於綜企, 但主要業務係合和公路(737)加上收租, 各佔一半, 情形和太古b(87)相近, 太地(1972)佔太古母公司一半左右盈利, 其他野加埋佔一半, hutchison認為應該以經常性盈利既佔比界定企業, 合和(54)應該放在地產股及公路股instead of綜企

呢份係合和15年既收入以及EBIT:
http://www.hopewellholdings.com/cht/pdf/financial_highlights/HHL_Segment_Revenue_EBIT_30_June_2015_Final_Cht.pdf

簡單睇番EBIT:
1. 收租業務(灣仔合和中心, 荃灣悦來坊, 九展寫字樓加E-max) 賺6.3億
2. 酒店(悦來酒店加旋轉餐廳之類雜項) 賺1.3億
3. 公路(最值錢既廣深高速公路, 加西線公路1,2,3期 [廣州-珠海]) 賺6.2億
4. 河源電廠(火電)賺1億
5. 庫務收入賺2億
總共每年都會賺到15-16億, 每年派番10億左近俾股東, 都算肯俾家用父母(股東) :)
淨番落黎5至6億會用黎搞合和中心二期(應該係)或者開河源電廠二期

2016既盈利估計:
負面野: 酒店業應該麻麻(而家班大陸旅客寧願住得cheap, 洗多d錢買日用品之類, 不過悦來酒店屬於下價野, 應該唔會話縮得勁), 至於公路最直接既影響係RMB貶值(我預賺少5%左近), 反而河源火電廠我比較擔心(近一年內地電力股急跌, 好多都賺少左2成以上), 不過河源賺得1億, 減20% 大約係2000萬, 佔EBIT 1-2%啫, 冇乜所謂啦:)

合和既亮點有下面呢d野:

1. 合和(54)同信置各佔50%既灣仔利東街項目已經完工兼且16年第2季開幕, 所有發展項目唔使合和再洗錢之餘, 仲會持續有零售業務租金收入, 不過87,700平方呎既零售舖位係合營企業&市建局, 合和會分到大約1/3租金收入
2. 皇后大道東 155–167 號度係合和自己既Project, 17年初完工, 又有租收(70,000平方呎左右)
3.1.合和中心二期應該仲有50億Capital Expenditure (成個Project 100億, 算係做左一半), 17年麻煩少少(12.9億), 19年左右有租收
3.2. 負債唔算多, 主要負債放左落合和公路(737)下面, 有條件借錢起合和中心二期(借50億應該只係成份Asset 15%左右, 利息方面唔清楚, 個人認為2.5-3億附近, 應該唔影響股息分派)
4. 漸進派息: 13年100仙, 14年110仙, 15年120仙, hutchison認為今年可以再加dd添,可能有125仙
5. 低PB: 0.5左右, 合和公路(737)PB1.4, 一般地產收租股PB0.6, 當合和係兩隻股票(公路&地產各佔50%)合成黎睇 (1.4+0.6)/2=0.5 好似幾抵玩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出售電訊資產: 沽售和電香港(215)

沽售和電香港(215) 2.73 x 4000
計及股息獲利約$250
套得資金$10000左右, 今次沽售主要是為了清理獲利較少的非核心資產(由於只有$10000, 沽售可以減少收股息附帶的手續費用), 以及增持現金買入地產業務, 可惜未能以合適價錢買入, 當它們下跌至合適水平時hutchison就會出動:)

目前有三位侯選人(地產股票, 收租股非REIT, 其中兩隻有收租以外既副業), 高息(4%-5%), 股票號碼介乎1-200
歡迎競猜 :)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鎊滙下跌, 即買即燈 (7/7/2016)

話說早前hutchison google左個英鎊港元滙價圖, 以為英鎊滙價開始穩定下來, 故此買入長和(1)作為旗艦投資, 點知第日英鎊跌破十算, 長和系即刻插水, hutchison發覺自己係短線投資而言係燈神級別, 各位blog友如果喜歡短炒既話大可把 hutchison當成大C, 我揸你沽, 我沽你揸, 實行相反操作套利:)

但我仍然認為長和系有很多固定收益資產, 而且係少數大量投資英國歐洲既港股, 基於hutchison 想分散太古b (87) 及新創建 (659)集中投資中港業務既風險, 長和系可以幫助 hutchison capital 將部分資金分散到中港以外地區, hutchison仍然對自己投資長和系既行動有信心, 惟買賣時機方面下次要做得好少少

話分兩頭, hutchison有屋企人好耐以前買落很多滙豐(5)蟹貨 (平均買入價> $100), 再加上一堆資產質素欠佳的"中字股" , 脫歐之後可謂 the world's biggest crab -_-
Hutchison 昨晚提出把部分滙豐(5)沽出, 再換成長江基建(1038), 在不明朗的環境下, hutchison 認為把有機會減派息的滙豐(5) [派息比率已迫近80%, 受鎊滙影響, 而且盈利穩定性不及1038] 換成只受鎊滙影響既長江基建(1038)[派息比率約50%] 能夠提高組合穩定性及派息穩定性, 應該比較上算 :) 滙豐(5)及長江基建(1038)都暫時視為英國貨, 勉強算上同一種類 (當然滙豐(5)仍然有一定的中港業務, 但屋企人已經有不少"中字股"所以hutchison以英國貨
代替英國貨)

由於涉及賣出千年蟹貨, 雖然屋企人認同hutchison既提議, 賣完千年蟹貨後要求hutchison為賣出千年蟹貨轉買1038既可能損失負上全責(講明賺左佢地袋, 蝕左入我數)...... 惟有依靠hutchison capital既盈利幫手:(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有少少冒險, 但絕非投機 -- 長和 (4/7/2016)

講起上黎有少少岸居既, 早前港鐵(66)換馬新創建(659)果時, 我好鬼岸居咁以為港鐵(66)係一手1000股, 結果我以為自己賣左一手, 實情係賣左兩手 :(

咁多左$20000係手, 原本想話蝕少少手續費買番港鐵(66), 點知賣果樣升果樣 ($37.7唔小心放左, 而家$39.7), 港鐵(66)又唔值呢個價, 咁點算呢?

REIT果邊又被人玩避險, 避下避下置富(778)升穿5厘, 泓富(808)升穿5.5厘, 買又買唔落手, 握住又唔安心(升得太高太唔合理), 放左佢地又要揾番d好股票代替, 搞到hutchison R爆頭 :(

最後揀中hutchison母公司長和(1), 我認為暫時而言長和(1)合理價係$85左右, 水位唔多, 但算係穩陣既選擇

是日操作:
賣走778 : 9.37 x 1000 = 9370
賣走808 : 3.21 x 6000 = 19260
買入1 : 84.85 x 500 = 42425

閒錢: 20000 + 9370 + 19260 - 42425 = 6205
六千蚊應該玩唔到乜野, 收埋九巴(62), 港鐵 (66) d股息再睇下點

*而家hutchison capital主要持倉係三隻綜企: 長和領軍西進, 太古新創建手握中港業務聯袂北上

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又升?! 咁我點買野呢:( (2) (27/6/16)

篇文斬開左, 希望大家睇得舒服d:)

但REIT成長力低呢點(823除外, 近年已經變身, 失去左純REIT功能)係好難打得甩, 點解我會咁講? 因為REIT要增加可分派收入只有以下方式:
1. 加租 [理由可以係1.1.經濟好, 1.2做AEI翻新商場增加人流, 1.3.趕絕文具舖之類既小商戶換上H&M, D&G之類名店],
2. 趁經濟好時物業估值上升借多d錢收購
3. 資產轉換(將估值高周息率低既物業 換成 估值低周息率高既物業, 實行高賣低買)

點解話REIT成長力低呢, 因為綜合上述各點只有point 1.2 & point 3係毋論市況高低都行得通, point 1.1及point 1.3本身係冇乜創造價值可言, 只係扭毛巾搾乾租客, 而point 2係好似其他blogger 討論既乜sir咁樣, 一味靠個市升將物業加按套錢, 倘若物業跌價就...唔會call loan的, 放心, 但物業跌價通常租金都一齊跌, 借多左錢又要俾多d息, 有機會減派幅度更大 (當然以而家美國既息口就算9數把啦, 有排都加唔到, 乜sir套野至少玩多3年都冇問題, 只要有份工供到樓就ok)

point 1.2 & point 3其實收租股一樣做到, 你見新地係旺角MOKO翻新就知(作為投資者我ok, 但作為消費力低既學生我就好唔開心, 周大福同埋Lancome對我冇乜用, 仲趕走我以前幫襯開既老麥#@?!)

所以我一向認為REIT既息率要高過收租股多多聲先得(個人認為係1.5厘-2厘息)
領展近年point 1,2,3都出齊, 扭毛巾都扭得差唔多, 但佢點解仲有高增長? 個人認為係領展係發展上已經轉型為收租股多於REIT (可能佢規模大加上之前借錢少, 所以有大量銀彈係手), 係旺角投地, 返大陸(上海)掃樓當然似係收租股多過REIT

所以我認為領展(823)唔應該再同778,808,435, 2778去比較, 反而要同九倉(4), 希慎(14), 海港(51), 恆隆(101), 以及太地(1972) 比較更合適, 呢d收租股始終保留盈利較多, 發展潛力較大, 可以和領展比較

但而家REIT再升落去既話升穿5厘/4.5厘都唔係冇可能, 如果派盡得4厘5厘又只係有自然增長(通脹), 不如我買海港(51)/恆隆(101)好過la, 差唔多5厘喎(前提係唔理地區因素, 海港(51)全大陸樓; 恆隆(101)一半香港一半大陸)
再唔係我會建議買新創建, 5厘公用股世間罕有(不過可能要面對人幣貶值, 同恆隆(101)業務一樣. 一半香港一半大陸)

又升?! 咁我點買野呢:( (1) (27/6/16)

原先以為脫歐之後會有股市跌成千點, 又或者有d質素高而又唔關脫歐事既股票俾我拆倉換馬, 點知全部人都走曬去避險:(

778, 808, 435, 823, 2778五隻REIT升完又升 (雖然hutchison capital有兩隻), 喂大佬呀, 人地d股票跌果時你又升, 人地升果時你又升, 咁我點揾個相對低位入貨呢? 老實講而家REIT升左咁多已經搞到個股息回報率低左15-20% (以今年年頭計), 而家再買又好似會摸頂, 賣左佢再升又揼春:(

雖然直覺話我知將而家d REIT賣曬跟著擺落長和系應該有更好既結果(以低價買打折公用股/穩定收益資產永遠係爽爆既)
但理性話我知而家英鎊同埋歐羅滙價未定, 一日未計好條數就衝入去好似好冒險啫

全世界都走左去避險, 搞到而家坐定定係度, 乜都冇得做
當然坐股票唔係唔得, 好似太古b呢類大折讓野hutchison坐得好安樂, 個人認為就算太古b去到$17都唔算貴, 而家大把水位就緊係坐到佢"價值回歸"為止先la
但REIT本身高息係因為佢係接近全派息既特性, 本身REIT係防守力強, 成長力低既物體, 調番轉頭講, 亦因為佢成長力低, 所以佢比起有成長能力既公用股OR收租股既股息要更高先合理

當然我唔係批評REIT, REIT既穩定派息+抗跌力值得每一個投資者持有, 一個組合入面有隻REIT(非酒店)看門口係安全既做法, 就算經濟點差都係收少d租, 停派息/供股係冇乜可能, 揸住隻REIT做龍門好少話後欄起火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脫歐簡評 (24/6/2016)

原本想將文章title寫成脫歐短評, 但hutchison為人長氣, 文章短是決計短不了的, 但hutchison又冇足夠能力summerize所有脫歐之後投資者係投資前要考慮既重點, 姑且叫住脫歐簡評先la

相信英國脫歐令大部分人大跌眼鏡, hutchison自己都估錯左, 幸好hutchison capital既投資都係中港公用股及reit股, beta一般而言係恆指既0.3-0.5左右, 今日恆指跌左2.92%, 而hutchison capital則跌左0.76%, 表現令人滿意:)
*將來hutchison capital可能會賣出部分中港業務轉投英國/歐洲業務, 但前提係要滙價穩定d先, 否則我地好難衡量英國/歐洲資產價值

脫歐之後較明顯既係英鎊貶值, 做英國生意既公司業績會受負面影響, 齋up唔過癮, 不如用隻長和(1)黎分析下, 相信會講得具體d

長和既主要業務有基建, 港口, 能源, 零售, 電訊五大類 (財務投資其實係立雜野, 例如長江生命科技, 故此剔除)

長和能源業務主要係加拿大既Husky Energy, 因為國際油價低 (長期都係每桶50美元左近), 15年EBIT為18億左右(唔使蝕已經好叻仔, 睇下太古船隊就知...) , 今年應該都冇乜運行, 保守d估Husky Energy 16年EBIT為10-15億先, 不過Husky Energy係加拿大, 我認為脫歐應該對加幤影響唔大

*今次我打算用EBIT instead of EBITDA 分析係我覺得長和有很多資產係d intangible/無形資產, 例如公共事業專營權, 電訊頻譜(我覺得頻譜既實質價值不等於買入頻譜既價錢, 電訊網絡既規模(有幾多客戶)等等, 將呢d有年限既野(如專營權既價值)整走左先會容易分析d
利伸: 非讀會計/財務出身, 半途出家即學即用好鬼呢hea, 有錯請指正:)

基建一直係近幾年長和系既重點項目, 去年EBIT約為234億(計及重組), 佔集團盈利近半, 長和系於歐洲業務既EBIT有349億左右, 其中45%來自基建, 349 x 0.45 = 157億, 有幾多係英國我仲未摸清楚, 但好多大舊野例如UK Rails, Northumbrian Water都集中在英國 (詳細d可能要睇埋長建, 電能年報, 但恕我冇太多心力去做, 雖然仲放緊署假)
呢d業務係穩定既, 脫歐之後英國人都要用水用電搭火車既, 所以唯一重要既影響會係匯率度, 英鎊(或者歐羅)兌HKD/USD貶值會令長和系賺少左, 去年長和EBIT係620億, 159/620大約係1/4, 如果冇錯既話Pound/Euro每貶10%會令長和既基建業務賺少約2.5%

15年零售部門EBIT為123億, 歐洲零售EBIT為歐洲業務EBIT的17%, 歐洲零售EBIT約為349 x 0.17= 59.3億, 去到零售, 港口, 電訊呢三瓣野就開始難搞(涉及跨國貿易), 好似零售咁, 當我係英國整間PK賣生果先算, d生果可能由祖國入貨(俾人仔班果農/批發商), 賣比英國人就收英鎊, 跟手賺到既錢(盈利)又兌番做HKD/USD, 一旦涉及兩三重滙兌已經好難搞, 所以hutchison惟有保守d, 估低d零售EBIT, 而家好粗略估計將所有滙兌虧損x2, (59.3/620)*2= 0.19, Pound/Euro每貶10%可能令長和系賺少1.9%

港口既關稅以及電訊業既漫遊或跨國通訊業務可能要再協商過先得, 尤其係港口可能會令到歐洲船唔用英國港口走左去用馬賽或者阿姆斯特丹港口咁, 搞到我而家估下估下都唔識點評估, 歐洲港口EBIT加上歐洲3電訊EBIT分別為歐洲業務既5%和33%, 保守估計將所有虧損x2, [(349x0.38)/620]*2= 0.43, Pound/Euro每貶10%可能令長和系賺少4.3%

2.5+1.9+4.3=8.7, Pound/Euro每貶10%可能令長和系賺少8.7%, 好似比其他人估得保守, 出面大行都只係估純利少4-5%左右

但而家我用EBIT(除去了利息及稅項), 利息及債項既正面因素未有反映, 因為長和在15年加加埋埋有成2870億債務, 其中有25%係英鎊, 25%係歐羅, 36%係美債, Pound/Euro每貶10%即係債務都貶值左10%(有140億債唔見左不知幾開心)加上利息支出都會減少, 應該財務方面壓力減左
稅項唔知有冇得減, 可能有d稅因為脫歐以前唔使俾而家要俾, 而EBIT少左(某程度上即係賺少左可以俾少d稅)

不過都係睇多一兩期營運數據好少少, 如果要我估我會估得保守d, 瑞信話Pound/Euro每貶10%可能令長和系賺少4-5%, 我俾夠6-7%應該會安全d掛?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換馬---沽港鐵換新創建; Achievement unlocked: 交通霸權 (22/6/2016)

今日以$37.7沽出港鐵(66) 500股, 換入新創建(659) $11.76 x 2000股

總算減持了組合入面既地產佔比, hutchison 希望自己既綜合企業 hutchison capital 能夠有均衡而多元化的業務, 就好像長和前身和記黃埔 (13) 一樣, 擁有很多與民生, 地區經濟高度相關既業務:)

Achievement unlocked 係別具意義的, 今日終於集郵成功, 儲齊左地鐵(66), 九巴(62) 及 新巴城巴 (659), 基本上只要你係香港人, 你有份搭巴士地鐵的話 hutchison capital都有$收的^_^
[當然你有私家車或者你搭uber, 的士, 小巴的話我就冇你辦法:( ]

其實香港有唔少business都係有專營權或者只有有限數的競爭者, 因此佢地夾埋一齊就形成左oligopoly(寡頭壟斷), 基本上嗰班有限數既商人夾計合謀訂價/ 加價你係吹佢唔脹, 故此 hutchison capital 比較多業務投放在涉及專營權/oligopoly 性質既公司, 主要目的係希望能夠對沖生活水平上升既壓力 (例如車費上升, 我會expect 收番多d股息 compensate 番自己)

除卻交通以外, 水電煤以及電訊業都係 hutchison 集郵的目標, 不過買一手水電煤通常過$30000 (煤氣除外), 基於hutchison仍然係冇錢呢點之上, 投資電訊比較可行, 古語有云: "4G電話費, 小數怕長計", 遲下買入多d電訊業務可以寫篇電訊霸權自high一下:)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思考問題: 怎樣分析盈富基金(2800)/ETF? (9/6/2016)

先講dd題外話, 新創建-港鐵換馬行動比想像中成功, 為Hutchison帶來左逾$2,000帳面盈餘, 但此舉導致hutchison capital的地產組合比例大幅上升(港鐵的物業租金佔總收入>交通, 所以hutchison小子會將之定性為收租股多於公用股), 倘若情況許可會沽出部分港鐵然後買入合適的公用股/其他非地產項目

*太古b的地產佔比很重, 與其稱為conglomerate, 不如稱為半地產股更合適, 不過太古素來經營穩健,加上大股東品格良好, 我會視為核心投資/非賣品(恆指30000點時另計)

講番正題, 好多時候我作為投資新手/或價值投資新手都會到書局/library打書釘睇投資書, 很多投資書作者都教人買盈富基金/月供盈富基金作長綫投資...

月供盈富加上平均成本法對於普羅大眾(冇乜投資理念的人)係相對穩健的做法, 透過月供盈富, 投資者可以在低位買入較多2800, 高位買少一點, 長遠而言可以拉勻/拉低買入價格, 加上股息再投資以增加買入股數, 從而增加股息收入

但hutchison小子有一個具爭議性的想法: 買盈富/買ETF並非一個良好的投資方式, 至少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 (好似同股神打對台, 但我認為在投資理念上作多思考永遠是好事, 如果大家有具建設性的意見大可提出來, 真理永遠是越辯越明的)

盈富/ ETF的好處係投資於一大堆公司分散風險, 但壞處係非常難去分析盈富, 導致投資者唔知買左d乜, 更加遑論用便宜價錢買入好公司, 我相信買/月供盈富的人十個有九個都唔記得自己買左邊50隻股票(鬼記得啫, 50隻咁多, 標普500 有500隻就更加唔使旨意)

但價值投資要求投資者對其上市公司有一定認識, check股價圖(3-5年), check派息紀錄(3-5年), check公司近年業績新聞, check PE, PB已經係非常基本的要求, 某些公司倘若近年表現欠佳或者投資者不太了解其業務的話就需要睇年報

我們無理由叫價值投資者睇50本年報wor, 根本無可能睇得曬, 就算係全職的基金經理都唔得la
既然我地唔了解盈富既50隻股票, 就冇可能為其估價從而得出盈富的合理估值, 如此一來買盈富就變左估大市了, 股市變估市

當然買盈富(一次性投入)未必有理想回報, 月供盈富會好一點的:
"透過月供盈富, 投資者可以在低位買入較多2800, 高位買少一點, 長遠而言可以拉勻/拉低買入價格, 加上股息再投資以增加買入股數, 從而增加股息收入" quote番呢樣野先, 好多投資書/ 投資者教育都係採用呢個講法或者近似既講法, 句statement初初睇起上黎冇問題, 但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我認為問題在"低位"度, 咩叫低位先? 假設滙豐平均每年(每股)賺1蚊, 平均股價10蚊, 如果有股災滙豐股價跌到7蚊, 但滙豐仍然每年賺1蚊, 呢個時侯就係買平貨, 但如果
股價跌到7蚊, 滙豐每年賺少左40%得番6毫, 我地就買貴貨了

將上列HSBC既例子擺番落盈富度, 如果盈富嗰50間公司平均每年(每股)賺1蚊, 平均股價21蚊(21000點), 如果有股災盈富股價跌到14蚊(14000股), 但平均每年賺少左50%得番5毫, 我地就買貴貨 (月供就會供多一半[21000/14000=1.5], 即係買左好多好多貴貨) 月供法既"低位入多d貨"似乎係too good to be true, 撈低成功係運氣多過實際, 所以買2800有良好投資回報係運氣多過實際
長期買盈富就等於長期估市, 估呢50間公司能夠幫你賺錢

買盈富係唔係估市? 好大程度都係, 不過比我諗左成個星期終於諗到個好少少既方法, 由於恆指係weighted average的, 唔同成份股有不同比重, 仲有唔少係金融地產股, 一個板塊抽一至兩隻具代表性個股+ 分析權重股應該可以用作估計盈富價值

首先滙豐(5), 騰訊(700)報紙日日都賣, 因為佢地係權重股, 一定要分析
電訊有中移動中聯通之類的, 求其揀一隻
內銀有建行工行+一大堆, 建行/ 工行揀一隻
地產股分內房及本地, 本地有四大地產商+信和九倉...很多的, 㨂一隻算了, 新地(16)較具代表性? 內房唔清楚, 但成日聽到/睇新聞睇到中海外, 用一隻中海外代表住內房先
其他野有公用股, 但中電煤氣電能長建各有特性, 勉強揀隻做分析冇乜代表性
至少而家由分析50隻cut到6隻, 而呢6隻野應該代表左恆指一半股票(即一半的點數)

但滙豐同tencent, 建/工行的盈利每年都大幅變動(銀行股涉及槓桿, tencent涉及增長率), 唔易分析, 至少唔適合新手玩

而家睇落新手應該買d穩定收租收息股, 好似港鐵(66), 希慎(14), 中電(2) 之類會比較好, 至少從股價股息表現來看佢地比較穩定, 加上業務比較簡單, 適合新手睇年報學習

好長氣, 但我認為學習股票投資之前㨂d唔使點令人輸錢既股票係好重要 (即使分析出錯都無咁大鑊)呢個係我年初學價值投資買滙豐換來的血的教訓,而個人認為買盈富做唔到使點令人輸錢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換入808 (31/5/2016)

今日買入了泓富 (808) 3.00 x 6000股 (用早前賣435所得資金)
根據年報 808截至15年底續約租金仍然有所加幅 (~15%) , 預期今年可分派收入仍然有所提升
平均每平方尺租~22元上下

原先我以為踏入16年香港經濟應該較差, 整體租金應該有所下跌才是正理, 但租金下跌似乎只限羅素街地舖一類的高檔零售物業, 整體寫字樓租金仍然有温和升幅 (睇希慎, 太地, 合和 E-max等寫字樓的營運數據可知一二)

*香港真係一個好神奇既地方, 無論經濟好壞都可以加租既, 又唔見打工仔無論經濟好壞都有得加人工:(

題外話: 合和(54)
之前硏究808時想找一些位於觀塘的寫字樓尺租數字比較一下, 之後找不到就勉強用合和的九龍灣收租物業 (九展及E-max) 比較 (始終都係東九龍區, 如果用朗豪坊vs 808就冇意思了, 地理位置差異過大), 其實九展尺租仲係17.3/17.4每平方尺上温和增長, 應該係有水位有加租空間既項目, 合和公路收入近一兩年持平,可算OK既項目, 現價達5厘以及加上老細胡文新近半年不斷於24元附近水平增持都係正面因素, 不過悦來酒店收入下降, 大陸火電項目收入可能下降(參考同業華能華電), 人幤貶值風險又好似抵銷左上列既正面因素, 如果合和再平dd我會再考慮一下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沽清435--一個麻麻既投資決定 (25/5/2016)

上個禮拜考完試等exam result 等左好耐, 一直都冇咩心情搞股票, 尋日pass左之後心情舒暢好多, 今個暑假可以玩到九月開學為止:)
話曬都係medic 生涯最後一個暑假, 要好好plan 下同死黨+屋企人去旅行既事, 出年year3 要prepare 出ward 就乖乖讀書邊度都唔使去

講番d股票野先,話說今日起身見到恆指食左偉哥咁款直標400幾點(但又好似冇乜好消息/基本因素支持) 我覺得係時侯剔走hutchison capital 入面比較差d既股票, 陽光reit (435)就俾我以4.1x5000股掟左出街

當初買陽光果時佢已經去到52週高, 但係置富(778)同埋好多我睇中左既野都反彈到冇乜肉食既水平, 果時買左之後我都問過味皇希望佢俾d意見, 佢都認為與其買435不如買番778, 因為435既資素麻麻
{事後睇番我都認同味皇, 因為435既主要資產都係d乙級寫字樓, 零售物業除左上水中心購物廣場[賣水貨?!]之後冇乜睇頭, 今年仲好似做AEI (asset enhancement initiative, 資本增值工程, 簡稱裝修), 有可能影響今年既可分派股息收入(DPU)}

PS1. 今日我賣左435之後係etnet發現左以下事情, 影響左我對435既觀感
               "2014年6月,集團以19﹒6億元向恒基地產(00012)收購友邦九龍金融中心全部權益,友邦九龍
    金融中心為位於九龍太子道東之26層甲級寫字樓項目,可出租總面積約為24﹒9萬平方呎。同月,集團以
    每單位$3﹒9,發行2﹒01億單位予恒基地產,完成後,恒基地產持有集團權益將由13﹒59%增至
    23﹒09%,並與一致行動集團申請清洗豁免。8月,由於不獲股東大會通過,收購及發行新單位事項遂告
    終止。"
資料來源:  http://www.etnet.com.hk/www/tc/stocks/realtime/quote_ci_detail.php?code=435&eyear=1&pyear=0
我初初以為reit既垃圾桶功能應該係上市三至年後/大股東放棄分派
到期之後/ 股價比上市價跌了30%-50%後會消失, 所以將reit上市係屬於一次性行騙行為, 但就435既情況黎睇435上市很可能係持續行騙行為 (始終大老細基哥屬於精甩肺大孖沙之一, 當然基哥係玩財技方面不及新世界鄭家般冇品)

PS2. 置富(778) 都一樣有潛在垃圾桶功能, 睇佢13/14年用58億向長實買嘉湖商場就知道了 (http://www.etnet.com.hk/www/tc/news/categorized_news_detail.php?category=latest&newsid=ETN230731316) 不過browse 778個網站(http://www.fortunereit.com/c/portfolio_brand.php) 佢將嘉湖定為旗艦項目之一(同第一城同等地位) , 趙宇仲幫嘉湖搞AEI (http://www.aimpact.com/article/zho/經一快打-租金未見頂-置富收息避險皆宜-6980139129) 即係覺得嘉湖租金仲有水位未榨乾榨盡, 所以我認為778收購嘉湖單野未必完全係垃圾桶, 可能係我小人之心la xd
PS2.1. 以reit黎講街外d人通常只係識買領展(823)而唔識其他野, 一味貪link黑心+鐵石心腸狂加租欺負屋邨公公婆婆, 前幾年link仍然係好好既項目(從投資角度而言,黑心/良心企業都冇分別, 最重要係cap到水, 古語有云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但近年玩分拆商場及停車場加上用66億買上海新天地事件黎睇即係表示公屋商場租金已經揸乾兼到頂, 高增長再難維持, 買link既人唔該睇路/823轉778 會係不錯既決定(778有折讓+rubbish bin 風險, 但權衡輕重折讓的advantage 應該>> rubbish bin 風險的 disadvantage, 姑且當住778做823既proxy先, 反正資產質素係一眾reit中最近似既)

PS3. 揾資料研究reit時發現左藍冰既blog, 非常詳細+可以當年報睇, 買reit之前可以入去睇下
[希望可以揾到更多好blogger既webpage share俾大家la :)]
http://www.airmanblue.com/2016/02/18-feb-16-0435.html#more

3個PS好似太多, 未完既, 希望大家仍然有心睇埋落去:)

不過我買陽光唔係冇任何理由support既狗衝動作, 做投資決定先進行研究, 揾到低水野/ 充分理由之後再落搭買貨一直係我hutchison 小子既信念, 今次買435係基於大股東增持/ 股份回購

PS.4 大股東增持/ 股份回購一直係我重視既投資指標, 尤其果隻股票既safety margin不足 (即係隻股票好似抵買但又唔算十分抵買)
但係此招並非次次奏效既, 班大孖沙增持股份有可能係純粹托股價粉飾帳面多於價值投資, 例如+x伯伯係15年大時代係70蚊附近增持長地(1113), 今年亦有係4x蚊左右回購1113, 係40頭買1113應該冇事, 但70頭買就輸甩褲
要judge班大孖沙増持/回購我主要係睇三樣野: 1. 金額, 2.增持/回購次數, 3. 大股東係邊個/大股東投資能力
1. 金額 及 2.增持/回購次數 好難俾一個exact value做參考, 但一月頭股市急跌你係etnet股權變動果度見到四叔同埋郭氏一族日日買新地(16)就係好好既例子, 呢種情況下買股基本上等於同大股東共同進退, 好少會蝕入肉/ 長揸八九成有賺, 但短期有機會捱價
3. 大股東係邊個/大股東投資能力主要係make sure唔好跟錯人, 簡單d講, 四叔/ +x買野好少蝕錢, 但林建岳/米高嘉道理/陳啟宗買野可能出事, 跟+x 70蚊買1113輸錢並唔係+x份人燈神, 而係你買1113時冇符合埋上面reason 1, reason2 先會出事

435股份回購係非常多既, 由15年7月買到上個星期五 (由3.71買到4.12), 回購左足足1%股份 (6000萬左右, 435市值~60億左右), reason1 + reason2 都符合, reason3 方面我唔擔心, 四叔話曬都係高手級別既大孖沙 (非陳啟宗之流可比). 加上今年佢狂掃恆地(12), 美麗華(71), 新地(16), 可見佢對地產市道有一定信心, 結果3個reasons 符合曬我就係3.94時買左5手435, 4.1沽出左

但搞咁多investigation先賺到$570 (計及手續費開支, 我用東亞買, 始終用銀行安全少少), 今次投資決定只能以麻麻形容, 希望早前既"打劫高鐡概念股"港䥫(66)回報會好過今次, 今日揾唔到筍野住, 賣435所得既$20000就keep住先, 揾到再買埋之後就再出post share俾大家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Hutchison的投資理念---把自己的資產組合變成綜合企業(conglomerate) 18/5/2016

1. 進行投資活動緣起
Hutchison小子還是個學生哥, 原本並沒有興趣進行任何投資活動。
但是近十年八年香港樓價物價越升越高, 而一般升斗市民人工根本追不上每年~4%的通脹。在生活成本持續上升, 而"14000蚊廢青"依然係"14000蚊廢青"既情況下, 學習投資以掌握額外收入渠道已經係八九十後一定要學會的事情之一

*有一篇味皇既文章寫資本主義的問題寫得通透,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http://realblog.zkiz.com/lgaim/15273

2. 投資方法(偷師篇)
剛䦕始學習投資時主要都係睇理財書及網上一些blogger, 而我認為有幾個source係值得大家再三去睇既:
A. 味皇blog [高息股+換馬技術係味皇既絕技, 我從佢身上學左好多:), 佢可以話係我投資方面既師父]
B. 魔術師blog [資產配置+生活基金+地產霸模擬基金三個項目都係值得參考]
C. 林本利 (yahoo專欄+理財書) (初學/入門啱用)
D. 馮邦彥 <<香港英資財團>>, <<香港地產業百年>> [用黎了解香港現存既大部分財團, 四大地產商 (特別係+x伯伯點解發達)] ps. 可以結合順叔blog (Lucent Ng) 一齊睇

3. 投資方法(實踐篇)
本網誌取名Hutchison Capital, 其實係希望收集不同基本因素良好, 即係財政及派息堅實既優質股票, 最後成長為好像和黃之類既不死身綜合企業, 所以從我既選股策略不難發現我對公用地產電信運輸等資本密集+寡頭壟斷產業有興趣
始終香港係地產霸權+紅色資本的天下, 唔想玩大陸股就一定要有dd地產股傍身, 雖然我認為一個好既portfolio 應該有各行各業既資產/股票, 但係香港生活地產類資產唔佔過半都唔算過份, reit及收租股表現和生活成本具有高相關性

未寫完但我已經好想訓, 寫住咁多先, 我一諗到d正野會再寫

Hutchison小子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組合換馬(17/5/2016)

沽出新創建(659) $12.16x 2000股,
換入港鐵 (66) $38.35x1000股

換馬之後恆常派息將會減少 (預計659全年派600x2=1200左右, 而港鐵派1.05x1000=1050左右), 但以除淨(扣除特別息及今次末期息)後股價作計算,
港鐵息率= 1.05/(38.35-4.4-0.85) = 3.17%, 雖然並非高息, 但港鐵既穩定現金流及股價穩定性足以說服我進行換馬操作

PS 1. 特別息在於hutchison小子來說只是股價除浄的零和遊戲, 因為它並非公司透過經營業務所得之盈利, 亦係不可持續之盈利

PS 2. Hutchison capital 希望做到每年派息增加, 但本金穩定性仍然係Hutchison capital 極重視的一環, 所以我會不時進行換馬以確保股息增長及本金穩定兩方面達到最佳平衡

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