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增持香港寬頻(1310) (2/11/2018)

香港寬頻(1310)的現金流以及派息超出 hutchison預期, 繼續買入香港寬頻(1310) 3500股@11.84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買入香港寬頻(1310) (26/10/2018)

以10.84買入HKBN(1310) 3500股,
以15.40出售2000股新創建(659), 目前仍然持有2000股新創建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組合管理3: 減持部分659 + 買入置富產業信託(778) (11/10/2018)

股市持續下跌, 但hutchison capital 在近日亦有一定動作(雖然我不喜歡過於頻繁的交易, 但適當的組合管理有助增強防守能力)

減持3000股新創建(659)@15.48, 目前仍然持有4000股, 這一部分屬於hutchison capital的策略性投資, 未來應該不會出售。

早前的換馬動作加上浄賣出7000股新創建(659)帶來大量現金, hutchison capital 在$9以下分別買入了3000股以及6000股置富產業信託(778), 截至目前為止hutchison capital 仍然有10-15%現金, 可以再買入6000-7000股置富產業信託(778), 但 hutchison不想過快用盡資金, 故此暫時保留現金等待機會。

P.S. 看到新創建(659), 中銀航空租賃(2588), 嘉里物流(636)等在熊市中表現出色, 反之一堆所謂"新經濟股"表現不濟, 證明只有良好的基本因素, 合理的估值才能夠支撐股價。hutchison 感到相當開心, 因為大部分我所挑選出來的股票都有不錯表現, 對得起有follow本blog的讀者有餘。

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組合管理2 以及跌市投資方法 (8/10/2018)

以56.95出售2000股長實集團(1113), 另以84.25買入1500股長和(1)

即使APA Group交易失敗, 我手上的長和系股票仍然可以通過併購(長和早前買入意大利電訊商Wind Tre餘下的50%股權) 達至增長。

在大市持續向下的情況下, 很多股票的價錢已經變得更吸引, 置富產業信託(778), 會德豐(20), 新世界發展(17), 香港寬頻(1310), 嘉里物流(636)等股票是不錯的買入對象。

Hutchison Capital 目前只有15-20%的現金, 但和其他投資者不同, Hutchison capital 向來不介意出售帳面有所虧損的股票, 為新項目籌集資金。故此 Hutchison Capital 仍然有足夠能力在跌市中找尋適合的股票投資。

基本上Hutchison Capital 對待股票就有如發展商搞地產一樣; 新創建集團(659) 以及長和系股票(1,1113,1038) 我會視為投資物業, 更傾向長遠持有收息; 而其他股票則視為一般的物業發展項目, 只會持有一段時間, 遇到合適價錢/合適的新投資機會便會出售。有時賣出帳面數字平手甚至蝕錢的股票看似愚蠢, 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倘若遇上樓市回調, 發展商也會以貼市價推售單位, 這裡賺少了的也有機會在未來低價買地賺回來。近十年會德豐地產就是憑著快速週轉的策略重奪大發展商的地位(以前在吳光正年代較保守, 直至2010私有化會德豐地產, 為第三代吳宗權接班舖路才變得更活躍) Hutchison 比較喜歡這種投資方式, 這個理念也體現在我大部分的交易動作之上。

基本上小心選股, 謹慎出價, 適當時候懂得放手套現, 保持流動性這幾項原則已經可以有效地在跌市中保護自己, 有時候跌市也會有更好的投資機會, 祝各位blog友投資愉快!

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組合管理 (5/10/2018)

賣出新創建集團(659) 4000股@15.34;
賣出長江基建集團(1038) 1500股@61.05;
買入長和(1) 1000股@85.15

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新創建(659)全年業績以及貿易戰點評 (23/9/2018)

新創建集團的表現一直讓我相當滿意, 今次業績亦不例外。雖然市場對於它沒有派發特別股息感到失望, 但它今年在飛機租賃上進行了大收購, 也說明了它出售北京首都機場(694)股權所得的資金用得其所。營業溢利也升至52.3億的新高水平, 只要新創建的營業溢利持續增長, 在股息分派方面應該沒有大問題。惟一隱憂則是內地經濟受貿易戰影響而急速惡化, 人民幣大幅貶值。但人民幤的波幅在內地政府監察之下應該不會(亦不能)有太大變動, 故此我仍然不太擔心。當然在未來的新投資 hutchison 會傾向選擇一些以香港業務為主的公司, 好像美麗華酒店(71)等等去減少內地經濟放緩對投資組合的影響。

話雖如此, hutchison capital 也持有一些以內地業務為主的上市公司, 其中嘉里建設(683)為表表者。由於它的主要業務是在內地一, 二線城市做物業投資, 業務的防守性已經比其他內地公司為高, 即使遇上經濟放緩, 我相信嘉里建設仍然可以按計劃完成其新物業組合並將之租出。在15年的經濟衰退之中嘉里亦應對得宜, 在翌年完成杭州嘉里中心的大型計劃, 故此我認為嘉里今次也能夠捱得過。日前它用了74億投得武漢商住用地, 緫面積達438,200平方米。我相信這個綜合項目在落成後的收益也會不錯, 因為武漢本身屬於較富裕的二線城市, 僅次於成都, 杭州。一些港資地產商在武漢也有大型物業項目, 如恆隆的恆隆武漢廣場, 新世界的武漢國貿項目以及光谷項目等, 除了買地價格稍高之外我認為嘉里的投資很正確。而資金方面嘉里也有足夠支持, 我估計在今年底嘉里的負債比率應該在30%附近, 基於它的盈利結構徧重於收租, 所以也算穩健。

嘉里物流(636)的投資證實我的看法沒有錯, 貿易戰引發的供應鏈重置對於東南亞國家的工業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物流業務有利。嘉里物流是其中的受益者, 美中不足就是早賣了, 但倘若日後嘉里物流的股價回調, 我會再買嘉里物流的股票。

 至於長江系方面, APA收購很有機會因為中國-澳洲關係轉差而失敗。澳洲新總理Scott Morrison 據聞頗為欣賞 Trump, 故此對於比起 Turnbull 政府, Morrison 領導的政府對中港財團的敵意可能更大。長江財團可能要加快在加拿大以及歐洲中部的收購步伐, 至少這兩個地區的政府還是左翼(其實是左膠?)政黨執政, 對於長江的敵意應該較少, 但過多一兩年這兩個地區有沒有反中浪潮就不得而知, 所以有好項目就盡快收購, 一兩年之後就很難講。

符合我的投資原則的香港公司並不太多, 除了美麗華(71) 之後, 暫時觀察中的公司有置富REIT (778), 新鴻基地產(16), HKBN (1310), HKT(6823)/ PCCW(8), 鷹君(41)。有中國元素的公司則有新世界發展(17), 會德豐(20), 以及英資的太古(19/87)。我相信我觀察中的公司有不錯的能力應對貿易戰的潛在負面影響, 惟一可惜的是它們大部分都是地產公司, 我手上已經有不少地產股, 固此也希望選擇一些非地產股投資。不過我也不介意買多一點地產股, 只要資產優質就沒有問題。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狗尾續㹦: 寬頻雙城記之後記 - 香港寬頻收購WTT滙港電訊 (17/9/2018)

剛才有blogger 問及香港寬頻(1310), 既然今日打風被困家中, 我也順便完成香港寬頻的一篇點評, 之前一直想寫但沒有時間寫。

要提及香港寬頻, 大家可以先看看友好blog (Art, science plus legwork)的大作, 我認為是相當高質的一篇:

寬頻雙城記-HKT(6823)與HKBN(1310)

https://taminv.blogspot.com/2016/07/hkt6823hkbn1310.html

基本上 hutchison 以下的股評是tam兄的看法的延伸。

tam兄寫這篇文章時主要集中在家用寬頻市場的雙頭壟斷(duopoly), 而今次 hutchison 打算狗尾續㹦, 重點寫HKBN在商業寬頻的發展。

 tam兄上次提及到 HKBN 在家用寬頻市場佔比已經和 HKT接近, 加上兩者加起來的市佔率>90%, 基本上所有香港人用寬頻只可以選擇 HKT/HKBN。而因為HKBN的收費比HKT低, 所以HKBN的APRU有大幅上升空間, 説得粗俗就是"攞正牌劏客, 仲要個客心甘情願俾你劏, 因為HKT的收費更貴"

hutchison 認為HKBN有能力在未來三至五年的企業方案市場變成和 HKT之間的雙頭壟斷, 故此看好HKBN:

圖一至圖三是 HKBN 2015年上市時的情況, 當然它的企業固網業務只有12%:


從圖三可見, 香港寬頻的主要對手有四個, 但它在2016年收購了新世界電訊, 今年印股票再收購WTT (即是九倉電訊), 企業固網的競爭對手減少了一半, 有利日後加價。

圖4及圖5是16年2月HKBN以大約7億元收購新世界電訊(NWT), 當然收購出價大約是 EV/EBITDA的10-11倍左右, 買得相當好, 一來可以食NWT的5,000個客戶, 二來可以用NWT的固網, 不用自己鋪網, 減少固網開支:


今年8月HKBN又搞大收購, 仲大印股票, 當然印股票不一定像光大(257)的破壞價值, 印得有意義既話hutchison相當支持:

圖7是收購WTT的代價, 大約以一半股票, 一半現金(負債)的方式收購, HKBN會印55億股票, 以及承擔約50億的浄負債。
圖8是WTT的財務資料, EV/EBITDA = 105/ (4.1x2) = 12.8倍, 不算平, 但對於減少競爭和成本有很大好處, 稍後再講。
圖9是印股票之後的Effect, HKBN大約印多了32%股票, 大約是一個"二供一", 幸好的是HKBN本身的估值 EV/EBITDA 大約是13倍, 固此不會有大幅的 diluting effect, HKBN的小股東可以放心。




圖10和圖11是HKBN 15年 IPO的財務數據, 14年企業收益4.23億, 而AFF (adjusted free cash-flow) 經調整自由現金流是3.1億; (*AFF是可以用作派息的金額, HKBN的派息政策是每年派息和AFF大致相等)
經過數年增長, 18財年上半年業績(圖12)的企業收益增長至6.79億, AFF增長至2.36億; 由於是half-year result, 假設下半年沒有增長, 18財年業績的企業收益會是13.58億, AFF則為4.72億。如此増長, 住宅收益固然功不可沒, 但企業收益的增長動力在未來會顯得更重要。

[Special] 同場加映: Unsexy but very important: 一個和財務成本有關的增長點:

由於電訊業是重債行業, 故此利息支出是一個影響業績的重大因素:

"於2018228日,本集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總額為3.58億港元(2017831 日:3.85億港元)而總債務(未償還借貸之本金額)為39.00億港元(2017831 日:39.00億 港 元), 因 此 錄 得 淨 債 務 水 平 為35.42億 港 元(2017831日:35.15 億港元)。" 
"本集團亦與一家國際金融機構訂立由2018831日至2020529日為期1.8年而 本金額為26.35億港元的利率掉期安排。受益於對沖安排,本集團將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的利率風險維持在每年2.26%的水平。" (18年半年公告)

負債39億的HKBN 原本向銀行做了 Hibor + 1.35% 的39貸款(不太記得, 有興趣自己揾公告睇), 但它同時玩了利率掉期去控制利息上升的風險, 現在的財務成本仍然在低於3%的水平。
而WTT收購之中HKBN要承擔 USD 670million 的美元票據負債, 息率為5.50%。試想想合併之後的HKBN 財務實力更強, 倘若把約值50億港元的美元票據負債再 re-finance, 假設5.50% --> 3.50% 才算, 每年節省的利息開支已經有1億港元, 不計HKBN的自然增長, 收購的協同效益(synergy), HKBN的AFF 已經可以増加1億港元, hutchison相信即使計及印股票的因素, HKBN今次的收購的潛在増長至少能夠推高每股分派10-20%, 故此我也十分看好HKBN前景, 如果HKBN股價下跌至11.6以下(即是批股價), 我會考慮買入HKBN投資。








新投資: 重新買入美麗華酒店(71) (17/9/2018)

出售嘉里物流之前 hutchison 已經想買入三間公司的股票, 它們分別是:
1. 香港寬頻 (1310)
2. 美麗華酒店(71)
3. 新鴻基地產 (16)

最後選擇了把美麗華排第一, 並於今日以14.84買入3,000股。

其餘兩間公司今次沒有買, 但我相信終有一日我會成為它們的小小小股東 (當然hold多久就不知道了, 畢竟股票市場十分波動, 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夠 make promise的)

我也誠意推介這3間公司給有follow我文章的 blogger, 它們是防守+增長兼具的好公司, 派息也不錯。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出售嘉里物流(636) (14/9/2018)

今日以$12.18出售所有嘉里物流(636)股份, 合共5000股, 帳面盈利約5000元, 也許是今年較成功的交易, 是次套現所得將用於下一個交易機會。

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嘉里建設: 我們建造, 卻不止於建造; 附送恆隆(101)及SOHO中國(410)橫向比較 (2/9/2018)

hutchison 的文章和其他blogger 不同, 絕大部分都是個股介紹以及業績點評; 今次亦不例外, 我將會介紹嘉里建設(683)。

“我們建造, 卻不止於建造”/ “We go beyond building" 這是嘉里建設的口號; 這亦和它的投資重心, 即是精選中心地段, 發展尊尚物業遙相呼應。

這意味著嘉里建設的核心信念是在中國以及香港的上佳地段建立一個優質投資物業組合: 以租金收入為主, 以發展物業為輔助的一個發展模式。


















嘉里的經常性收入集中在內地物業組合: 18年上半年內地租金收入達18.6億, 純利亦逼近15億, 這是相當厲害的數字; 而香港的物業收入亦有增長, 純利亦有4.5億。
以嘉里目前約430億計算:
[(19.49+2.09)x2]/430 = 10%, 基本上只計算投資物業, 嘉里的 EV/EBITDA 大約是10倍, 倘若計及它的發展物業, 嘉里的 EV/EBITDA 將會更低, 可見嘉里現價是相當低估的。

當然平不一定代表好, 但嘉里的投資物業大都位處一線城市, 防守力強, 出租率在90%以上:



















上圖可見嘉里的主力在內地物業; 而香港的租金收入雖然佔比較少, 但 Megabox 等物業仍然相當優質, 一旦內地經濟放緩, 香港物業亦可以起一定緩衝作用。


















基本上嘉里的物業主要在北京, 上海以及深圳三個一線城市, 寫字樓租金佔總收入50%, 相當穩健, 而杭州嘉里中心是嘉里在二線城市的首個大項目, 前景亦相當秀麗; 在2016年才開業, 歷史租金回報率(Yield on cost)已達9%, 可見這個項目的巨大潛力以及嘉里購地的眼光。



















所謂"買股講前景", 大部分投資者對於股票的前景相當重視。嘉里未來的重要投資物業遍佈瀋陽, 昆明, 鄭州等地。而 hutchison最看好的就是深圳前海這個綜合項目, 前海嘉里中心佔地逾3,000,000平方呎, 相信扣除用作銷售的樓面, 以及東亞, 嘉里控股在這頂目的應佔份額, 嘉里建設在前海項目的應佔面積至少在1,000,000平方呎以上。而嘉里目前在內地的投資物業總面積還只是7,690,000平方呎, 故此嘉里的租金收入前景有一定成長空間。


















財務方面嘉里負債甚低, 淨負債只有18.9%, 有能力投資新項目, 管理層最近在福州也真的用25億人民幣買入商住地皮發展綜合項目。雖然嘉里在香港的土儲較少, 但九龍塘項目等豪宅地皮相當有價值, 相信嘉里的銷售項目所得足以"以戰養戰", 足以應付它在內地擴大投資物業組合的資本開支。
----------------------------------------------------------------------------------------------------------------------












同場加映恆隆業績, 近十年銳意發展內地物業的恆隆內地租金純利已經被嘉里追平, 由此可見嘉里的實力。以62億租金純利計算, 62/700 = 9%左右, EV/EBITDA = 11倍, 加上恆隆並沒有住宅發展項目, 恆隆的未來要依靠昆明, 無鍚以及武漢, 杭州的新投資項目, 但因為恆隆沒有賣樓, 未來的負債比率會持續上升, 前景有一定隱憂。


















投資物業地點方面恆隆不如嘉里, 恆隆基本上是靠上海兩座恆隆廣場撐起, 而恆隆的零售商場收入及辦公樓收入分別是13.67億人民幣及3.97億人民幣, 可見恆隆的內地物業組合防守力不及嘉里, 一旦內地經濟放緩, 恆隆的租金收入或會反覆。






有杭州嘉里中心成功之先例, 杭州地塊的投資前景不俗, 惟這地塊面積略小, 只有1,941,000平方呎; 杭州嘉里中心面積有2,200,000平方呎。如果恆隆沒有買貴地, hutchison相信杭州嘉里中心的估值在150億港元以上, 亦可見嘉里的資產何等優質。
-----------------------------------------------------------------------------------------------------------------------

另一間拿來比較的是SOHO中國, 倘若沒有記錯味皇也持有不少。SOHO中國的主要物業在北京以及上海, 主要業務也是收租。













SOHO 上半年之租金純利為6.44億, 市值160億, 6.44x2/160 = 8%, EV/EBITDA = 12.5倍, 不及嘉里, 恆隆吸引。

其實SOHO的租金收入有不錯升幅(同比上升17%), 但可惜負債重, 淨負債比達43%, 未來或者要出售成熟項目/在建項目還債。






















相信將來SOHO仍然要賣項目, 但發展中項目只有兩個, 故此未來SOHO中國能否成為成長型的收租股仍然是未知之數, 與其買SOHO中國, 不如買嘉里建設。

至於嘉里建設減中期息hutchison仍然想不通, 但嘉里擁有強勁經常性收入, 派息理應能夠維持, hutchison 認為內地收租股之中嘉里是數一數二的。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嘉里建設(683)以及嘉里物流(636) (30/8/2018)

早前出售嘉華國際(173), 套現所得分別買入:
1. 嘉里建設(683) 1000股@29.95;
2. 嘉里物流(636) 2500股@10.28
稍後再寫有嘉里系的業務以及業績評論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嘉華業績 (23/8/18)

今日在4.36 賣出了10,000股嘉華(173)

其實嘉華的經常性收入尚算不錯, 增長近30%, 派息亦有增加。
不過我看完公吿之後不太滿意其負債比率以及新投得的地皮, 況且我的另一持股遠東發展(35)在組合中的角色和嘉華相近, 既然大致平手就不如增持一點現金, 因為有不少之前想買的股票也做特價。特價貨換特價貨也就沒有所謂了。

嘉華在半年時間投得蘇州, 江門, 昆山, 東莞四地皮, 三塊合資一塊自資, 負債比上升至40%。蘇州合資項目我也算了, 蘇州的地產巿道向來不差, 而嘉華的確在長三角較少項目項目。去年才在江門投得一塊200,000平方米的地塊, 那麼快又在東莞,江門加碼? 況且它在廣州也有兩塊大地皮(嘉匯城和花都廣場)可以慢慢賣, 根本毋須太快增加珠三角地區的土地儲備。

四塊土地已經用上28億人民幣, 雖然不是太多錢, 但這裡已經是33, 34億港元, 用同樣的資金補充香港土儲其實更為上算(最近例子有油塘高超道地皮, 成交額約33億) 我自己覺得大灣區的樓市前景不及香港, 始終內地要交土地增值稅, 土地政策又煩, 土地又多, 是一種利潤麻麻的項目, 買內地樓/地皮不如買香港樓/地皮(除非沒有錢)。做內地發展商要做好周轉速度, 反而不應該拿太多地以至消化不良, 足夠3-4年之用就可以。

反而商業地產的前途更好, 地點好的城市(基本上就是嘉里, 太古, 九倉有份玩的幾個)搞商場寫字樓也很好, yield又比香港商業地產高, 加租比香港加得快, 風險高一點也可以考慮, 但地產發展我還是喜歡做香港的多一點。

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組合微調: 1038 --> 1113 (13/8/2018)

賣出2000股長江基建(1038) @56.95, 買入2000股長實集團(1113) @55.6

Hutchison Capital 投資組合承受一定帳面虧損, 但仍然在可接受範圍以內:
現在持股:                       股數:                              買入價:
1. 長江基建(1038)          3500 --> 1500                64-67 (多次買入)
2. 新創建集團(659)        11000                             14.2-14.9 (多次買入)
3. 信和置業(83)              2000                               12.88
4. 嘉華國際(173)            10000                             4.53
5. 遠東發展(35)              20000                             4.3-4.55 (多次買入)
6. 嘉里物流(636)            2500                               12
7. 長實集團(1113)          0 -->2000                       55.6

除了當初買入嘉里物流(636) 這個決定有少少後悔之外, 基本上以上所有股票的買入價也相當合理 (即使是嘉里物流出價稍高, 大約是市值/核心純利 17-18倍), 其他股票的作價也不算高。看到其他高估值股票大幅下挫也沒有甚麼感覺, 既然17年炒高了, 今年要還也很正常。在逆市之中我也會買賣股票以及換馬, 最重要是有一副好牌。倘若你揸着一副好牌, 業務具防守性, 估值合理, 具增長潛力, 其實沒有甚麼好擔心的。

會否擔心股市繼續下跌? 會, 但完全持有現金/把大部分資產變現等待至最低位入市是不現實的事, 即使所謂的"最低位"出現, 你我也會認為股市將會繼續下跌而放棄入市。所謂"食得鹹魚抵得渴", 投資股票本身就要承受股票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 這也解䆁為甚麼投資股票的回報比債券高。

對於心血少/ 不願承受過高風險/ 初學者而言, hutchison 一向建議買入中電(2), 置富REIT(778) 等股票穩健增值。雖然中電等股票有低増長的毛病 (按: 詳見友好blog Art, science plus Legwork : 愛買收息股的年輕親戚一文, https://taminv.blogspot.com/2018/02/blog-post_20.html)
但我相信Tam兄那位年輕親戚今年的投資成績不錯。年回報6-8%的防守性股份, 在任何時間都有它們的價值。

今日比較多口水, 主要是想講述投資股票的應有心態以及股市不如預期的應對方法。只要保持理性, 不要當自己是股神, 承認自己也有睇錯市的時候, 其實所謂的"熊市"也不會太難捱。

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長和長實業績勝預期, 順道補回信置 (3/8/2018)

以12.88 補回2000股信和置業(83)

另外就是長和系今次的成績確實不錯, 為大皇子親政奠下良好基礎基礎。希望長和系的APA收購, Wind Tre收購以及潛在的Avalon飛機租賃收購能夠順利, 為長和系的經常性收入增長作出貢獻。


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新創建飛機租賃的前景 (31/7/18)

今日以14.18增持4000股新創建(659), 並同時以13.40售出4000股信和置業(83)。

售出信和置業的原因並非我看淡信和置業, 純粹是資金調配上的問題。
--------------------------------------------------------------------------------------------------------------------
新創建一直是 hutchison capital 入面最核心的成員, 其地位甚至比長江基建更高。不過當然我並非盲目看好新創建, 新創建最大特色是它一直能夠給予小股東相當豐厚股息, 又能夠維持穩定增長(大概平均每年高單位數吧, 不要用科技股來比, 這樣對新創建不公平)。它的表現和其他新世界系的姊妹股實在差得遠。

新創建另一特色就是它是一隻很懂得把握時機做deal的股票, 它的行家長江基建是一個收買佬; 新創建懂得收購, 更懂得適當時候放手。

新創建的航空業務其實在2013/14年才剛剛開始, 機緣巧合之下用23.5億港元接下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在北京首都機場(694)的約兩成H股, 當時694股價是6.15元而已。今年年頭新創建配售23.5億元的首都機場股份, 配售價11.35, 餘下的股份就繼續留下來"零成本"收息。直到今日694的股價是8.92元, 新創建鄭家在資本市場的手段實在令人佩服。

新創建在今年中期業績表示套現694是為了把資金投放到飛機租賃業務, 直至去年年底Goshawk 好像有120架窄體機。
窄體(narrow-body) 和廣體(wide-body)飛機的分別在於窄體機的載客量徧小, 所需要的crew亦較小, 在激烈競爭的航空業當中並不容許 supply 和 demand 有過大 mismatch, 廣體飛機如       A380-800, Boeing 747等雖然外表威武, 但很多時候載客量大的大型客機運載率低, 並不符合成本效益。倘若做長途航線, Boeing 777-300ER, 787-9, A330-300等較"小型"廣體飛機會更好用。

而窄體機如A320-200, A320-NEO, Boeing 737-800, 737-MAX8等耗油量相對低, 客運業務為主,做中短程航線的航空公司也相當喜歡這些飛機。

新創建的Goshawk 公司機隊主力有以下飛機: (有部分可能是代管飛機, 又或者已經和航空公司簽租約而未交付的飛機)
Aircraft              No.
A320                  50
A321                  24
A321neo            24
A320neo            18
A330                   5
A350                   3
A330-900ceo      1
B737-800          78
B737-900ER       5
B737-Max8         4
B787-9                3
B777-200LRF     2
B737-Max9         2
B737-7                1
E190                    1
TOTAL:          221

當然這是Goshawk 在這半年的自然擴張, 再加上收購愛爾蘭飛機租賃公司SALI (Sky Aviation Leasing Limited) 的成果, 根據新聞稿 Goshawk + SALI 現在合共擁有183架飛機, 總值91億美元。其後新創建在英國航空展再宣布訂購40架新機, 分別是20架A320neo以及20架737-Max系列飛機, 目錄總值45億美元(按: 和街市買餸一樣, 飛機買得多有折扣, 實際投放沒有45億美元那麼多)。

基本上今年新創建在飛機租賃的投放相當大, 即使Goshawk的 Equity: Debt 是3比7 (按: 套現694的23億就用在這𥚃: 218.4 x0.3 x50% = 32.76億, 新創建自Goshawk成立起每年花費10-12億港元擴展飛機租賃), 新創建也投放了幾十億資金去做這門生意。What does it mean? 這意味Goshawk 很快就會公開招股上市。港股市場內飛機租賃股的龍頭大哥當然是中銀航空租賃(2588), (我也曾經在2588身上賺了不少錢), 2588估值的改善也為 Goshawk招股創造一定條件。鄭家上市的往績大家有目共睹, 故此我會仍然持有新創建(659)而不考慮買 Goshawk新股。

雖然我不打算直接買 Goshawk, 但我對新創建的飛機租賃業務很有信心。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比想像中少; 長江基建業績短評 (29/7/18)

雖然中美貿易戰已經開打, 中港股市也備受一定壓力; 但 hutchison capital 的投資組合尚算穩健, 可見防守策略的效果逐漸見效, 有助投資者取得一定回報。

長江基建中期業績評論:
                           
1. 電能實業的業績和上年持平: 於hutchison而言, 今日的電能就像煲乾了的藥渣一樣, 現金用盡, 已經再無利用價值; 在電能實業REIT化的情況下, 長江基建只會視電能為一隻5%的收息股(電能目前之股息率為約5%)。 在將來有資金需要的情況下(即是有>5%回報率的投資項目), 長建將會繼續減持電能, 直至長建持有30.01%電能為止。倘若長建要繼續減持電能至<30%, hutchison 相信系內公司長江實業(1113)會幫忙接貨, 以保持長和系對電能之控制權。惟這樣會構成系內交易, 需要召開股東大會通過才成, 所以會有一定麻煩。儘管如此, 長和系對電能小股東亦算不錯, 畢竟電能小股東已經收取不少現金股息, 兔死狗烹也管不了那麼多。

2. 英國業務持平: 長建Powerpoint上的 One-off adjustment 就不用理會太多, 長建基建項目眾多,基本上每年在不同營運地區都有調整, 如果硬要撇除這些一次性項目去計算長建"真正"盈利並無太大意義。對於英國業務, hutchison 只關注兩件事: 其一是英鎊匯價變動; 其二乃英國監管機構OFGEM對公共事業准許回報率檢討的潛在風險。hutchison相信匯價變動相對簡單, 長建亦可以利用外幣期貨合約等工具對沖匯價風險。反而較令人擔心的就是OFGEM的問題。相信李澤鉅亦充分認識這個問題, 故此他在中期業績亦嘗試回應:
"UK Power Networks(「UKPN」)之表現持續理想。於上半年度,英國能源監管機構 Ofgem 向配電商確認現行之八年規管期內不會進行中期檢討,剩餘之四個規管年度遂將 按照現時之規管機制繼續運作,UKPN 之穩定收入預期將維持至二零二三年三月。" (摘自18中期業績) 

如此一來長建應該會在2023年以前盡力在英國以外地區進行收購, 以減少英國電網在長建的盈利佔比。長建還有四年半左右時間, 能否成功溝淡UKPN對長建的影響就看Victor的收購眼光了。

3. 澳洲業務呈現增長: DUET入帳的威力不容忽視, 倘若下半年澳洲業績持平, 11.51 x2 = 23億, 將會貢獻長建約兩成盈利。APA的收購有不少blog友熱烈討論, 以長和系的作風, 通常長實集團(1113), 長建(1038), 電能(6) 會成立一合營企業, 再以該合營企業購入APA股權。通常這類合營企業會以4:6比例出資, 其中4成為股東資金。假設長和系以 4-4-2 陣式出手收購並且成功, 長建應佔資金為 770 x 0.4 x 0.4 = 123.2億。長建現在手頭現金有96億, 資金缺口不算大, hutchison 估計不需配股集資; 長建將會向銀行借貸/發債 5-10億(美元) 去解決問題。收購後長建的淨負債比率應該不多於 25%, 尚算可控。但長建的收購空間已經用盡, 下半年的大部分收益又要用作18年未期股息, 所以Victor 就做了一項相當"核突"的決定: 象徵性增派中期息一仙, 這個"無恥"行為在下半年亦很大可能繼續, 各位長建股東可能要繼續忍耐。

4. 歐洲中部以及北美洲業務: Reliance Home Comfort, Ista 全期入帳的威力開始呈現, 未來一至兩年的增長應該持平, 除非長建又有辦法籌錢購買新項目。

5. 其他項目佔比不大, 在此不贅。

總括而言長建的上學期成績表也不算差, 我會給它一個 B grade, 惟一扣分點是派息姑寒, 倘若能夠増派至 70仙, 長建也只是多派5000萬左右 (目前為止長建合共有25.2億股), 倘若派至 70仙我會給它一個 B+ 。


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中美貿易戰: 乾隆 vs. King Theoden (9/7/2018)

起初大家都以為貿易戰只是中美雙方談判手段, 怎知假戲真做 :0)

Hutchison 在此時此刻想起了兩個人, 一個來自中國, 一個來自西方; 一個是史實人物, 一個是虛構人物; 一個要成就"十全武功", 另一個要重建洛汗國。

乾隆, "十全老人", 乾隆治下的中國是輝煌盛世

King Theoden, 電影"魔戒"中的洛汗國王, 
恢復睿智之後集合兵力和索倫, 薩魯曼的半獸人兵團作戰

暫時睇唔到任何一方具壓倒優勢, 繼續留意事態發展。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2018上半年總結 (2/7/2018)

Hutchison Capital 的投資總結並沒有標示帳面回報/虧損, 因為我希望把focus放在我所選擇的股票上。

2015年尾的投資組合:
1. 滙豐控股(400股)
2. 中電控股(1000股)
3. 置富REIT (1000股)

經過反覆買賣及不斷增加資本投入, 16年的投資組合比往年的規模大了不少。

2016年尾的投資組合:
1. 電能實業 (1000股)
2. 信和置業 (4000股)
3. 新創建集團 (2000股)

2016年尾屋企人投資組合:
1. 希慎興業 (1000股)
2. 信和置業 (2000股)
3. 新創建集團 (2000股)
4. 長江基建集團 (1000股)
5. 香港交易所 (100股)

17年和18年上半年也有增加資本投入, 主要是股息收入

17年底組合:
1. 新創建集團 (4000股)
2. 長江基建集團 (2000股)
3. 中銀飛機租賃 (800股)
4. 嘉華國際 (10000股)

17年尾屋企人投資組合:
1. 新創建集團 (4000股)
2. 長江基建集團 (1500股)
3. 中銀飛機租賃 (1100股)

18年上半年底組合:
1. 嘉華國際 (10000股)
2. 遠東發展 (10000股)
3. 信和置業 (4000股)
4. 長江基建集團 (2000股)
5. 嘉里物流 (2500股)

18年上半年底屋企人投資組合:
1. 遠東發展 (10000股)
2. 長江基建集團 (1500股)
3. 新創建集團 (7000股)

股票組合基本上沒有大轉變, 除了沽出中銀航空租賃(2588), 買入信和置業(83), 嘉里物流(636) 以及遠東發展(35) (部分動用新資金投資) 以外, 持股大致相同。
如果以股價而論, 這些股票仍然是相對被市場忽略以及低估的股票, 但始終股價升跌不是投資者所能控制的, 往後日子這些股票能否有令人滿意的升幅仍是未知之數。

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充分反映長官意志的房策新政; hutchison的反建議 (30/6/18)


先貼上這份新政大綱圖, 否則我們無從論述新政的利弊。

措施1 (見上圖) 基本上是把資助房屋定價和市價進一步脫鈎, 本地報紙多有報道, 在此不贅。此措施問題在於"令資助出售房屋更可負擔"。因為在 hutchison 理解的房策理念, 居屋, is something between public housing and private housing. 基本上居屋的對象是很針對性的: 是超出公共房屋申請資格而又買不起私樓的人士。而公屋 --> 居屋 --> 私樓亦是一個所謂"向上流動"的階梯。所以居屋的定價理論上要和私樓掛鈎, 因為居屋在往日的政策有過渡性的作用, 希望居屋買家先置業儲蓄, 日後再換成私樓。而現在"令資助出售房屋更可負擔"會讓一些本身冇乜可能透過儲蓄換樓的人士也參與申請居屋。這令居屋的"抽獎"成份更重。如果以前公屋 --> 居屋 --> 私樓是一個 3-tier system, 那麼現在可能是公屋 --> 居屋 --> 首置 --> 私樓構成一個 4-tier system. 但令人費解的是好像居屋 --> 首置這個換樓方案暫時並不存在, 且看往後政策發展。

客觀而言措施1的落實會令人一大部分申請人以居屋為置業之最終目標, 當居屋的過渡性功能減弱, 往日的"換樓階梯"理論亦告破產。政府要有心理以及實質準備為市民預備大量居屋供應, 但目前為止我看不到政府有這樣的準備

措施2 是特首要為"首置上車盤"試水溫, 而把市建局馬頭圍道項目撥作"首置"項目, 措施上 hutchison 沒有異議。基本上"首置上車盤"的政策理念和 90年代"夾屋" (夾指夾心階層)的政策理念相近, 拿一幅地試反應絕對沒有問題, 惟一憂慮是"首置上車盤"政策會隨現任特首下台而無疾而終, 一如上任的"港人港地"政策, but this will be too far away, so let us put it aside.

措施3 海景公屋大抽獎... 好搞唔搞, 搞海景公屋大抽獎, 抽到海景公屋的人士肯定曡埋心水住過世的了, 政府又損失大額賣地收入, 又違反特首自己提倡"以置業為主導"的政策, 很明顯這個政策是很臨時起意, 設計粗疏的措施。
海景公屋分佈圖, 抽到就是人生贏家, 還可以恥笑附近的私樓買家斥鉅資買回來的單位還比公屋要小!

措施4  影響不大, 暫且忽略。

措施5 以及措施6: 扭曲市場, 這是我的評語。相信措施5 以及措施6 是希望發展商不要屯積單位, 盡快推售, 倘若有現樓貨尾單位亦應租出, 以降低空置率, 平抑私人住宅物業租金。我把措施5 以及措施6 視為一項政策。此政策的弊端在於它並不適用於大型單位/ 豪宅 (即是D類/E類單位?) 倘若此政策應用於"日出康城", 元朗"YOHO"等項目問題不大, 因為大部分發展商均採取"貨如輪轉"的銷售策略, 它們也害怕積壓存貨, 因為資金周轉放緩本身對發展商不利。但一些豪宅如"Mount Nicholson" 也要收取空置稅以及"貨如輪轉"? It doesn't make sense. 豪宅市場的周轉一般較慢, 亦和普通市民置業無關。降低豪宅的"空置率"也無助平抑私人住宅物業租金, 這是一個很無謂的措施。而倘若政府只徵收細單位的"空置稅", 發展商又可能因為此不利因素而更傾向興建大單位, "空置稅"政策的政策目標難以達成。
------------------------------------------------------------------------------------------------------------------------
Hutchison 反建議:
1a. 發展"長租"市場:
與其把上述的市區地段興建公屋"派街坊", 倒不如把這些土地撥作"只租不賣"先導計劃的試點, 即中標發展商起好房屋以後只能夠將之出租而不能將之出售。為了提高租金收入, 發展商必定會以貼市價的價錢將之出租, 而此舉則更能夠"地盡其用", 不致於把現樓單位丟空, 有助平抑私人住宅物業租金。

1b. 為反建議 1a. 之延續: 在這些"只租不賣"土地加入限量, 限呎條款, 以控制單位面積在固定範圍: 假設一啟德地皮可建樓面面積400,000平方呎, 撥作"只租不賣", 同時指出最小單位不得小於300呎, 而需要提供不少於800個單位。400,000 /800 = avg. 500呎/個; 某程度上加入這些條款可以有效控制單位面積與數量予有需要市民租住, 而又可以為發展商預留地皮剪裁的彈性, 不至於過份扭曲市場。

2. 金融市場配合: 檢討REIT的上市條例; 容許住宅REIT的出現:
由於香港住宅物業的租金回報率相當低, "只租不賣"地皮很可能比普通地皮的成交價錢低很多,  (除非政府堅持流標) , 這樣一來就會"益"了低價中標的發展商。現時香港上市的REIT通常是以零售, 辦公室, 以及酒店物業為主, 並沒有住宅REIT。倘若REIT的上市條例能夠包含住宅REIT, 發展商可以按自己資金需要把"只租不賣"地皮興建的房屋以住宅REIT的形式上市, 這舉措有以下好處:
A. 發展商可以透過把"長租"樓盤上市加快資金回收, 理論上這可以減低"只租不賣"地皮對比普通地皮的折讓, 政府賣地收入損失可以減少
B. 住宅REIT對於未置業人士而言, 是一個良好的Proxy: 透過累積住宅REIT單位, 理論未置業人士在財富累積方面的難度能大大降低, 因為住宅REIT的分派理論上和私樓租金掛鈎。說得通俗一點, 有d人一邊租領展舖一邊買823, 道理是一樣的。
C: 住宅REIT可以引伸為"退休保障"工具:
如果住宅REIT以及長租政策得以推行, 而強積金能夠加入月供住宅REIT單位為投資選項, 我相信香港市民不會對房屋問題有任何怨言。

不知各位blog友對我的反建議有何意見, 不妨留言討論!

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止痕, 增持遠東發展(35) (28/6/18)

以4.54再買入10,000股遠展(35), 基本上地產股方面 hutchison 睇好 35, 173, 83; 今日先增持遠展, 倘若日後有新資金或者套現其他非地產股所得將會繼續買入信置, 嘉華兩兄弟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遠東發展業績 (27/6/18)

hutchison 對這份業績只有四字評語: 相當滿意。




除了結算日後大手買新加坡地(之前hutchison也提及過)導致負債比率上升這點扣了分以外,      其他方面都接近滿分, 況且集團的簡報也"坦白從寬", 沒有打算把條數收收埋埋, 相當難得。

目標價? hutchison 向來在這方面相當不準, 但在估值方面, 以每年現金流16.4億計, 我用番長建把尺 EV/EBITDA = 10 量度, 我認為遠展的市值可以去到160億左右 (我意思是即便遠展的市值達到160億, 股票價錢仍然合理), 除以23億股, 合理價可以去到每股$6.5左右。

當初我用$4.29買入10000股, 事後看來是錯誤的決定, 早知就多買一點。現在的情況很尷尬, 市場氣氛不好, $6.5的"目標價"難以達到, 但現在無論增購或者出售都好像不是上策, 可能把遠展放在一邊擺一陣才再作定奪。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長和系近期動作簡評 (21/6/18)

今次文章 hutchison 打算講三件事:
A. APA Group 收購
B. 倫敦商廈收購
C. 未來長實系動作預測

A. APA Group 收購:
這個收購的規模的確相當大, 長實集團 + 長江基建 + 電能實業擬以33%溢價, 770億港元收購 APA Group。眼見有不少blog友批評長和系出價過高, 又話出價過高, 超過40倍PE之類... Well, 公用/電訊股本身的玩法/ 估值方法係睇 Cashflow 的, 如果單睇帳面 PE 去睇呢件事就相當偏頗; 基本上和某大師日日唱淡一樣, 說得通俗一點, 你把尺刻度唔準咪結果度矮左人地lol


上圖係去年長和系用420億收購的澳洲公共事業 DUET, PE 33倍, 但它的EBITDA有接近9億澳元, 對上一次(即私有化前)每基金單位派息0.185澳元, 即是每年支付予股東的股息大約: 420x 0.185/3 = 25.9億, 如果用除稅後溢利去計肯定超標, 但這"超額"是可持續的。主要原因係評估公用股, 我們比較喜歡用 EBITDA, 因為 EBITDA 比較能夠反映公用股的現金流。如果不信的話各位blog友可以去睇睇 HKBN (1310) 盤數, 之後你就會明白我的意思。就DUET而言, EBITDA每年接近9億澳元 (大約相等於50億港元吧), 即便扣除稅項, 利息, 扣除DA (即是折舊貶值一類的 non-cash item), 這些企業仍然可以派發大量股息予長和系公司。以DUET的例子就是6%左右, 以公用股而言, 我認為6%現金回報率是可以接受的事, 所以毋需過份擔心。

呢張 slide 就係APA Group 去年的成績表, EBITDA 14.7億澳元, 大約是14.7 x 5.8= 85.3億港元, 以 EV/EBITDA 計算是 <10倍, 這和 DUET 一樣都是 EV/EBITDA <10倍, 說明了長和系的計數方式沒有大變。APA Group 更有 Operating Cashflow 睇, 基本上 OCF 就是可以每年派盡的錢。(參見Notes 2., 同我上面講DUET的方法相約), 9.7 x 5.8 = 56.3億港元, 56.3/ 770 x 100%= 7.3%, 其實買得幾好添, 7.3%現金回報率, 在公用股而言算平, 至少煤氣, 甚至長建自己都未必做到, 印象中港股市場只有粵海投資(270)以及中電(2)有相若的現金回報率, 這兩隻也是我經常推介予屋企人的"廢老收息股" haha

地域而言APA Group 都和長建已有的天然氣管道互補, 上年買的DUET入面舊 DBP 主要供應澳洲西部大城市 Perth 的天然氣, 另外 DUET 的 Mulitnet Gas 主要在墨爾本; 而長建手上的 Ausatrlian Gas Network (前身為 BEnvestra) 主力在南澳洲 (SA), 維多利亞省 (Victoria), 而家APA Group 就可以補上昆士蘭省 (大城市有布里斯本以及黃金海岸) 的不足。

這宗收購的惟一敗筆在於監管方面很難通過, 畢竟長和系在澳洲基建業勢力已經相當龐大, 有機會樹大招風, 但如果監管過得到就是一單上上大deal了。

B. 倫敦商廈收購: 
*(source: http://www2.hkej.com/instantnews/hongkong/article/1866676/長實百億購倫敦物業)
英國倫敦 5 Broadgate 物業, 據悉作價 10億英鎊, 租金回報率 >4%。
這宗收購充分顯示長江系注重現金流的性格, 賣出中環中心買倫敦物業很明顯是基於現金回報率。既然長實的董事指倫敦物業租金回報比中環中心高近一倍, 除非中環中心能在三五年間租金翻倍, 否則這個交易決定是相當 make sense 的。我自己也頗喜歡這種交易, 雖然倫敦物業的升值能力以及租金增長率未必及得上香港物業, 但透過這樣子把一倍現金回報即時收落袋, 這個交易錯極有限。

C. 未來長實系動作預測:
基建方面其實格局已定, 都是以長實長建為主力玩 4-4-2 陣式買英聯邦國家的水電煤資產吧, 至少我很 buy 這種方式, 畢竟已經work了二十年, 公用事業的營運風險又不會太高, 在往後日子應該仍然可以玩下去, 歐洲中部, 加拿大等地區仍然有不少資產可以被長和系盯上。

地產方面, 買大都會城市, 如倫敦, 悉尼, 墨爾本, 新加坡等的辦公樓物業應該將會是長實的主菜。因為房地產發展(即是直接投地)的現金流不及買樓收租穩定, 長實要有很肯定的賺錢機會才會出手; 長實要海外發展應該會優先考慮做辦公樓物業投資, 零售商場/酒店等項目都需要較高的市道掌握/管理技巧。而購買的物業多數是房地產基金業主持有(恰巧外國有較多這些基金; 不同香港, 主要是由少數地產家族持有大型物業) 另外舉個簡單例子, 領展會比其他地產商願意做買賣, 反之新地一定不肯賣走自己的大型物業(地產家族多數有守業的顧慮)。如此一來, 長實的増長能力是無限大的, 畢竟它正在做的事情是放眼全球房地產市場。而外國亦有不少優質上市房託, 即是 823, 778, 808 這種東西的外國版, 長實亦可以選擇透過上市房託去達成買物業的目的。雖然長和系的收購以百億計, 但在它的中港物業資產未賣盡之前, 基本上它擁有無限銀彈。長和系亦不用心急, 啱價就買, 早幾年賣樓的錢可以慢慢搣, hutchison 認為現在的長和系比以前更穩健, 會變成一間比置地(HongKong Land) 增長速度快的"置地", 是相當不錯, 適合長期投資的公司。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買入信和置業(83) + 信置及長和系股票簡評 (19/6/18)

今日買入4000股信置(83)@13.10, 很高興能夠以合理價錢買回這地產股。希望信置嘉華這個投地黃金組合在往後的賣地項目能夠中標。

-------------------Hutchison 稍後將會寫寫信置以及長和系的新發展, stay tuned :) ------------

A. 信置在下半年度(1/1/18 - 30/6/18)仍有斬獲:
承接上半財年信置在港接連投地, 今年信置亦分別在香港以及新加坡以合組財團方式投得合共兩幅地皮:

1. 信置(83), 資本策略(497) 奪得港鐵油塘通風大樓項目, 可建樓面約32.5萬平方呎
2. 信置和姊妹公司遠東機構 (Far East Organization), 日資公司 Sekisui House, 以9.04億美元奪得新加坡荷蘭路地皮, 可建樓面約64.3萬平方呎
*Source: https://www.mingtiandi.com/real-estate/projects-real-estate/far-east-org-sino-group-sekisui-win-central-singapore-site-for-904m/

B. 信置財政仍然相當穩健, 住宅土儲充足; 往後在投地方面有更多選擇, 毋須過於急進買地:
截至上年年尾, 信置仍然坐擁 210億淨現金, 即使扣除這兩幅地皮的應佔地價, 信置仍然有160億淨現金 (按: hutchison 估計信置分別用大約25億去投香港油塘項目以及新加坡, 而信置應佔的土儲面積分別約20萬平方呎左右, 合共40萬呎)

在扣除已預售但未入帳的項目後, 信置現在的香港土儲約為500萬呎, 其中住宅佔約400萬呎。
 雖然信置在去年以及今年上半年沒有項目開售; 但下半年起信置的白石角項目, 深水埗項目已經陸續申請預售。只要香港房地產市場沒有出現重大逆轉之勢, 信置的推售亦應該相當順利, 400萬呎土儲亦足信置四年之用(假設每年賣100萬呎), 故此信置在投地方面可以選擇性去做, 覺得回報低亦有權不買地。今年信置的進步之處是信置能夠和遠東機構返回新加坡投地, hutchison 相當欣賞。例如 Fullerton Hotel (金正恩差點就入住了) 正是 90年代信置以逾20億港元買回來的, 地產生意也不用劃地為牢, 困死在中港市場入面做。希望日後信置能夠和遠東有更多海外合作項目。(按: 此遠東並非 hutchison 所持有的遠東發展(35), 當然遠展(35)也有在新加坡投地, 今年它也買了接近40億港元, 相當進取)

------------------------之後評論長和系的APA Group 收購和倫敦物業收購-------------------


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香港地產/地產股 + 恆基(12)以及領展(823)點評 (31/5/18)

上篇文章得到網友"廢青兄"詳細回應, 他也提出了以下問題:

那我想請教四大地產特別是0012 恆基看法如何
1. 本港土地存備最多
2. 收入一半是收租所得
3. 年年股數最小增加一成(因紅股效應,股息增加,最後股息派發最小年年加一成
4. 未來重組充景

再問對0823看法
1. DPU持續增長
2. 回購
3. 想問其前景是如何
-----------------------------------------------------------------------------------------------------------------------

提起地產股以及香港地產, 我認為這是香港股票投資者的必修課之一, 因為房地產在香港的影響力極大。居住成本亦是在香港生活佔比最大的成本之一。一般而言, 要對沖居住成本, 自置單位是最好的做法。不過港樓的價錢就... 買不起港樓就買地產股以及REITs作為Proxy 頂住先吧。其實大家都知地產股票/REITs 的升幅跟不上樓價升幅, 但正如九倉主席吳天海所言, 不少地產股折讓超過三成, 又有三四厘息, 買不到地買地產股也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
P.S. Hutchison Capital 一直有投資地產股票, 可參考之前的文章我對不同地產股的看法。

------------------------------------------------------------------------------------------------------------------------

A. LINK REIT (0823)
其實領展的專家blogger都有好幾個, 好像Link仔, O2他們對領展比我有更深入的認識, 我只會就財務業績方面提出我的一點意見。

1. DPU持續增長: 這是相當確定的, 領展的旺角彌敦道項目, 加上九龍灣寫字樓項目將會在一兩年內啟用, 再加上AEI以及內地商業項目的成長, 未來兩至三年的 DPU 增長應該可以維持, 如果 exclude 了今年初領展賣出17個商場的不利影響, 我估計未來兩三年的 DPU 増長大約在每年 8-10%左右的範圍, 之後就較難估計。計入賣出17個商場的收入減少, 我估計今年的 DPU增長大約在 4-5%左右?

2. 回購:
領展在今年初的大Deal 套現了230億, hutchison相信一項有規模的回購計劃是事在必行的, 畢竟這230億的物業的租金回報率約2.3%, 領展的債務成本約2.5%, 而領展的股息回報率通常是3.5%-4%。通過回購以及減債, 理論上DPU可以達至高於一般REIT的增長, 和778作比較我們就看到823的增長動力較高。不過回購20-30億的基金單位已經很足夠, 始終作為一個進取的房地產基金, 領展有需要不斷收購物業推動增長。所以我相信領展在回購以及減債方面不會多於一百億? 它至少會預留100-150億尋找新項目。

3. 想問其前景是如何:
承上題的看法, 領展的前景將在於它會怎樣運用年初大Deal之後剩餘的資金, 我也很想知道它打算做甚麼商業項目。不過領展也將會公佈全年業績, 到時候CEO王國龍應該會分享多一點他的想法。我自己傾向認為領展會買入太古城中心一類的甲級寫字樓(Just an example, 因為早前太古地產公佈有意出售太古城中心物業) 去推動增長, 加入更多的Office組合本身有助平衡領展一向以Retail為主的缺點, 亦可以更進一步擺脫領展只做屋邨商場的形象。


B. 四大地產商---恆基地產
1. 本港土地存備最多
這個標題有點誤導, 其實以可供即時發展的土地儲備計算, 新地比恆基多, 農地而言
才是恆基最多。不過恆基的優勢是它大部分可供即時發展土地儲備(即是三至五年以內能出售套現的樓盤)都是透過農地轉換以及併購舊樓得來的, 雖然這兩種土地發展周期徧長, 但毛利率較高, 只要食水夠深就不用過於執着周轉速度。當然信置嘉華等沒有農地及舊樓的發展商就要玩快周轉了。恆基在補充土地儲備方面的確有更多選擇, 例如新地發顛高追地王的時候恆基可以選擇不玩, 其他發展商會有一種被迫出高價去補充土儲的壓力。

2. 收入一半是收租所得
倘若計及煤氣公司, 美麗華酒店等聯營公司的股息, 恆基的經常性收入將近每年100億。不過恆基近年正在不斷出售非核心物業, 同時又斥鉅資做中環美利道項目; 在內地它也在上海建造大型綜合體項目。我的看法是恆基不像新地一樣單純追求租金收入增長; 恆基知道自己財力不及新地, 不能夠像新地一樣"有入冇出", 故此它採取了好像領展一樣的增長模式: 定期賣產 + 用套現所得去發展更高質素的項目, 都是合理的決定。

3. 紅股/ 股息年年增加一成:
我認為這是相當進取的目標, 一般而言股息支出不能大於經常性收入, 否則長遠而言對公司財政有一定壓力。以恆基的case去看, 至少未來兩年這個紅股政策是可以的, 長遠就要看恆基的收租收入能否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我自己認為這是相當進取的目標。所以這個要每年review 一次, 看看每年恆基的發展中項目才能預計它的紅股政策的可持續性, 我傾向保守一點。

4. 重組:
有說法話四叔會把恆基私有化, 並分派煤氣...我認為機會不大。因為恆基的structure 是以租金收入+ 煤氣股息作為強大後盾去支持它做發展周期徧長的舊樓重建以及農地項目, 拆煤氣的同時會拆掉恆基的一部分經常性收入, 我不認為四叔家族有套現煤氣釋放價值的打算, 所以不應該有大動作。反而撇除一些人情因素, 私有化香港小輪(50)會比較合理, 因為小輪的業務和恆基過份重曡, 並沒有存在必要。至於美麗華酒店方面, 美麗華私有化的可能性也相對低, 但向恆基收購一兩間非核心酒店也並無不可。陽光房地產(435)也可以向恆地收購小規模的非核心物業, 私有化陽光房地產也可以稍作考慮。
但總括而言, 像九倉/ 長和系一樣的大型重組的可能性較低, 至少我是如此認為的。

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持股狀況更新 + 投資理念反思 (26/5/18)

最近並沒有任何股票想寫, 但又想寫點東西, 所以我會透過我的持股去 illustrate 一下我的選股/投資理念, 亦會討論一下某些失敗的交易。(希望有睇這篇文章的blog友可以留言/俾下意見, 畢竟要寫自己中伏的經驗, 有人討論回應是寫字的一大動力haha ^_^)

始終今次冇特別主題, 所以我用 Point form 形式寫

1. 第一太平的投機失敗:

在上星期四/五 hutchison已經以蝕本價出售第一太平(142)的全部持股, 主要是我對於管理層的行動估計錯誤。根據First Pacific 的公告指出一太以發行新債換取舊債的方式去處理2019年到期以及2020年到期的債券。原本以 rollover 的方式去 handle 債務到期是很正常的做法, 有不少REITs, 又或者 HKT 一類商業信託都有做。這些公司和一太(142)一樣都是重債公司, 但是 hutchison認為一太理應減債(相對HKT, HKBN等公司而言),  主要原因是一太的現金流相對弱。

在Accounting的角度而言(始終hutchison是半自學的, 有錯請指正), 除了以 Net debt/ Equity 去計算負債比率以外, 我們常用的尺/ indicator 亦有 Interest Cover Ratio (利息保障倍數)。基本上 Interest Cover Ratio 大概會用 EBITDA/ EBIT 這類和企業現金流掛勾的數字去評估負債狀況。一太的 Interest Cover Ratio 印象中只有2.2倍, 換句話說只是債息已經佔企業現金流40%, 其實是非常不健康的。
(反觀 HKT 等電訊公司的 ICR通常至少有6-8倍, 雖然以 Net debt/ Equity 計算它們經常過100%, 但這樣的"負資產"是 sustainable 的, 因為它們有強勁的現金流應付資本開支以及支付股息/債息; 這也反映做投資者不要刻舟求劍, 一味死盯住一兩項財務指標去衡量該公司的投資價值, 我們要重視 Full Picture 多於一堆數字)

一太今次的新債的發行息率受加息影響而升高, 7年期(票面)5.75%; 雖然它收回10年期6%, 以及10年期6.25%的債, 表面似乎是利息支出下降+成功 rollover, 但和它13/14年發行的7年期4.5%美元債相比, 利息支出是升高的, 所以我認為一太的債務問題仍未解決。之前我 anticipate 它會透過賣產減債去解決問題。既然它選擇了發行高息債吊命, 那麼它在短期內都不會增加派息以及回購了, 雖然帳面虧損, 但我傾向不持有和我投資理念 incompatible 的股票, 故此沽出。Lesson to learn 可能就是不應該對管理層的執行力有過高期許? 理性思考一樣會輸錢的, 有時候做燈神也沒有辦法, 希望下次睇得準就是了。

2. 新地高追啟德, 嘉華焉知非禍 ?!

嘉華(173)可以說是 hutchison 選得不錯的股票 (請容許我讚一下自己吧 haha), 但 hutchison 的想法相當古怪, 我傾向覺得新地這樣搞法對於嘉華(173)憂喜參半的, 至少不是完全 Positive 的。何出此言? 明明新地高追, 嘉華勢成最大贏家喎 (如果我是十分喜歡自吹自擂就應該這樣寫吧haha) 誠然, 嘉華(173) 的啟德地皮成本(第二幅, 即Post-海航搶地時代以來)最低, 約$10500/Psf, 而其他地產商分別以13,000; 15,000; 甚至新地的18,000取地。嘉華的地皮是升值了不少, 呂氏父子發夢也識笑了, 但我擔心的是在目前的地價下嘉華喪失了持續投地的能力。因為一幅地閒閒地造價過百億元, 以嘉華的財力一年也沒有資格食一幅地(除非每次都和信置合組財團), 如此一來嘉華在補充土儲以達到貨如輪轉的難度將會大大增加。當然我仍然持有嘉華, 始終我認為無論用任何一把尺(即PE, PB, Cashflow, EV/EBITDA 等)嘉華仍然超值, 希望它在未來能夠成功以合理價錢投地去説服我吧。

3. BOC Aviation, 新世界發展和新創建之間的短線買賣, 遭市場先生大力懲罰

賣出中銀航空的原因和加息有一定關係, 雖然它今年有不錯表現, 但始終加息的不利因素漸漸反映在債息之上。BOC Aviation 要頂住加息的惟一方法只有發行定期債(通常用MTN, 即是中期票據) 以及轉移至航空公司身上, 即是向國泰, 港龍它們加租。Well... 這兩個方法始終很難抵消加息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新創建和BOC Aviation估值相若, 負債比BOC Aviation低, 又可以在必要時把 Goshawk Aviation 上市甩身的情況下, 我認為投資新創建可能是相對更好的選擇, 結果就俾市場先生懲罰了haha (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記下的交易紀錄, 很大的懲罰)

賣出新世界發展主要是我買入新世界發展之後後悔了 (當初我的文章是指出我看好新世界發展的商業地產前景)。而商業地產本質上和長江基建主席李澤鉅所言, "是種樹的生意", 即使我看好新世界發展投到的 SKYCITY項目前景, 我最少要等5-6年才可能看到它落成收租所帶來的收成。反而在這段播種期新世界發展要付出大量資本開支而少做了住宅業務, 未來兩三年可能仍然要咬緊牙關不增加派息的。反之新創建才是這些在建商業項目的明顯受益人, 因為新創建旗下的新世界建築/協興建築通常做接到自己新世界系公司的工程合約。又基於新世界發展和新創建估值相約, 我的買賣行動又被市場先生懲罰了:)  所以長期持有優質股票而少作買賣很多時候都是上策, 有時候都需要抑制一下自己對於 fundamentals 的執着, 因為始終股價是一樣比較 volatile 的東西, 最好的基本因素並不一定 guarantee 最好的投資收益。當然 hutchison 依舊重視基本分析以及基本因素, 但有時候 think too much 會是我的弱點, 始終我是想得很多想得很快的人, 有時候會被自己的毫不費力想到的新觀點打亂了當初的投資計劃。

有時睇人中伏是... 一件很 fruitful, 學到野的事情, 所以我一直很欣賞有些blog友如 billy兄,   forest兄願意分享自己蝕錢的經驗? 當然我也不介意去寫中伏經驗, 雖然我希望以後不用再寫haha... 只是在錯誤中學習是不能避免的事, 希望透過不定時的 review 可以總結到一些有用的經驗。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嘉里物流(636): 以香港為基地, 全力進軍東南亞及歐美(14/5/18)

上回提到嘉里物流(636), 今日的文章會集中論述物流業這個長濕坡。

物流運輸其實是辛苦錢來的, 因為它的毛利率不算高, 要養車隊, 養員工, 交貨倉租...七除八扣之下毛利率都是數個百份點左右。以嘉里物流(636) 17年業績睇, 307億營業額, 到頭來只有21.3億經營溢利, 大約7%左右。

不過物流業的特性就是如此, 物流企業於我而言, 最吸引的就是它擁有強勁現金流以及有持續成長的空間。

嘉里物流近年的營業溢利 break-down 如下:

除卻香港貨倉以外, 它的綜合物流業務以及國際貨運業務皆有10%以上的成長, 我認為有一定潛力; 再看看它的業務地域分佈:

圖中可見亞洲及美洲業務爆發, 主要受惠於泰國的倉庫設施落成, 以及收購美國物流商APEX 51%股權所致


在地區上分佈均衡, 它的"一帶一路"(即是中港以外地區)業務已經貢獻近公司1/3 純利, 加上今年的亞洲地區業務有爆炸性增長(逼近50%YoY), 我認為嘉里物流是"一帶一路"股的 First Choice, 今次的分析相對簡單, 因為數字已經說明了一切。而管理層亦表明東南亞地區(尤其是泰國) 的業務會持續増長, 故此我希望在嘉里物流仍然不算太貴的情況下買入小量試試水溫。雖然 Hutchison Capital 的主力是投資基建以及地產, 但我對一些擁有強勁現金流的生意亦有一定興趣, 未來也許會嘗試寫一些另類, 較少人留意而又優質的公司介紹予各位blog友 :)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真。一帶一路優質股: 入股嘉里物流(636) (11/5/18)

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概念以來, 一帶一路概念股/受惠股份一直是很多主流財經節目/雜誌的討論焦點。對於不少中國公司開展國際業務, hutchison並不反對, 畢竟這可以有所謂"造大個餅"開拓新市場, 同時也可以分散業務集中在中國的風險。

可惜的是大部分財經評論員以及報章雜誌只提及什麼中交建, 中鐵, 中鐡建等股票, 真正優質的嘉里物流很多時候都被忽略, 以至默默無聞。

---------------------------------------------------------------------------------------------------
頭盔: 政治和經濟/商業的關係密不可分, 在評論這些一帶一路股票時 hutchison難免會加入自己的政治看法, 但我不希望引起不同政見的blog友的不滿, 要知道網絡世界很多人都很火爆的, 故此我先帶上頭盔 :)

1. 所有中資色彩濃厚的股票(e.g. 中交建, 中鐵, 中鐡建等)都不是好的投資 ----- 阿爺(中國政府)的祝福, 是 A gift and a curse:
雖然這些股票受到國策扶持, 在國內有很多生意做, 但它們的外闖卻會因為中資的特殊身份而多了一重政治風險。因為阿爺...仇家多。除卻美國經常會無端出招block它們的併購交易/商業往來, 很多亞太國家現在已經很提防中資在當地的影響力, 它們亦對中資併購房地產, 策略性資產如港口碼頭, 基建資產如鐡路, 電網等實施相當嚴格的管制。例子就有2015年國家電網伙拍長建併購澳洲電網Ausgrid, 結果被澳洲的 Foreign Investment Review Board (FIRB) 阻止併購。之後長建自己買DUET就冇事了。今年當然有名震中外的中興案(雖然中興...先撩者賤嘛, 走去同伊朗做生意, 我相信如果有美國公司支持港獨台獨一樣會被阿爺"特別關照")。
這些國家色彩濃厚的國家雖然有國家在背後扶持, 但它們同時亦背負不少國家任務。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關係相對緊張的情況下, 這些國企在海外的投資項目其實很容易因為外國的監管部門介入而碰釘。在大部分海外項目的回報(中國多數項目都是基建項目)只有高單位數的情況下, 作為小股東的你有必要參與這些政治風險和回報不成比例的項目嗎? 當有不幸事情發生, 黨和國家不會忘記你的貢獻? 故此我甚少投資國家色彩濃厚的股票, 相對其他香港散戶而言。我也曾經投資過中銀租賃(2588)這樣的國企, 但它的業務背後的政治風險不大, 要投資國企我也建議選擇這類股。
-------------------------------------------------------------------------------------------------
嘉里物流分析 --- 待續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新世界的新世界: 全力進運商業地產 (4/5/2018)

很多blog友都對 hutchison 買入新世界發展感到有趣? 既然大家都想知道, 我也獻醜寫少少對於新世界發展的新看法, just my two cents :)

對於新世界發展, 很多投資者都是又愛又恨, 愛它的資產以及資產折讓龐大, 恨它的不時供股, 以至於投資回報不佳, 未能為股東帶來理想回報。去年新世界在中港兩地的大手投地亦一度讓我擔心再度供股, 幸好在最新一期業績公告管理層亦作出不會供股的口頭承諾:


"集團財務穩健,融資渠道多元化。回應香港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對綠色金融的支持,集團會進一步貫 徹「新世界 2030 可持續發展願景」。在可預見的未來,新世界發展沒有發行股票集資的需要。" 
*來自18年中期業績公告

如果管理層反口既話... 我也無話可說, 但我認為投資者至少要給新一代管理層一個機會? 畢竟近年新世界發展正在進行企業改革, 嘗試改變自身企業管治不佳的形象, 我傾向選擇相信他們一次。
---------------------------------------------------------------------------------------------------

在財政狀況而言新世界是眾多華資地產商而言最高負債的, 借貸多, 自然利息成本也相對高, 導致它的盈利能力較其他華資地產商相比遜色。新世界發展其實需要的是 1. 資產重組以及2. 減債, 雖然暫時我未見到 2.的進展; 但自從第三代掌舵以來 1.的進展相當大, 這也是吸引我買入小量新世界股票的原因。

hutchison 所謂的資產重組, 除了是把和地產主業無關的新世界電訊, 又或者非核心物業出售之外, 還包括營業溢利分佈上的重組。
----------------------------------------------------------------------------------------------------
--> 新世界的收租業務一直遠遜其他華資地產商:
港資大型地產商的收租業務排第一丶二名分別是新地以及九倉, 各自都有地標性物業如IFC, ICC; 海港城及時代廣場。它們每年坐擁逾百億租金收入, 為家族財富奠下基石。跟隨其後的有恆基以及長實, 它們的收租物業的質素不及新地九倉, 但每年亦貢獻了70-80億港元租金收入, 強勁的經常性收入足以支持進行大規模物業發展的利息支出, 亦有助抵抗住宅物業市場回調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恆隆的規模不及五大地產商, 不過純收租的它亦建立了一個每年收取60億港元租金的中港物業組合。信置, 嘉里的收租業務又再次一等, 不過每年亦有大約40億租金收入, 為集團業務帶來一點防守力。

新世界發展去年的租金收入:
香港: 15.8億
內地:  8.3億

和其他大型地產商相比, 可以說是"一枝獨秀"。

故此, 自第三代鄭志剛上場以來, 新世界在商業地產方面的投入力度比以前大得多。
香港方面, 除了新世界中心重建項目 Victoria Dockside, 日前中標的Skycity項目之外, 新世界去年亦在長沙灣商業地大舉投資; 而舊樓重建項目中, 北角吉祥大廈重建項目亦將會建成48.8萬平方呎的寫字樓項目。

內地方面, 16年新世界分別和周大福企業, 以及招商局集團在深圳前海以及深圳太子灣興建綜合體項目, 而當中有不少部分是商業地產項目。去年也在廣州增城投地興建綜合項目。

倘若上述項目在5-6年內逐步落成, 新世界發展每年的租金收入應該可以大幅增長至至少50-60億元, 再加上每年由新創建收取約15億元股息, 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新世界發展將會更穩健, 為投資者帶來合理回報。未來的三至五年新世界的負債可能仍然會維持在較高水平, 但住宅物業發展分部的現金流應該足以應付利息支出以及建造投資物業的資本開支。


P.S. 為什麼要搞藝術? 因為優質的商業項目不多不少都有藝術元素。太古地產的太古坊有ArtisTree, 九倉的成都IFS有大熊貓, 海港城也曾經和巨鴨的設計師合作做展覽... 要和一流的收租企業並駕齊驅, 新世界自己也需要有一個自家品牌負責文化輸出以及藝術上的項目管理。 K11就是第三代打算建立起來的品牌。

--------------------------------------------------------------------------------------------------

雖然我看好未來新世界發展的前景, 但我未必會長期持有這股票, 畢竟投資這股票所冒的風險比其他華資地產商要高, 所以我會視乎價錢而出售這項股票投資。

---------------------------------------------------------------------------------------------------
另於 7/5 賣出900股中銀租賃(2588)@46.45, 買入4000股新創建集團(659) @14.88;
         8/5 賣出1000股中銀租賃(2588)@46.9, 買入3000股新創建集團(659) @14.78;
       11/5 賣出3000股新世界發展(17)@11.68, 買入2500股嘉里物流(636) @12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組合變動 (30/4/18)

今日以15.38再出售4000股新創建集團(659), 同時以45.95買入800股中銀航空租賃(2588)以補回早前出售的持股。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長文] [投資理念] 我對賭業以及賭股的看法: It's the non-casino stuff that gets people to come back again and again (29/4/18)

今次想寫一篇有關賭業的文章, Hutchison 雖然沒有直接投資博彩股票, 但我認為這個行業的前景很大 (尤其是內地的中產階級人口持續成長, 並增加消費), 故此值得討論。

"What I like about casinos is that they allow us to build hotels. A slot machine or backjack or a roulette table, they have no power. It's the non-casino stuff that gets people to come back again and again. "

請各位有意投資與博彩娛樂相關行業的投資者牢牢記住這段說話。博彩業賺錢的秘密不在擁有多少賭枱, 角子機; 而在於帶給旅客一個美好的渡假體驗, 吸引客人再度光臨。如此一針見血的格言當然並非出自 hutchison。 說這話的人是當年80年代在Las Vegas 經濟低迷之時斥鉅資興建幻影賭場渡假村 (The Mirage), 帶頭振興整個拉斯維加斯, 被稱為拉斯維加斯之父的史提芬.永利。雖然Steve Wynn今年受到性醜聞影響而被迫下台並退股自己創立的永利渡假村集團, 但他對於博彩業的理念的確對Las Vegas, 新加坡, 澳門等賭場帶來重大改革, 故此我們不應因人廢言, 要記住非博彩元素才是決定一間賭場的成敗。以下篇幅我會嘗試點評不同大型博彩企業(主要是澳門的博企) 怎樣經營它們的博彩生意, 以及加上我對於它們的前景的看法。

0. 路氹/ 路氹大道(Cotai Strip)
它是文章的Point 0, 因為它比起Point 1更重要, 沒有Point 0 我們根本沒有辦法講述澳門賭業市場的巨大轉變。

眾所周知路氹是填海填出來的新土地, 在澳門半島土地資源稀缺的情況下, 要覓地興建賭場絕不容易; 而要建造擁有1,000間客房以上, 並配備游泳池, 購物中心, 多種遊樂設施的大型綜合賭場渡假村更加是Mission Impossible。故此, 一些具有雄心, 願意冒險的賭場發展商如金沙Adelson, 銀娛呂氏父子均早在十年前已經斥鉅資在路氹興建綜合渡假村, 亦成功透過Steve Wynn所言的non-gaming facilities 把市場份額由澳博(880)佔優的澳門半島轉移至路氹。他們的遠見以及膽色亦奠定了他們在澳門博彩業雙龍頭的地位。


1. 路氹勢力分佈, 以及路氹對六大賭企市佔率的影響
上圖為各大賭企在路氹的勢力分佈, 惟獨位於路氹的新濠鋒酒店(Altria) 不在圖內

由於在澳門半島興建渡假村需要收購合併大量舊樓, 已經說過是Mission Impossible, 所以澳門博彩市場未來的增長引撃仍然在路氹。上圖所見, 由於金沙以及銀娛是開發路氹的先行者, 無論是地理位置, 領土面積, 或者是土地連貫性均比其他賭企優勝。

排No.3以及No.4的分別是新濠以及永利, 由於新濠取得賭牌時間較晚, 兼且它在澳門半島並無物業, 所以它也大力發展路氹。但畢竟它進入路氹的時間較金沙以及銀娛稍晚, 它已經無法像威尼斯人渡假村以及銀河渡假村一樣擁有大片相連的土地進行發展, 故此在資源以及娛樂設施的共享, 整合方面不及金沙, 銀娛這對雙龍頭, 但這是非戰之罪, 新濠在賭王之子的領導下還算不錯 (不過澳博以及美高梅就...要稍後點名批評)

永利的敗筆在於當年永利澳門營運得相當成功, 導致當時永利在06年永利澳門開幕之後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到永利澳門的擴建之上, 忽略了在路氹的發展。這直至金沙的威尼斯人落成之後以及澳門銀河建設得如火如荼, 永利才驚覺中伏, 急急腳去路氹覓地搞新項目。可惜的是08-09年的金融危機都搞到永利渡假村元氣大傷 (當時正在Las Vegas 進行Wynn Las Vegas 的擴建項目Encore Las Vegas, 以及澳門擴建項目Encore Macau); 它的對手金沙銀娛也不好過 (它們的路氹項目也因為缺乏資金而暫時停工) 。雖然在兩個Encore項目竣工之後永利立即準備永利皇宮項目上馬, 但在路氹的發展落後始終是輸了一大截。對於首位提出Non-gaming elements 相當重要的賭場發展商史提芬永利而言, 在路氹爭霸失敗實在是一大諷刺。惟一可喜的是永利皇宮的收益強勁, 短短開幕一年已經追平永利澳門。

最後要點名批評的分別是澳門美高梅以及澳門博彩。美高梅和新濠一樣是分拆賭牌之後才投得賭牌的賭企, 美高梅(MGM)比新濠的優勝之處當時它能夠取得一幅位於澳門半島(在永利澳門旁)的小地皮興建賭場, 但MGM理應知道該地皮並沒有擴建空間, 理應盡早到路氹為第二個項目做好準備, 由於在時機上的失誤, MGM所獲得的路氹地皮相對其他博企小, 客房數目亦相當有限, 發展空間也受限制(相鄰土地被其他博企渡假村物業包圍), 擴展土地亦不相連。

澳博就簡直是差劣, 無論在發展新項目以及提供非博彩娛樂體驗而言。老實地說, 以澳博掌握的賭枱數目, 根本和它的盈利不成正例。澳博給予我的感覺是除了沒有積極發展新項目的雄心之外(只懂得開衞星場, 這種商業模式不需要資本開支, 以收取分成作管理費為主), 更致命的是澳博在非博彩收入以及營運經驗方面相當欠缺, 除了賭賭賭以外還是賭賭賭。
不過眼見金沙銀娛在路氹的威脅越來越大, 澳博由當初不考慮到路氹拓展業務變成被迫加注路氹以保住市場份額。 這個行動是合理的, 可惜已經遲了很多。如果說永利對於市場份額轉移至路氹的反應遲頓, 那麼澳博的反應就是好__遲頓。惟有寄望上葡京項目能成功扳回一城, 為澳博的業務重新注入增長動力。

2. 一眾賭企之前景:

hutchison 選擇的排名如下: 銀娛 > 永利 = 金沙 > 新濠 > 澳博 > 美高梅

銀娛排第一是無容置疑的, 它有穩定的接班人以及良好的物業, 呂志和長子呂耀東是銀娛的接班人, 亦是當年澳門銀河項目的幕後功臣(呂志和年事已高, 實際營運已經交由一眾兒孫執掌), 當時銀河項目不只得到大眾認同, 連對手永利以及艾登森也稱讚銀河是出色的項目。近年銀河與摩納哥公國蒙地卡羅賭場的Monte Carlo 集團合組財團進軍日本, 菲律賓亦準備建設項目(暫時因為杜特總統的封島命令受阻), 在永利出事之後亦火速入股永利建立策略聯盟, 這幾手準備增加了銀娛步向國際化的機會。加上其非美資公司身份, 在中美關係緊張局勢之下開展賭牌續期談判, 銀娛無論在任何方面也穩佔上風。

永利, 金沙和美高梅一樣是專注澳門業務而從總公司分拆出來的上市公司, 我把永利金沙排得較前的原因是它們仍有土地進行擴建/有翻新計劃, 兼且物業質素較高; 美高梅則欠缺這些條件, 未來一段長時間也不會再拓展。當然, 我對美高梅不看好並不代表美高梅沒有實力, 它的母公司MGM International 及金沙總公司Las Vegas Sands 的實力相當強, 有能力獨資進軍日本, 至於永利總公司 Wynn Resorts 則要解決好 Wynn Boston Harbor 的監管問題以及 Steve Wynn留下的爛攤子才可以再談發展計劃。

新濠在澳門經營出色, 但它和澳洲皇冠集團拆夥之後仍然有沒有足夠財力競投日本賭牌是未知之數。Given that Las Vegas Sands, MGM International, 銀娛-Monte Carlo 財團, 雲頂(Genting) 等強手有意入標, 新濠的財力/牌面好像略嫌單薄, 不過如果新濠能夠奪標, 它的江湖地位將會大幅上升。

澳博現在二, 三, 四房的人都進入董事局參與公司管理, 將來會否爆發權力鬥爭仍是未知之數, 不過我把它排在MGM China 之前是因為上葡京項目的潛力以及較多賭枱的優勢仍未反映在股價上。倘若管理層有心做好澳博, 現在就應該準備商討上葡京第二期/ 重建葡京酒店等重大計劃, 既然澳博專注澳門, 理應趁著各大財團將注意力放在日本時重整自己在澳門的地盤。以免大家的專注力重返路氹時澳博輸得更慘。同時澳博亦需要改革其管理風格, 多花心思在Non-Gaming Facilities 之上以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第一太平: 未來的企業重組有助釋放價值 (27/4/18)

hutchison早前以4.1買入6000股第一太平(142), 今日的blog文主要是解釋一下我看好第一太平的原因:)

A. 第一太平的業務組合獨特, 穩健而兼具增長潛力, 有助分散集中投資中港地區的風險

在香港股票市場之中主力投資海外地區的股票少之又少, 而有一定規模以及增長潛力的更是屈指可數, hutchison 手上的持股如新創建(659)及嘉華國際(173) 集中拓展中港業務, 長江基建(1038) 以及遠東發展(35) 則集中在英國, 澳洲等成熟經濟體做生意。 中銀航空(2588)的業務地區相對均衡, 北美, 中港, 中東以及東南亞皆有涉足。

但我一直想加大投資在東南亞的投資比重, 原因有3點: 第一點是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增長幾乎是新興市場之中最高的(可能中國的GDP增長更高一點? 但東南亞地區也排頭2, 3位), 政治局勢尚算穩定(相對大部分中東地區及非洲而言); 另一點就是外國資本的投入有助東南亞經濟增長提速 (無論是中國的一帶一路, 美國的印太戰略, 日本高鐵項目的技術輸出, 台灣的新南向政策等等, 很多國家及地區都對東南亞市場很有興趣, 也需要爭取東南亞國家的支持以維持勢力平衡/抗衡敵對勢力, 畢竟中美之間的角力已經去到明刀明槍的地步?)。最後一點就是東南亞國家的人口年紀較輕, 人口也多, 未來二三十年很有可能享受到這個人口紅利的優勢 (一如中國透過人口紅利成為製造業大國一樣? 當然這仍然有待觀察)。

第一太平的業務以及業務擴展策略相當切合我的投資原則, 它的業務組合如下:
1. 菲律賓長途電話公司 PLDT 25.6%股權
2. 印尼食品公司 Indofood 50.1% 股權
3. 菲律賓綜合基建公司 MPIC 42% 股權
以上為三大主要業務, 另外的業務分別有:
4. 菲律賓採礦公司菲立斯礦業 Philex Minings 31.2% 股權
5. 新加坡電廠 FPM Power 67.6% 股權
6. 澳洲食品公司 Goodman Fielder 50% 股權 (和郭鶴年家族的豐益國際合營)
7. 菲律賓蔗糖提煉業務 Roxas Holdings 多數股權

這些業務除了礦業以及蔗糖業務較受商品價格影響以外, 其他都是民生所需的事業, 營收穩定, 值得長線投資, 而當中我最看好的業務分別是 Metro Pacific (MPIC) 以及 Goodman Fielder, 它們的成長潛力相當可觀。

B. 第一太平一直受到PLDT業務衰退, 以及沉重債務的困擾, 導致股價大幅下跌, 但今年很大可能扭轉局勢。

PLDT的盈利自2011/2012年見頂回落, 由當年貢獻第一太平超過2.2億美元連年下降至今年的1.25億美元, 慘不忍睹, 而主要是短訊服務收費以及長途電話服務連年下跌, 雖然數據以及寬頻收入有所增長, 仍然不足以抵銷前兩者的下跌。但今年可以說是PLDT的轉勢之年, PLDT的 EBITDA 終於迎來自2011/12年度首次正增長, 由去年612億披索升至今年662億披索。相信未來PLDT的經常性溢利可以重拾增長, 並進行減債以及增加派息予第一太平總公司。

第一太平總公司的負債沉重, 在今年只有1.85億美元的股息收入下, 要應付高達15億美元淨負債, 以及每年逾7,000萬美元的利息開支實在相當吃力。近十年來第一太平仗著環球低息環境一直沒有減債, 但自2015美國聯儲局第一次加息起, 第一太平已經逐步進行減債以及企業重組。
其中較主要的活動有PLDT出售非核心發電資產予MPIC套現減債, 而 MPIC配股集資收購發電資產時, 第一太平亦同時將手上部分MPIC股票配售予當地另一家族 GT Capital。此舉一來有助第一太平總公司減債, 二來亦增強了MPIC在菲律賓的政治資本, 有助開拓當地業務。
Indofood方面也成功向大股東林逢生家族旗下的三林集團出售中國閩中食品所有持股, 套現所得將會用作應付自身業務的資本開支以及減債。

Hutchison 預期類似的企業重組將會陸續有來。這有助第一太平繼續削減債務, 完成重組之後第一太平將可以開展一如以往的股本回購計劃, 為股東釋放價值。

C. 企業重組預測
由於第一太平分別有逾3.7億及3.1億美元債於19年6月以及20年9月到期, 故此在2018年至19年上半年這段期間第一太平要作出有規模的資產重整。
Hutchison 估計第一太平可以把 Roxas Holdings 售予 Indoagri, 一間由 Indofood 控制的農業業務公司, 由於 Roxas Holdings 涉資不算太大, 而系內公司的事也是管理層自己說了算, 相對易辦。
第二間就是Philex, 由於礦業資產不算防守性業務, 倘若配售Philex 甚至出售Philex 予菲律賓當地對Philex 有興趣的家族財團便是最好結局, 一來做了順水人情, 二來可以減債。不過要為 Philex 找買家需時, 宜及早開始放出風聲有意求售。
第三間是暫時仍然蝕錢的新加坡電廠, 由於Pacific Powerlight是全外資電廠, 倘若以合理價錢將之交回新加坡政府或相關投資部門如GIC等應該是可行的, 但事前當然要得到新加坡方面許可以及合營夥伴馬來西亞國企財團Petronas同意。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減持(18/4/2018)

減持2000股新創建集團(659)@14.66, 800股中銀飛機租賃(2588)@46.4

暫時未決定増持目標, 稍後有增持動作再作更新:)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當時刻來臨時, 我的角色便會出現" ---- 中電主席米高嘉道理 (23/3/2018)

今日只想給各位blog友看一看中電的數頁年報, "當時刻來臨時, 我的角色便會出現"。
在股票市場面臨震盪之時, 香港的嘉道理家族永遠有一個避風塘角色, 雖然嘉道理家族是一個古老, 保守的家族, 旗下的中電集團亦是被人認為沒有增長潛力的收息股, 但它能夠有效保護你的財富, 在新經濟當道的大環境下, 中電集團這間長達130年歷史的古老企業, 還有沒有人記得起?

Hutchison很希望仍然有人記得這樣善待小股東, 長期為大小股東守護財富的企業。




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嘉華國際全年業績—-中港兩地物業全速前進(20/3/2018)

今期業績超出預期, 在香港只有一個合資項目(朗屏8號)入帳下, 嘉華仍然在中港兩地有過百億項目入帳, 基本純利為25億 (2016年為約28億)

今年有為數不少的投資物業落成, 總面積由130,000平方米增長近半至190,000平方米, 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將在下年2018全面反映, 銀河娛樂的股息收入增長亦有一定貢獻

最賺錢的啟德項目嘉匯將於下年入帳, 今年香港項目的銷售主力在白石角項目嘉熙, 樓市的持續暢旺有助銷售, 預期白石角項目可套現約100億

今年中港賣地市場上嘉華(173)贏得六地皮, 總價約105億, 負債比率由去年的14%升至至今年的34%, 相信未來一段時間也不需要再高價奪地, 未來的地皮併購要視乎白石角項目銷售以及內地項目銷售, 量入為出

派息與去年持平, 較令人失望, 但總體情況良好, 嘉華亦具備增加股息的能力, 我維持這看法

市場看法和 Hutchison 總是相反, 我對此感到可惜, 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

嘉華仍然處於成長期, 中港物業全速前進當中, 毋須理會短期股價表現, 何況嘉華估值根本不高

基本上Hutchison Capital  所有持股已公布業績, 除卻長江基建的表現相對遜色之外, 其餘持股的表現均勝我預期, 有時候派息政策得罪了市場先生是沒有辦法的事, 我也沒有辦法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亞洲巴菲特退休----兼論美國李嘉誠 (16/32018)

今日最大的新聞莫過於有"亞洲巴菲特"之稱的李嘉誠先生退休, 長江集團, 1972年上市, 上市至今股東總回報5000倍(股息再投資), 這個記錄在亞洲無人能及, 相信只有巴菲特的巴郡才能拍得住如此出息表現。

巴郡, 1965年巴菲特正式掌舵, 上市至今股東總回報13,000倍, 比李嘉誠的長江集團更強? 強一點吧, 也未至差很遠。因為巴菲特比李嘉誠多7年時間投資。
1965-1972年這7年是回報很大的年份, 60-70年代, 無論香港, 美國, 經濟增長十分強勁, 當息口高企在十厘八厘的年代, 一年賺得10-20%的回報對普通者而言也並非難事, 更何況兩位頂級投資者?

1965-1972年, 2.6倍, (1+X)^7= 2.6, X= 0.146, 即14.6%, 對李嘉誠而言在60-70年代每年賺14-15%, 根本不難。

再計地域及當地上市股票表現, 李嘉誠在法律政治比較不穩定的地方做生意, 巴菲特在美國投資; 港股不計長和系及少數如騰訊一樣的股王, 最多的就是垃圾股, 美股除卻巴郡之外, 要科技有科技, 要可樂有可樂, 所以巴菲特是股神, 李嘉誠不是。

有人說李嘉誠是亞洲巴菲特, 我說巴菲特是美國李嘉誠; 當然兩位都是一代宗師, 商界宗匠, 誰也搶不了誰的風頭。

----------------------------------------------------------------------------------------------------------------
Hutchison Capital 投資公用股的理念 (待續, 和兩位武學宗匠近20年的取態有關)
大背景: 90年代, booming 90s, 對於香港, 美國以至全世界, 都是很美好的十年, 經濟增長強勁, 資產價格升幅巨大, 但利率自90年代起已經逐步走低, 為什麼? Hutchison 將之解讀成全球化的大勢已經接近完成, 大部分商業機會/潛力已經在連續數十年的全球化逐漸釋放, 否則無法解釋大部分經濟體(尤其是已發展地區)的利率下降至相當低水平, 經濟增長放緩。

1999年, 公共事業標誌性的一年:
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集團(1038) 收購澳洲天然氣商Envestra 股權
巴菲特旗下巴郡 收購美國公用企業中美能源 (Mid-American Energy)股權

兩位的公用事業旗艦自此不斷發展, 隨着各國各地的公用企業私營化活動持續, 它們亦不停併購創造增長。

如是者過了幾年,
08-09年環球金融危機, 環球央行實行量化寬鬆政策(QE)救市, 利率比2000年初更低了

兩位當代宗匠也出手做大型併購, 擴大公用事業版圖
2009年巴菲特旗下的巴郡出手收購美國鐡路公司, 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 代價263億美元;
2010年李嘉誠的長江基建牽頭財團收購英國電網(UK Power Networks), 作價700億港元

自此公用事業對長江集團及巴郡的盈利佔一個很大的比重, 直至今日也是如此, 而長江基建集團及巴郡能源(Berkshire Hathaway Energy) 在環球金融危機後的十年仍在不停拓展公用項目。

當然兩位都有投資上的新嘗試, 李嘉誠的 Horizons Ventures一直有嘗試新經濟項目, 巴菲特的巴郡亦有買入IBM 及蘋果公司等被歸類為科技股的股份。

但他們的千億注碼是放注在公用事業上, 一般而言, 他們兩位同時看好並持續搬運資本進入的行業, 前景不差, 亦很大機會跑䇔大市。Hutchison 相信他們的眼光, 亦理解他們的投資理念, 所以把大部分資本投放到現金流強勁, 具備公用股特質(而不限於規管行業)的優質股票。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增長強勁的中銀航空租賃(2588) (14/3/2018)

如題:
中銀航空租賃(02588.HK)公布截至去年12月底止全年業績,營業額14.01億美元(下同),按年升17.4%。純利5.87億美元,按年升40.3%;每股盈利0.85元。派末期息0.192元。期內稅後淨利潤5.87億美元,按年增長40%。去年12月底止總資產按年增長19%至160億美元。總債務籌資29億美元,其中包括首次10億美元之兩期債券發行。期末現金及定期存款總額為3.05億美元,未提取已承諾信貸額度為37億美元。組合利用率為99.8%,航空公司客戶的現金回收率為99.9%。

即使扣除美國稅改因素, 純利增長了18.6% (FY17: 4.96億美元; FY16: 4.18億美元), 派息更比去年增加64% (FY17每股USD 0.2958; FY16每股USD 0.18), 派息比率亦由FY16的30%升至FY17的35%

惟一負面的是加息影響, 借貸成本由FY16的2.5%上升至FY17的2.8%

但總結而言, An excellent year to both BOC Aviation and its shareholders.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進擊的九倉 (10/3/18)

九龍倉(4)
日前九倉公佈了全年業績, 巿場收貨, 結果九倉的股價大幅下跌, 不過我對九倉的經營業績相當滿意(投資股票的行動就另計)

A. 業績回顧
目前九龍倉的業務主力在內地, 受到去年大量發展物業入帳影響, 它在內地物業發展的除税前盈利急升至近百億元, 即使計及税項, 核心盈利依然有38.4億元。不過去年和今年預計的銷售額只有250億和220億, 保守估計今明兩年的內地發展盈利可以有30-35億元左右。

九龍倉內地的投資物業表現突出, EBIT比去年亦上升了16%至14.5億元, 今年亦將會有最後一個國金系列, 最大面積的長沙國金中心(逾900,000,000平方呎) 落成, 再加上去年九月開幕的重慶國金, 我對未來九倉的租金收入前景樂觀, 10%的增長相信能夠輕易達成。

今年香港物業分部的成敗仍然要視乎九倉的聶歌信山項目, 因為新投得的九龍塘龍翔道項目須時發展, 以現在九倉仍然有61,000平方呎推算, 呎價平均100,000, 完全賣出可以套現60億元, 經營溢利應該有30億, 和今年的物業發展24億相約。

物流業務及酒店管理業務每年接近有7億盈利, 雖然利潤佔比較少, 但也是穩定的經常性收入。

B. 新投資
半年投資700億, 125億香港地皮, 325內地房地產(長沙國金資本開支加上近300億內地地皮), 再加上250億上市股票, 信置(83)之前的"瘋狂"買地和九倉相比實在小兒科。對於450億的地產項目再投資, hutchison沒有異議, 畢竟今年九倉賣樓強勁, 資金回籠再投資在香港以及內地一二線城市(蘇州杭州)是相當合理的。

買股票就...買100億地產股票變相投地的説法都勉強說得通, 但九倉要保障自己的權益就至少要買到過10%或者相當接近10%才可以。有甚麼風吹草動都至少可以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向管理層逼宮, 而家就好像變成散戶了, 有點奇怪。

CME2就更加"騎呢", 投資新經濟電商平台等的確有助九倉香港以及內地的零售商場業務對抗新零售模式的衝擊, 但而家買150億流通性強的藍籌股不見得有幫助, 九倉如果要和電商合作也不需要買這150億股票; 君不見長和阿里合組支付寶香港嗎? 長江系的組合營方式肯定比九倉買股票來得好。九倉可以考慮提供租金優惠予阿里的實體店又或者嘗試入試入股這些科網企業的實體平台, 我相信150億是足夠買到一部分股權的。你有一流地點的商場; 人家有一流的創新能力, 兩者結合起來雙方有利, 不見得一定拉倒, 總之一定比買股票做小股東好。

C. 給九倉的建議:
其實有閒錢不一定是吳天海所說的"守株待兔", 至少連我這樣的小投資者也想到3個合理的用錢方法:
1. 進一步重組之一: 九倉(4)可以向海港企業(51)購入蘇州國金中心(發展中)的80%股權, 一來九倉可以進一步拓展其內地投資物業規模, 二來海港企業也可以專注香港物業, 是一個win-win的結果, 蘇州國金的價值以成本列帳逾60億, 是一項可以合理"泊錢"兼理順集團架構的投資

2. 進一步重組之二: 會德豐(20)近年專注香港賣樓業務(*非豪宅的"貨如輪轉"業務; 豪宅由九倉負責), 會德豐可以把會德豐(新加坡)的75%股權轉讓九倉, 反正會德豐(新加坡)當地也有投資物業, 可以進一步提高九倉的經常性收入, 會德豐也可以添子彈投地, 這樣又可以合理地用掉70-80億

3. 股份回購: 既可節省股息支出, 又可以讓會德豐不花一文增持九倉, 買地產股買自己的就好

1+2+3 全部做齊都至少要用150億, 應該這樣做會更合理?